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郁金的功效與作用

《中國藥典》:郁金

英文名

RADIX CURCUMAE

別名

金、白絲郁金

來源

本品為姜科植物溫郁金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姜黃Curcuma longa L.、廣西莪術Curcuma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或蓬莪術Curcuma phaeocaulis Val.的干燥塊根。前兩者分別習稱“溫郁金”和“黃絲郁金”,其余按性狀不同習稱“桂郁金”或“綠絲郁金”。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除去泥沙及細根,蒸或煮至透心,干燥。

性狀

溫郁金:呈長圓形或卵圓形,稍扁,有的微彎曲,兩端漸尖。長3.5~7cm,直徑1.2~2.5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規則的縱皺紋,縱紋隆起處色較淺。質堅實,斷面灰棕色,角質樣;內皮層環明顯。氣微香,味微苦。

黃絲郁金:呈紡錘形,有的一端細長,長2.5~4.5cm,直徑1~1.5cm。表面棕灰色或灰黃色,具細皺紋,斷面橙黃色,外周棕黃色至棕紅色。氣芳香,味辛辣。

桂郁金:呈長圓錐形或長圓形,長2~6.5cm,直徑1~1.8cm。表面具疏淺縱紋或較粗糙網狀皺紋。氣微,味微辛苦。

綠絲郁金:呈長橢圓形,較粗壯,長1.5~3.5cm,直徑1~1.2cm。氣微,味淡。

鑒別

本品橫切面:溫郁金 表皮細胞有時殘存,外壁稍厚。根被狹窄,為4~8 列細胞,壁薄,略呈波狀,排列整齊;皮層寬約為根直徑的 1/2,油細胞難察見,內皮層明顯。中柱韌皮部束與木質部束各40~55個,間隔排列,木質部束導管2~4個,并有微木化的木纖維,導管多角形,壁薄,直徑20~90μm。薄壁細胞中的淀粉粒均糊化。

黃絲郁金 根被最內層細胞壁增厚,有時木質部導管與纖維連接成環。油細胞眾多。薄壁組織中隨處散有色素細胞。

桂郁金 根被細胞偶有增厚,根被內方有1~2列厚壁細胞,成環,層紋明顯。導管類圓形,直徑可達 160μm。

綠絲郁金 根被細胞無增厚 。中柱外側的皮層處常有色素細胞,韌皮部皺縮,木質部束較多,64~72個,導管扁平。

炮制

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或洗凈,干燥,打碎。

性味

辛、苦,寒。

歸經

歸肝、心、肺經。

功能主治

行氣化瘀,清心解郁,利膽退黃。用于經閉痛經,胸腹脹痛、刺痛,熱病神昏,癲癇發狂,黃疸尿赤。

用法用量

3~9g。

貯藏

置干燥處,防蛀。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郁金

別名

馬蒁(《唐本草》),黃郁(《石藥爾雅》)。

出處

《藥性論》

來源

為姜科植物姜黃、郁金或莪術的塊根。冬、春采挖,摘取塊根,除去須根,洗凈泥土,入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取出,曬干。

原形態

①姜黃,詳"姜黃"條。

②郁金,又名:毛姜黃(《廣州植物志》)。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粗壯,末端膨大成長卵形塊根。塊莖卵圓狀,側生,根莖圓柱狀,斷面黃色。葉基生:葉柄長約5厘米,基部的葉柄短,或近于無柄,具葉耳;葉片長圓形,長15~37厘米,寬7~10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圓形或三角形。穗狀花序,長約13厘米;總花梗長7~15厘米;具鞘狀葉,基部苞片闊卵圓形,小花數朵,生于苞片內,頂端苞片較狹,腋內無花;花萼白色筒狀,不規則3齒裂;花冠管呈漏斗狀,裂片3,粉白色,上面1枚較大,兩側裂片長圓形;側生退化雄蕊長圓形,藥隔距形,花絲扁闊;子房被伏毛,花柱絲狀,光滑或被疏毛,基部有2棒狀附屬物,柱頭略呈2唇形,具緣毛。花期4~6月,極少秋季開花。

分布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四川、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莖(姜黃或蓬莪術)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③莪術,詳"蓬莪術"條。

性狀

①黃郁金

又名:黃絲郁金、廣玉金。為植物姜黃的干燥塊根,呈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兩端稍尖,中部微滿,長2~4厘米,中部直徑1~2厘米。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色,有灰白色細皺紋及凹下的小點,一端顯折斷的痕跡,呈鮮黃色,另一端稍尖。質堅實,橫斷面平坦光亮,呈角質狀,杏黃色或橙黃色,中部有一顏色較淺的圓心。微有姜香氣,味辛而苦。以個大、肥滿、外皮皺紋細、斷面橙黃色者為佳。

主產四川。

②黑郁金

又名:溫郁金、川玉金。為植物郁金的干燥塊根。長紡錘形,稍扁,多彎曲,兩端鈍尖,有折斷痕而呈灰黑色,長3~6厘米,中部直徑1~1.5厘米。表面灰褐色,外皮皺縮或有細皺紋。橫斷面暗灰色發亮,中部有l條顏色較淺的環紋,中心扁圓形。氣無,味淡而辛涼。以個大、外皮少皺縮、斷面灰黑色者為佳。

