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零烏豆、馬料豆(《本草匯言》),細黑豆、稽豆、料豆(《本經逢原》),馬豆(《本草經解》)。
出處
《飲片新參》
來源
為豆科植物嶗豆的種子。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干,打開果莢,收集種子,再曬至足干。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野大豆藤"條。
生境分部
產江蘇、浙江等地。
性狀
干燥種子呈矩圓形,略扁,長約4毫米,寬約3毫米;種皮外面被有黃褐色污粘狀物,擦凈后,可見黑褐色的外種皮,上有黃白色斑紋,微具光澤,側邊中央部有長橢圓形的種臍。質堅硬,剝去種皮,內有黃色肥厚的子葉2片。嚼之微有豆類氣味。以顆粒飽滿、色黑、無泥土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分
含脂肪油18~22%、蛋白質30~45%,并含碳水化合物及維生素。
藥理作用
正常大鼠喂給野大豆種子粉有明顯降低血糖和血膽甾醇的作用。以三氯乙烯提取野大豆油后的豆餅中含一種酸性成分,牛或其他動物食之可中毒,皮下或內臟有嚴重出血。有人從中分離出血細胞凝集素,能凝集兔血細胞;對人血細胞在低溫或高溫時,也能產生不完全的凝集。
性味
甘,涼。
①《本草匯言》:"味甘苦咸,氣寒,無毒。"
②《本草經解》:"氣平,味甘,無毒。"
③《上海常用中草藥》:"甘,微寒。"
歸經
①《本經逢原》:"入腎經血分。"
②《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功效主治
補益肝腎,祛風解毒。治陰虧目昏,腎虛腰痛,盜汗,筋骨疼痛,產后風痙,小兒疳疾。
①《本草匯言》:"解內熱消渴,止陰虛盜汗。"
②《本草備要》:"每晨鹽水吞或鹽水煮食,補腎。"
③《本草經解》:"生研涂癰腫。"
④《沈氏效方》:"平肝火。治疳疾,目疾。"
⑤《百草鏡》:"治黃白疸。"
⑥《事親述見》:"補五臟,益中,助十二經脈,調中,暖腸胃,舒筋。"
⑦《綱目拾遺》:"壯筋骨,止盜汗,補腎活血,明目益精。煮汁服,解烏、附毒。"
⑧《本草再新》:"健脾除風,利濕消腫。"
⑨《飲片新參》:"養肺平肝,清頭目。"
⑩《上海常用中草藥》:"平肝,明目,又有強壯作用。治頭暈目花。"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禁忌
《本草匯言》:"能滑腸動泄,脾胃虛滑者,忌之。"
復方
①治腎虛腰痛,并治陰虧目昏:腰式烏豇豆、馬料豆各一兩,煮湯入鹽少許,五更時,乘熱服。忌鐵器。(《慈航活人書》)
②治妊娠腰痛酸軟:馬料黑豆二合,炒焦,熟白酒一碗,煎至七分,空心下。(《產家要覽》)
③明目補腎,兼治筋骨疼痛:小紅棗十二枚(冷水洗凈,去蒂),甘州枸杞子三錢,小馬料豆四錢。水二碗煎,早晨空心連湯共食之。(王玷桂《不藥良方》)
④治陰虧目昏,老眼失明:馬料豆、甘枸杞、女貞子各十兩(陰虧目昏除女貞子)。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早晚服二、三錢。(《慈航活人書》)
⑤治盜汗:蓮子七個,黑棗七個,浮麥一合,馬科豆二合。水煎服。(《奇方類編》)
⑥治產后中風,口噤目瞪,角弓反張:黑料豆,鍋內炒極焦,沖入熱黃酒內,服之。再服回生丹。(《姚希周經驗方》)
⑦治痞積,開胃消食,健脾補腎:馬料豆、白蒺藜(去刺)各一斤。炒,磨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錢,開水送下。(《百草鏡》黑白丸)
⑧治肝疳初起:野料豆鮮者七錢,干者五錢,雞肝一具,同煮食,煎服亦可。(《百草鏡》)
⑨治陰癥手足紫黑:黑料豆三合,炒熟,好酒烹,滾熱服,加蔥須同烹更妙。(《年希堯集驗方》)
⑩解中附子、川烏、天雄、斑蝥毒:馬料豆煎汁飲之。(王玷桂《不藥良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