《中藥大辭典》:野檳榔
出處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
為殼斗科植物白皮柯的花序。4~5月采收。
原形態
白皮柯,又名:豬櫟。
常綠喬木,高5~20米。小枝有褐色茸毛。葉互生,革質,橢圓狀披針形或矩橢圓形,長6~10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漸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亮,下面密生灰褐色茸毛,葉脈于下面明顯凸出,側脈9~12對;葉柄長8~20毫米,密生褐色茸毛。直立的葇荑花序,長達24厘米;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3朵聚生;雌花數十朵,細小,3~7簇生。果序長10~20厘米,果密集;小堅果扁球形,直徑1~1.6厘米,長0.9~1.5厘米,果實的3/4為殼斗包被,殼斗木質,上排為覆瓦狀的鱗片,被有棕黃色細毛,苞片三角形和殼斗貼生,頂端和殼斗分離;花柱宿存。花期春季。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溫、濕密林中。分布云南、貴州、四川等地。
性味
微苦澀,溫。
功能主治
順氣消食,健胃,殺蟲。治食積膜脹,蟲積不化。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野檳榔
英文名
Flower of Whitebark Tanoak, Whitebark Tanoak
別名
山水檳榔
出處
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白花菜科植物野檳榔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pparis chingiana B.S.Sun
采收和儲藏:冬季果熟時采收,取出種子,曬干。
原形態
野檳榔 灌木或攀援植物,高達5m。小枝幼時被銹色短柔毛,刺粗壯,尖刺,外彎,長達5mm。葉柄長5-10mm;葉片倒卵狀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3.5-8.5cm,寬為1.8-4cm,背面沿中脈上疏生短柔毛,先端急尖至鈍形或圓形,有時具短尖頭,基部楔形至圓形;側脈4-5對,網狀脈兩面均不明顯。傘房狀或短總狀花序腋生及在枝端再組成圓錐花序,有花10-15朵;總花梗長2-4cm,基都有刺;序軸密被銹色短絨毛;花梗7-17mm,花序下部數花,花便基部有1對黃色尖利長1-2mm的刺;萼片長約7.5mm,寬4-5mm,外輪內凹成舟形,外被銹色短柔毛,內輪倒卵形,花瓣長圓形,長8-9mm,寬約3mm,基部邊緣有纖毛,雄蕊35-39;雌蕊柄果時木化增粗,直徑2-3mm;子房卵球形,胎座4,胚珠多數。果球形,表面平滑,成熟后紫黑色,直徑1.5-4cm。種子8-9粒或更多,長約10mm,寬約8mm,高約5mm,種皮平滑,赤褐色。花期3-5月,果期11-12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石山灌叢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云南。
性味
苦;澀;溫;有毒
歸經
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食積腹脹;蟲積不化。主食積;腹脹;腸道寄生蟲病;蛔蟲病;絳蟲病;鉤蟲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