主產浙江。

③白絲郁金

亦為植物郁金的干燥塊根。外形較黃郁金瘦長。斷面內心呈白色(姜黃色素含量較少),內圈與外層之間有1條黃白色的環紋,質地模糊不透明。味微辛,香氣亦較差。以個大、皮細、斷面結實者為佳。

主產四川。

④綠絲郁金

為植物莪術的干燥塊根。形狀質地同黃郁金,但表皮較粗,斷面色暗淡,深淺不一,少透明。味辛而重,香氣不顯。

產四川。

化學成分

郁金塊根含揮發油6.1%,其中莰烯0.8%,樟腦2.5%,倍半萜烯65.5%,主為姜黃烯,倍半萜烯醇22%等。還含姜黃素0.3%、脫甲氧基姜黃素、雙脫甲氧基姜黃素、姜黃酮和芳基姜黃酮。另含淀粉30~40%,脂肪油3%,橡膠,黃色染料,葛縷酮及水芹烯。其有效成分是對-甲苯基-甲基羥甲基姜黃素。

藥理作用

①對脂質代謝的影響

對膽甾醇(每天給予1克)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家兔,每天口服郁金水煎劑10克左右,100天后血清膽甾醇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比對照組高,磷脂升高較明顯,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稍有上升,但與對照組無差異。郁金粉按134毫克/100克給予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大白,血清膽甾醇及C/P值均有輕度上升,但能減輕家兔或大白鼠主動脈及冠狀動脈內膜斑塊的形成及脂質沉積。患有高膽甾醇血癥的兔,口服同屬植物Curcuma amada的乙醚提取物,在3周內使血膽甾醇由266毫克%下降到36毫克%,C/P比值也相應下降,主動脈重量亦明顯減輕,動物體重增加。

②其他作用

郁金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用郁金揮發油乳劑作人膽囊造影時,無收縮膽囊的作用。

炮制

用水浸泡,洗凈,撈出曬晾,潤進,切片,曬干。

性味

辛苦,涼。

①《唐本草》:"味辛苦,寒,無毒。"

②《本經逢原》:"辛苦,平,無毒。"

歸經

入心、肺、肝經。

①《綱目》:"入心及包絡。"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肺二經。"

③《本草經疏》:"入手少陰、足厥陰,兼通足陽明經。"

功能主治

行氣解郁,涼血破瘀。治胸腹脅肋諸痛,失心癲狂,熱病神昏,吐血,衄血,尿血,血淋,婦女倒經,黃疸。

①《藥性論》:"治女人宿血氣心痛,冷氣結聚,溫摩服之。"

②《唐本草》:"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

③《珍珠囊》:"涼心。"

杲:"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痛。"

⑤《本草衍義補遺》:"治郁遏不能散。"

⑥《綱目》:"治血氣心腹痛,產后敗血沖心欲死,失心顛狂。"

⑦《本草通玄》:"治痘毒入心。"

⑧《本草正》:"止吐血,衄血;單用治婦人冷氣血積,結聚氣滯,心腹作痛。"

⑨《本草述》:"治發熱,郁,咳嗽,齒衄,咳嗽血,溲血,頭痛眩暈,狂癇,滯下,淋,并眼目鼻舌咽喉等證。"

⑩《本草備要》:"行氣,解郁;泄血,破瘀。涼心熱,散肝郁。治婦人經脈逆行,"

⑾《本草從新》:"能開肺金之郁。"

⑿《要藥分劑》:"涼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磨汁或入丸、散。

禁忌

陰虛失血及無氣滯血瘀者忌服,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疏》"凡病屬真陰虛極,陰分火炎,薄血妄行,溢出上竅,而非氣分拂逆,肝氣不平,以致傷肝吐血者不宜用也。即用之亦無效。"

②《本草匯言》:"脹滿,膈逆,疼痛,關乎胃虛血虛者,不宜用也。"

③《得配本草》:"氣虛脹滯禁用。"

貯藏

置干燥處,防蛀。

復方

①治心懸急懊痛:郁金半兩,黃芩一兩,赤芍藥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生干地黃一兩,大腹皮一兩(銼)。上藥,細銼和勻。每服一分,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熬服。(《圣惠方》郁金飲子)

②治一切厥心(痛)、小腸膀胱痛不可忍者:附子(炮)、郁金、干姜。上各等分為細末,醋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男子溫灑下,婦人醋湯下,食遠服。(《奇效良方》辰砂一粒金丹)

③治婦人脅肋脹滿,因氣逆者:郁金、木香、莪術、牡丹皮。白湯磨服。(《女科方要》)

④治產后心痛,血氣上沖欲死:郁金燒存性為末二錢,米醋一呷,調灌。(《袖珍方》)

⑤治癲狂因憂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絡心竅者:白礬三兩,郁金七兩。米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水送下。(《本事方》白金丸)

⑥治癇疾:川芎二兩,防風、郁金、豬牙皂角、明礬各一兩,蜈蚣二條(黃、赤腳各一)。上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空心清下十五丸。(《攝生眾妙方》郁金丹)

