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野杜仲
別名
四棱子、金絲杜仲(《浙江天目山藥植志》),黑杜仲(《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出處
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
原形態
常綠喬木或灌木,高達10米。樹皮灰黑色;小枝圓筒形,灰綠色,折斷后有白絲;幼枝黃綠色,有4棱。單葉對生,薄革質,倒卵形至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邊緣具均勻的細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下面主脈明顯隆起;葉柄長約0.5~1厘米。聚傘花序腋生,有花5~9,總花梗長達5厘米;花大,白色,直徑達2厘米,4數;花瓣圓形,面上有皺紋;雄蕊有細長花絲;子房每室有6~12顆胚珠。蒴果有4銳棱,成熟時呈黃色。種子黑色,外被深紅色的假種皮。花期5~6月。果期7~9月。
本植物的果實(大花衛矛果)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灌木叢中或溝谷林緣,常見于石灰巖山地。分布浙江、江西、甘肅、陜西、湖北、四川、云南、貴州、湖南等地。
化學成分
根皮、樹皮含硬橡膠,樹皮中含量為3.38~17.25%。
功效主治
治腰痛,血瘀閉經,痛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復方
①治腰痛:大花衛矛樹皮或根皮一兩,大活血一兩,柘藤根一兩。加酒煎,一日三次分服。
②治血瘀閉經,痛經:大花衛矛根五錢,野南瓜根一兩,烏藥五錢。水煎服。(功用主治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野杜仲
英文名
Root-bark of Largeflower Euonymus
別名
四棱子、痰藥。
出處
出自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衛矛科植物大花衛矛及肉花衛矛的根、樹皮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uonymus grandiflorus Wall.2.Euonymus carnosus Hems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或剝皮曬干。
原形態
1.大花衛矛 常綠喬木或灌木,植株高4-10m。樹皮灰黑色。小枝圓筒形,灰綠色,折斷后有白絲,幼枝有棱,黃綠色。單葉對生;葉柄長0.5-1cm;葉片倒卵形、倒卵狀長圓形、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4-10cm,寬2-5cm,先端急尖或短尖,邊緣具細齒,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聚傘花序腋生,總花梗長達5cm,有花5-9朵,花大,直徑達2cm,黃白色,4出數;花瓣圓形,上面有皺紋;雄蕊花絲細長,著生于肥大方形花盤的邊緣上。蒴果具狹翅狀4銳棱,成熟時黃色至紅色。種子黑色,外被深紅色假種皮。花期5-6月,果期7-9月。
2.肉花衛矛 本種與大花衛矛極相似,主要區別為:葉柄長達2cm;葉較寬大,長5-15cm,稍帶肉質,長方橢圓形、寬橢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形,基部寬楔形,先端突短尖。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生于山坡灌叢中或溝谷林緣,常見于石灰巖山地。
2.生于山坡、林邊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陜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
2.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
化學成分
根皮、樹皮含硬橡膠,樹皮中含量為3.38-17.25%。
性味
苦;辛;平
歸經
脾;肝經
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活血通經;化瘀散結。主風濕疼痛;跌打傷腫;腰痛;經閉;痛經;瘰疬痰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
復方
①治腰痛:大花衛矛樹皮或根皮一兩,大活血一兩,拓藤根一兩。加酒煎,一日三次分服。②治血瘀閉經,痛經:大花衛矛根五錢,野南瓜根一兩,烏藥五錢。水煎服。(功用主治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