⑦治風痰:郁金一分,藜蘆十分。各為末,和令勻。每服一字,用溫漿水一盞,銀聯先以少漿水調下,馀者水漱口都服,便以食壓之。(《經驗后方》)

⑧治衄血吐血:郁金為末,水服二錢,甚者再服。(《簡易方論》)

⑨治嘔血:用韭汁、姜汁、童便磨郁金,同飲之。(《丹溪心法》)

⑩治尿血不定:郁金一兩,搗為末,蔥白一握相和,以水一盞,煎至三合,去滓,溫服,日須三服。(《經驗方》)

⑾治血淋,心頭煩,水道中澀痛,及治小腸積熱,尿血出者:生干地黃、郁金、 。上等分,為細末。每于食前,煎車前子葉湯調下一錢,調下亦得。(《普濟方》郁金散)

⑿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疼痛不可忍:郁金五個大者,牛黃皂莢子(別研細)。二味同為散。每服用醋漿水一盞,同煎三沸,溫服。(孫用和)

⒀治谷疽,唇口先黃,腹脹氣急:郁金一兩,牛膽一枚(干者),麝香(研)半錢.上三味,搗研為細散。每服半錢匕,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圣濟總錄》郁金散)

⒁治膽石及黃疸:郁金、熊膽、明礬、火硝。研細為丸或作散劑。每服一至三分。(《四川中藥志》)

⒂治腸梗阻:郁金、桃仁瓜蔞各三錢。水煎后加麻油五兩,一次溫服。(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⒃治耳內極痛:郁金末,研細,每用一字,以凈水調,傾入耳內,卻急傾出。(《圣濟總錄》)

⒄治自汗不止:郁金末,臥時調涂于乳上。(《瀕湖集簡方》)

⒅治痔瘡腫痛:郁金末,水調涂之。(《醫方摘要》)

⒆顛狂癥。用郁金七兩、明礬三兩,共研為末,加稀同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開水送下。

⒇痘毒攻心(痘瘡忽由白色變成紫黑我,不出膿,日夜哭叫)。用郁金一枚、甘草二錢半,加水半碗煮干,去甘草,將郁金切片焙干,研為末,加腦子(炒)半錢。每服一錢,以生豬血五七滴和新汲水調下。二服后毒氣從手足心發出,如癰狀,病乃全愈。

(21)心氣痛。和郁金、附子、干姜,等分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男用酒,女用醋送下。

(22)產后心痛(血氣上沖欲死)。用郁金(燒存性)研細,取二錢,以米醋調灌能,轉危為安。

(23)鼻血、吐血。用郁金研細,水服二錢。不愈。再服一次。

(24)陽毒下血(熱氣入骨,痛不可忍)。用郁金五個,牛黃一個、如皂莢子大,做成散劑,每服用醋漿水一碗煎三沸后,待溫把藥送下。

(25)尿血。用郁金一兩、蔥白一握,加水一碗煎成三合,溫服。一天服三次。

(26)風痰壅塞。用郁金一分、蘆十分,共研為末。每取少許,溫漿水調下。同時,以漿水一碗,漱口吐涎。可以吃一點東西壓一下藥味。

(27)痔瘡腫痛。用郁金研細,加水調勻搽患處。

各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郁金本入血分之氣藥,其治已上諸血證者,正謂血之上行,皆屬于內熱火炎,此藥能降氣,氣降即是火降,而共性又入血分,故能降下火氣,則血不妄行。"

②《本草匯言》:"郁金,清氣化痰,散瘀血之藥也。其性輕揚,能散郁滯,順逆氣,上達高巔,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氣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驗,故治胸胃膈痛,兩脅脹滿,肚腹攻疼,飲食不思等證。又治經脈逆行,吐血衄血,唾血血腥。此藥能降氣,氣降則火降,而痰與血,亦各循其所安之處而歸原矣。前人未達此理,乃謂止血生肌,錯謬甚矣。"

③《本草經讀》:"郁金,氣味苦寒者,謂氣寒而善降,味苦而善泄也。其云血積者,血不行則為積,積不去則為惡血,血逆于上,從口鼻而出,則為衄血吐血,血走于下,從便溺而出,有痛為血淋,無痛為尿血,即金瘡之瘀血不去,則血水不斷,不能生肌,此物所以統主之者,以其病原皆由于積血,特取其大有破惡血之功也。蓋血以氣為主,又標之曰下氣者,以苦寒大泄其氣,即所以大破其血,視他藥更進一步。若經水不調,因實而閉者,不妨以此決之,若因虛而閉者,是其寇仇。且病起于郁者,即《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大有深旨,若錯認此藥為解郁而頻用之,十不救一。至于懷孕,最忌攻破,此藥更不可以沾唇。即在產后,非熱結停瘀者,亦不可輕用。若外邪未凈者,以此擅攻其內,則邪氣乘虛而內陷。若氣血兩虛者,以此重虛其虛,則氣血無根而暴脫。此女科習用郁金之害人也。"

臨床應用

治療傳染性肝炎:取郁金粉每次5克,日服3次。共治33例(急性22例,慢性11例),結果自覺癥狀消失者21例,減輕者11例,1例無改變,療程平均為31天;有明顯體征的26例中,14例完全消失,9例減輕,3例無改變。所有病例在治療前轉氨酶都有明顯變化,治療后完全達到正常者18例,明顯降低或接近正常者9例,其余無改變。24例患者經血清蛋白檢查,治療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白蛋白升高現象;7例做了馬尿酸排出試驗,治療2~3星期后,有6例排出量明顯增加。據本組病例觀察,郁金對止痛、退黃、使肝脾縮小等方面都有較好的效果。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郁金

英文名

Turmeric Root-tuber, Root-tuber of Aromatic Turmeric, Root-tuber of Kwangsi Turmeric, Root-tuber of Common turmeric, Root-tuber of Zedoary Turmeric

別名

馬蒁、五帝足、黃郁、烏頭

出處

出自《藥性論》。

1.《本草圖經》:郁金,今廣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古方稀用,今小兒方及馬醫多用之。

2.《本經逢原》:郁金,蜀產者體圓尾銳,如蟬腹狀,發苗處有小孔,皮黃而帶黑,通身粗皺如梧桐子紋,每枚約重半錢,折開質堅色黃,中帶紫黑,嗅之微香不烈者真。若大小不等,折之中空質柔,內外皆黃,其氣烈者,即片子姜黃也。體圓,首尾相似,通身橫紋,發苗處無小孔,折開氣烈觸鼻者,染色

來源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溫郁金、姜黃、廣西莪術、莪術或川郁金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2.Curcuma longa L3.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4.Curcuma aeruginosa Roxb5.Curcuma chuanyujin C.K.Hsieh et H.Zhang

采收和儲藏:在栽種當年12月中下旬,莖葉逐漸頂枯萎,選晴天干燥時,將地上葉苗割去,挖出地下部分,抖去泥土,摘下塊根,蒸或煮紅15min,曬干或烘干,撞去須根即成。

原形態

1.溫郁金,多年生草本,高80-160cm。主根莖陀羅狀,側根莖指狀,內面檸檬色。須根細長,末端常膨大成紋錘形塊根,內面白色。葉片4-7,2列,葉柄短,長不及葉片的一半;葉片寬橢圓形,長35-75cm,寬14-22cm,先端漸尖或短尾狀漸尖,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下面無毛。穗狀花序圓柱狀,先葉于根莖處抽出,長20-30cm,直徑4-6cm ,上部無花的苞片長橢圓形,長5-7cm,寬1.5-2.5cm,薔薇紅色,中下部有花的苞片長橢圓形,長3-5cm,寬2-4cm,綠白色;花萼筒白色,先端具不等的3齒;花冠管漏斗狀,白色,裂片3,膜質,長橢圓形,后方一片較大,先端略成兜狀,近先端處有粗糙毛;側生退化雄蕊花瓣叛變 ,黃色,唇瓣倒卵形,外折,黃色,先端微凹;能育雄蕊1,花藥基部有距;子房被長柔毛,花柱細長。花期4-6月。

2.姜黃,姜黃,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莖發達,成叢,分枝呈橢圓形或圓柱狀,橙黃色,極香;根粗壯,末端膨大成塊根。葉基生,5-7片,2列;葉柄長20-45cm;葉片長圓形或窄橢圓形,長20-50cm,寬5-1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上面黃綠色,下面淺綠色,無毛。花葶由葉鞘中抽出,總花梗長12-20cm,穗狀花序圓柱狀,長12-18cm;上部無花的苞片粉紅色或淡紅紫色,長橢圓形,長4-6cm,寬1-1.5cm,中下部有花的苞片嫩綠色或綠白色,卵形至近圓形,長3-4cm;花萼簡綠白色,具3齒;花冠管漏斗形,長約1.5cm,淡黃色,喉部密生柔毛,裂片3;能育雄蕊1,花絲短而扁平,花藥長圓形,基部有距;子房下位,外被柔毛,花柱細長,基部有2個棒狀腺體,柱頭稍膨大,略呈唇形。花期8月。

3.廣西莪術,多年生草本,高50-110cm。主根莖卵圓形,側根莖指狀,斷面白色或微黃色。須根末端常膨大成組錘形塊根,斷面白色。葉基生,葉柄為葉片長度的1/4,被短柔毛;葉鞘長10-33cm,被短柔毛;葉2-5片,直立,葉片長橢圓形,長14-39cm,寬4.5-7(-9.5)cm,先端短尖至漸尖,基部漸狹,下延,兩面密被粗柔毛,有的類型沿中脈兩側有紫暈。穩狀花序從根莖中抽出,圓柱形,先葉或與葉同時抽出,長約15cm,直徑約7cm,花序下的苞片闊卵形,淡綠色,上部的苞片長圓形,淡紅色;花萼白色,長約Icm,一側裂至中部,先端有3鈍齒;花冠近漏斗狀,長2-2.5cm,花瓣3,粉紅色,長圓形,后方的1片較寬,先端略成兜狀;側生退化雄蕊花瓣狀,淡黃色,唇瓣近圓形,淡黃色,先端3淺圓裂,花藥基部有距;子房被長柔毛,花柱絲狀,柱頭頭狀,有毛。花期5-7月。

4.莪術,多年生草本,高80-150cm。主根莖陀羅狀至錐狀陀羅形,側根莖指狀,內面黃綠色至綠色,或有時發藍色,須根末端膨大成肉質紡錘形,內面黃綠或近白色。葉鞘下段常為褐紫色。葉基生,4-7片;葉柄短,為葉片長度的1/3-1/2或更短;葉片長圓狀橢圓形,長20-50cm,寬8-20cm,先端漸尖至短尾尖,基部下延成柄,兩面無毛,上面沿中脈兩側有1-2cm寬的紫色暈。穗狀花序圓柱狀,從根莖中抽出,長12-20cm,有苞片20多枚,上部苞片長橢圓形,長4-6cm,寬1.5-2cm,粉紅色呈紫紅色;中下部苞片近圓形,長2-3.5cm,寬1.5-3.2cm,淡綠色至白色。花期4-6月。

5.川郁金,多年生草本,高80-120cm。塊根紋錘形,斷面淺黃色至白色。主根莖陀羅形,側根莖指狀,斷面黃色。葉2列,4-7枚,葉柄長為葉片的1/4-1/3;葉片長圓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并下延至葉柄,兩面有茸毛。穗狀花痛圓錐狀,從根莖上抽出,纓部苞片粉紅色至淡紅色,腑內無花,中下部苞片綠色,上面光滑,背部有柔毛,腑內有花數朵,有小苞片數枚,小苞片白色、透明;花萼筒3齒,外被柔毛,白色,膜質;花冠管長約6.5cm,喉部密生柔毛,裂片3,略呈粉紅色,上方一片較大,先端卷曲;側生退化雄蕊花瓣狀,黃色,唇瓣近圓形,先端明顯3裂;能痛雄蕊1,花絲短而扁平,花藥長圓形,長5mm,基部有距;花柱細長,從藥室中穿過,基部具2棒狀體,子房下位,外被柔毛。花期4-6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土質肥沃、濕潤的向陽山坡或田 地,多系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省。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環境,怕嚴寒霜凍,怕干旱積水。宜在土層深厚、上層疏松、下層較緊密的砂質壤土栽培。忌連作,栽培多與高稈作物套種。

栽培技術,用根莖繁殖。收獲時,選無病蟲害、無損傷的根莖作種。種根莖置室內干燥通風處堆放貯藏過冬,春季栽部時取出。栽種前將大的根莖縱切成兩半或小塊,每塊具2個芽以上,為了防止種根莖腐爛,待切面稍晾干后下種,也可邊切邊沾上石灰草木灰后,立即栽種。畦栽,行距33-40cm穴距27-33cm,每穴栽根莖3-5塊,芽朝上,覆土,稍加鎮壓。每1hm2用種量2250-3000kg .田間管理,齊苗后要及時進行中耕除草,常年進行3-4次,并結合追肥,肥料以人糞尿或硫酸銨等氨肥為主。9月間重施磷鉀肥,以促進塊根生長。干旱時,特別是在塊根形成膨大期,必須注意藻溉,當水分過多、四周積水時,必須及時排除,以免要腐。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黑斑病,為害葉片,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葉,用50%托布津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800倍液噴射。蟲害有地老虎和蠐螬,在幼苗期咬食須根,使塊根不能形成,可人工捕捉或毒餌誘殺。還有姜弄蝶、玉米螟等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1)溫郁金塊根長圓形或卵圓形,稍扁,有的微彎曲,兩端漸尖。長3.5-7cm,直徑1.2-2.5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規則的縱皺紋,縱紋隆起處其較淺。質堅實,斷面灰棕色或灰綠色,具蠟樣光澤;內皮層環明顯。氣微許,味微持。

(2)美黃(黃絲郁金)塊根紡錘形,有的一端細長,一端肥大。長2.5-4.5cm,直徑1-1.5cm。表面棕灰色或灰黃色,具細皺紋。質堅硬、斷面角質,中央橙黃色,外周棕黃色至棕紅色。氣芳香,味辛辣。

(3)廣西莪術(桂郁金)塊根長圓錐形或民圓形,長2-6.5cm,直徑1-1.8cm 。表面暗棕色或土黃色,具疏淺縱紋及較粗糙網狀紋理。質堅硬。斷面角質,灰棕至棕色,內皮層較明顯。氣微,味微辛苦。

(4)莪術(綠絲郁金)塊根長橢圓形,較粗壯,長1.5-3.5cm,直徑1-1.2cm ,表白灰色或灰黑色,具皺紋。質堅硬、斷面個角債,微顯灰棕色,內皮層較明顯。氣微,味淡。

(5)川郁金(白絲郁金或黃白絲郁金)塊根紡錘形或長圓形,長1.7-5cm,直徑1-1.2cm,表面土黃或全棕色。斷面角質,具蠟樣光澤,淺棕色或近白色。氣微,味辛。

顯微鑒別 橫切面:(1)溫郁金根被細胞1-8列,壁薄。

內皮層明顯。韌皮部束與木質部束各40-55個、導管旁伴有纖維。薄壁細胞含糊化淀粉粒。

(2)姜黃(黃絲郁金)根被細胞最內1列,壁增厚,木比。

內皮層明顯。木質部來與韌皮都來各22-29個,導管分偶有纖維。油細胞和色素細胞眾多。

(3)廣西獲術(桂郁金)根被細胞壁偶有增厚。木質部束與韌皮部柬各42-48個,導管常伴有纖維。

(4)莪術(綠絲郁金)根被細胞壁元增厚。木質部束與韌皮部束各64-72個,導管勞多伴有纖維。

(5)川郁金根被細胞壁增厚,非木化或偶有木化。木質部束與韌皮都束各30-40個,導管旁常伴有纖維。

化學成分

1.溫郁金,塊根含姜黃素類化合物:姜黃素(curcumin),去甲氧基姜黃素(demethoxycurcumin),雙去甲氧基姜黃素(bisdemethoxycurcumin)。

2.姜黃,塊根含姜黃素類化合物:姜黃素、去甲氧基姜黃素、雙去甲氧基姜黃素;揮發油基主要成分有姜黃酮(turmerone),芳香-姜黃酮(ar-turmerone),大牻牛兒酮(germacrone),松油烯(terpinene),姜黃烯(curcumene),芳香-姜黃烯(ar-curcumene),藜術二酮(curdiene),莪術醇(curcumol),桉葉素(cineole),丁香烯(caryophyllene),檸檬烯(linonene),芳醇(linalool),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樟烯(camphene)及異龍腦(isoborneol)等。

3.廣西莪術,含揮發油,其成分主要有-β-蒎烯,桉葉素,龍腦(borneol),異龍腦,丁香烯,樟腦(camphor),β-欖香烯(β-elemene),δ-欖香烯(δ-elemene),律草烯(humulene),α-松油烯,芳樟醇,烏藥奧(linderazulene)異莪術烯醇(isocurcumenol),桂莪術內酯(gweicurculactone)等。還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卜甙(daucosterol)及棕櫚酸(palmitic acid)。

4.莪術,塊根含姜黃素,去甲氧基姜黃素,雙去甲氧基姜黃素。

5.川郁金,塊根含姜黃素,去甲氧基姜黃素,雙去甲氧基姜黃素。

藥理作用

1.對動物妊娠作用的影響:1.1.對小白鼠和家兔的終止妊娠作用:實驗小鼠用未生育過的昆明種成年健康雌小鼠,體重28-35g,與健康成年雄小鼠合籠。每天檢查雌鼠1次,發現陰栓作為妊娠第1天。小鼠分別于妊娠早期(6-7天)、中期(10-14天)和晚期(16-18天)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片姜黃水煎劑5或10g/kg體重,每天1次,連續2天。小鼠于停藥后1-5天解剖,檢查子宮內胚胎發育情況,記錄妊娠動物數,正常胚胎和壞死胚胎數。并在給藥期間每天檢查小鼠陰道2次,觀察有無出血現象,凡陰道無出血,剖檢時又無著床痕跡,則不列入計數。結果表明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片姜黃水煎液對小鼠早、中、晚各期妊娠都有明顯作用,終止妊娠率分別為90-100%,口服給藥則無效。實驗家兔用健康雌性家兔,體重2-3kg,經隔離3-4周,確定無孕后,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80μg,24小時后先后與有生育力的2只雄兔交配,于陰道內檢出精子作為妊娠第1天,分別于妊娠早期(8-10天)、中期(13-15天)和晚期(23-25天),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片姜黃水煎液4-8g/kg,每天1次,連續2-3天,于停藥后3-7天解剖,檢查子宮,并記錄胚胎數。結果表明,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8g/kg片姜黃水煎液,可全部終止家兔早期和中期妊娠,使晚期妊娠家兔全部流產。

1.2.對小鼠子宮創傷性蛻膜形成的作用:于小鼠假孕第4天,在右側子宮角1/3系膜對側處穿一絲線,同時皮下注射片姜黃水煎液0.3g/只,每天1次,連續2天。于假孕第8天將動物處死,取出兩側子宮,按Greenwald法,以兩側子宮角重量之差,為蛻膜瘤生成的指標,并與對照組比較。結果表明對照組假孕小鼠創傷性子宮蛻膜重量比對照組子宮角增加499.3%,而給藥組實驗側子宮重量下降1.5%,蛻膜生長明顯受到抑制。由此認為片姜黃具有明顯的抗孕激素活性。張寅恭等的研究還證實,片姜黃無雌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但具有拮抗內源性妊娠早期孕酮(黃體酮)的作用。根據實驗中觀察到的片姜黃可使小鼠及家兔妊娠晚期的胎仔和胎盤完整地排出或娩出這一現象以及上述的研究結果,認為片姜黃終止動物妊娠的作用機理,很可能與該藥的抗孕激素活性和收縮子宮作用有關。有報道表明,片姜黃水煎劑和鹽酸浸劑對動物離體和在體子宮都有明顯的收縮作用,且作用時間相當持久,發生陣發性收縮相當規律。

2.對中毒性肝炎的作用:姜黃塊根的50%乙醇提取物1mg/ml,可使四氯化碳培養基的GPT活性上升,抑制到約為對照組的10%,以這種GPT活性為指標進行分離,得到姜黃塊根的抑制四氯化碳肝細胞損害成分姜黃素(Curcumin)、香豆基阿魏酸乙烷(Coumaroylferuloylethane)、二-對-香豆基甲烷(Di-p-coumaroylmethane),其LD50分別為0.11mg/ml、0.14mg/ml、0.25mg/ml,這些化合物對半乳糖胺肝細胞損害亦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通過測定GOT和GPT證明,從姜黃塊根中分得的p-香豆阿魏酰甲烷(p-Coumaroylferuloylmethane)和二-P-香豆酰甲烷(Di-p-doumaroylmethane)對用四氯化碳及半乳糖胺分別誘發小鼠和大鼠肝損傷均具有顯著的抗肝毒作用。用四氯化碳法制造小鼠中毒性肝炎模型,通過碳粒廓清試驗、溶血素測定、脾細胞PFC試驗,觀察郁金揮發油對其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模型組經用郁金揮發油注射液治療后,其溶血素含量和脾細胞PFC均明顯降低(P<0.05,<0.01),郁金揮發油能調節中毒性肝炎小鼠的體液免疫,具有免疫抑制劑的作用。

3.抗真菌作用:用濾紙圓片擴散平板法測定姜黃根莖揮發油抗真菌活性表明,揮發油對產黃青霉的抑制活性最大,對P.Lapagericola最小。揮發油經1:1000稀釋后仍對大多數試驗菌具有足夠的抑制作用。揮發油對石交狀小孢霉(M.Gypseum)和須發癬菌(T.Mentagrophytes)均無抑制作用。

4.免疫活性:郁金多糖具有強的網狀內皮系統激活活性,吞噬指數K為0.2526。

5.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5.1.對血液流變的影響:姜黃醇提取物對纖維蛋白原有明顯的影響,其活血作用與其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有關。

5.2.對血脂影響:姜黃色素80mg/kg,每天1次,連續40天,對大鼠血清、主動脈和肝臟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黃再峰等報道姜黃醇提取物對膽固醇無明顯影響。薛春生報道姜黃醇提取物、姜黃揮發油、姜黃素均有降血漿膽固醇、β-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作用,并能使主動脈中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降低,其中尤以姜黃醇提取物和姜黃素的作用最為明顯。

6.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6.1.胃酸分泌:口服郁金煎劑前胃酸分泌量為4.24±0.58mol/L·h,口服后為10.8±0.93mol/L·h。

6.2.十二指腸液中HCO3-濃度:注入郁金煎劑前為7.04±5.6mmol/L,注入后為22.4±8.4mmol/L,使十二指腸液中[HCO3(-)]增高。

6.3.血清胃泌素濃度:口服郁金煎劑前血清胃泌素濃度為91.27±10.97ng/L,口服后為98.93±14.27ng/L,差異不顯著。

6.4.血清胰泌素濃度:注入郁金煎劑前為70.36±43.5pg/ml、注入后為93.4±49.7pg/ml,郁金煎劑有刺激胰泌素分泌的作用,使血清胰泌素水平升高。

6.5.對大鼠膽汁排出量的影響:姜黃色素和去氧膽酸鈉對大鼠膽汁排出量有很明顯的增加作用,去氧膽酸鈉的作用最為顯著。

毒性

用體重21-25g雌性小鼠50只,分為5組,每組10只,由腹腔注射不同劑量的片姜黃水煎劑。給藥1次,觀察72小時,記錄死亡動物數。按寇氏法求得LD50為33.79g/kg,SD為3.09g/kg。給藥5分鐘后,小鼠活動減少,大劑量組于0.5小時內全部死亡,死前出現抽搐。低劑量組小鼠在給藥后,略呈安靜狀態,第2天恢復正常。姜黃色素膠囊劑小鼠口服6g/kg測不出半數致死量。大鼠亞急性毒性試驗結果表明,對大鼠食欲、體重、一般狀況、血液學和血液生化學指標及肝、腎重量均無明顯影響。

鑒別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溫郁金、姜黃、廣西我術、我木塊根粉末各100g,用水蒸氣蒸餾,取微量揮發油點祥于桂膠薄層板上,以獲術醇、美黃酮為對照品,己烷-乙酸乙酯(85:15)展開,10%磷鋁酸乙醇溶液顯色,樣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有相同的斑點。

商品規格商品按產地分為川都金、溫郁金和桂郁金。(1)川郁金根據性狀分布的絲和綠白絲兩種規格,平均以每1kg600粒以內為一等,600粒以外,直徑入少于0.5cm為二等。

(2)溫郁金 有綠絲規格,每1kg 280粒以內為一等, 280粒以外,直徑不少于0.5cm為二等。

(3)桂郁金不分規格和等級。

炮制

1.用水浸泡,洗凈,撈出曬晾,潤透,切片,曬干。

2.醋炒:取郁金片加米醋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每100kg郁金片,用醋10kg。

3醋蒸:取原藥去凈雜質,加醋10%及水適量,浸吸約2天,常翻拌,吸透后,入甑內用武火,蒸約2-3小時,取出切成厚約2mm順片,曬干。

4.醋煮:取凈郁金,用水浸泡4成透;撈出,移出鍋內,加醋,水同煮至水盡,取出,晾至半干時,切斜片,曬干,每郁金500g,用醋120g。

5.酒制:取郁金片與黃酒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郁金片500g,用黃酒60g。

6.炒制:取凈郁金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

7.蒸制:取原藥材,揀去雜質,清水洗凈,浸泡2-3小時,撈起,悶潤4-5小時,置鍋內隔水蒸至透心,刨成薄片,曬干即得。

8.礬制:郁金加明礬水,用微火炒干,至呈老黃色為度,每郁金黃色16kg,用明礬2kg。水適量。

9.礬、醋制:取郁金與米醋,倒入熱米湯中,加白礬攪勻,放24小時后,再煮2小時,至米湯干,曬至7-8成干,潤2天,切1-1.5mm厚的片,曬干,每郁金10kg,用米醋1kg,白礬30g,米湯適量。

性味

味辛;苦;性寒

歸經

心;肝;膽經

功能主治

活血止能;行氣解郁;清心涼血;疏肝利膽。主胸腹脅肋諸痛;婦女痛經;經閉;癥瘕結塊;熱病神昏;癲狂;驚癇;吐血;衄備;血淋;砂淋;黃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禁忌

陰虛失血及無氣滯血瘀者忌服,孕婦慎服。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郁金本入血分之氣藥,其治已上諸血證者,正謂血之上行,皆屬于內熱火炎,此藥能降氣,氣降即是火降,而其性又入血分,故能降下火氣,則血不妄行。

2.《本草匯言》:郁金,清氣化痰,散瘀血之藥也。其性輕揚,能散郁滯,順逆氣,上達高巔,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氣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驗,故治胸胃膈痛,兩脅脹滿,肚腹攻疼,飲食不思等證。又治經脈逆行,吐血衄血,唾血血腥。此藥能降氣,氣降則火降,而痰與血,亦各循其所安之處而歸原矣。前人未達此理,乃謂止血生肌,錯謬甚矣。

3.《本經逢原》:郁金,辛平無毒,《本草》以為辛寒,誤矣,安有辛香而寒之理。

4.《本草求真》:郁金,辛苦而平。諸書論斷不一,有言此屬純陰,其論所治,皆屬破氣下血之說。有言性溫不寒。其論所治,則有療寒除冷之謂。究之,體輕氣竄,其氣先上行而微下達,凡有宿血凝積,及有惡血不堪之物,先于上處而行其氣,若使其邪、其氣、其痰、其血在于膈上而難消者,須審宜溫、宜涼,同于他味兼為調治之。如敗血沖心,加以姜汁童便;去心瘋癲,明礬為丸、朱砂為衣之類。若使惡血、惡痰、惡瘀、惡淋、惡痔在于下部而難消者,俟其辛氣既散,苦氣下行,即為疏泄,而無郁滯難(羈)留之弊矣。書云,此藥純陰而寒者,因性主下而言也。有云是藥性溫者,因氣味辛香,主上而言也。各有論說不同,以致理難劃一耳,因為辨論正之。

5.《本草經讀》:郁金,氣味苦寒者,謂氣寒而善降,味苦而善泄也。其云血積者,血不行則為積,積不去則為惡血,血逆于上,從口鼻而出,則為衄血吐血,血走于下,從便溺而出,有痛為血淋,無痛為尿血,即金瘡之瘀血不去,則血水不斷,不能生肌,此物所以統主之者,以其病原皆由于積血,特取其大有破惡血之功也。蓋血以氣為主,又標之曰下氣者,以苦寒大泄其氣,即所以大破其血,視他藥更進一步。若經水不調,因實而閉者,不妨以此決之,若因虛而閉者,是其寇仇。且病起于郁者,即《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大有深旨,若錯認此藥為解郁而頻用之,十不救一。至于懷孕,最忌攻破,此藥更不可以沾唇。即在產后,非熱結停瘀者,亦不可輕用。若外邪未凈者,以此擅攻其內,則邪氣乘虛而內陷。若氣血兩虛者,以此重虛其虛,則氣血無根而暴脫。此女科習用郁金之害人也。

6.《藥性論》:治女人宿血氣心痛,冷氣結聚,溫醋摩服之。

7.《唐本草》: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

8.《珍珠囊》:涼心。

9.李杲: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痛。

10.《本草衍義補遺》:治郁遏不能散。

11.《本草綱目》:治血氣心腹痛,產后敗血沖心欲死,失心顛狂。

12.《本草通玄》:治痘毒入心。

13.《本草正》:止吐血,衄血;單用治婦人冷氣血積,結聚氣滯,心腹作痛。

14.《本草述》:治發熱,郁,咳嗽,齒衄,咳嗽血,溲血,頭痛眩暈,狂癇,滯下,淋,并眼目鼻舌咽喉等證。

15.《本草備要》:行氣,解郁;泄血,破瘀。涼心熱,散肝郁。婦人經脈逆行。

16.《本草從新》:能開肺金之郁。

17.《要藥分劑》:涼血。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