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營實功效

《中藥大辭典》:營實

別名

薔薇子(陶弘景),野薔薇子(《東醫寶鑒》),石珊瑚(《綱目拾遺》)。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多花薔薇的果實。8~9月采收,以半青半紅未成熟之果實為佳,采得后陰干,密貯,勿泄氣。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薔薇花"條。

性狀

干燥果實呈卵圓形,長約6~8毫米,具果柄,頂端有宿存花托之裂片。果實外皮紅褐色,內為肥厚肉質果皮。種子黃褐色,果肉與種子間有白毛,果肉味甜酸。以個大、均勻、肉厚、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分

果實含薔薇甙或蕓香甙,脂肪油(內含棕櫚酸、硬脂酸、亞油酸,亞麻酸)。果皮含西紅柿烴、α-胡蘿卜素。

性味

酸,涼。

①《本經》:"味酸,溫。"

②《別錄》: "微寒,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

歸經

《綱目》:"入陽明經。"

功效主治

利水除熱,活血解毒。治水腫,腳氣,瘡毒癰腫,小便不利,經期腹痛。

①《本經》:"主癰疽,惡瘡結肉。跌(趺?)筋敗瘡,熱氣、陰蝕不瘳。利關節。"

②《藥性論》:"治頭瘡白禿,主五臟客熱。"

③《綱目》:"治上焦有熱好瞑。"

④《本草匯言》:"涼血解毒。"

⑤《綱目拾遺》:"治產后軟癱。"

⑥《現代實用中藥》:"除風濕。對于浮種、月經不調、小便不利、腳氣腫滿、霉瘡結痂、癬瘡等皮膚病而致腫滿喘咳、二便不通,心腹脹悶者用此有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浸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方

①治壯實體質之腎臟炎,腳氣、浮腫:營實(研碎)一錢,苞谷須二錢,胡蘿卜 花二錢,薏苡仁二錢,甘草一錢。煎服。(《本草推陳》)

②治血熱癰腫及熱疹暑毒,流連不已:營實子(炒燥、研)二兩,金銀花三兩。曬干浸酒飲。(《千金方》)

③治眼熱目暗:地膚子枇杷子、營實各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侯,以溫灑調下二錢。(《圣惠方》)

④治月經不調,經期腹痛:鮮薔薇成熟果實三至四兩。煎汁,沖紅糖、黃酒服。(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營實

英文名

Fruit of Fewflower Wildrice

別名

薔薇子、野薔薇子、石珊瑚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微科植物野薔薇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osa multiflora Thunb.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以半青半紅未成熟時為佳,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野薔薇 攀援灌木,小枝有短、粗稍彎曲皮刺。小葉5-9,近花序的小葉有時3,連葉柄長5-10cm;托葉篦齒狀,大部貼生于葉柄;小葉片倒卵形,長圓形或卵形,長1.5-5cm,寬0.8-2.8cm,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無毛,下面有柔毛,小葉柄和軸有散生腺毛。花兩性;多,朵簇排成圓錐狀花序,花直徑1.5-2cm;萼片5,披針形,有時中部具2個線形裂片;花瓣5,白色,寬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雄蕊多數;花柱結合成束。果實近球形,直徑6-8mm,紅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路旁、田邊或丘陵地的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東、江蘇、河南等地。

性狀

本品成卵圓形,長6-8mm,具果柄,頂端有宿存花萼之裂片。果實外皮紅褐色,內為肥厚肉質果皮。種子黃褐色,果肉與種子間有白毛,果肉味甜酸。以個大、均勻、肉厚、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分

果實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5a-豆甾烷-3,6-二酮(5a-stigmastan-3,6-dione),蒿屬香豆精(scoparone),水楊酸(salicylic acid),沒食子酸(gallic acid),槲皮素-3-β-D-吡喃葡萄糖基-(1→4)-a-L-吡喃糖甙[quercetin-3-β-D-glucopyranosyl-(1→4)-a-L-rhamnopyranoside],槲皮素-3-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1→4)-a-L-吡喃鼠李糖甙[quercetin-3-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1→4)-a-L-rhamnopyranoside],槲皮甙(quercitrin)山柰酚-3-a-L-吡喃鼠李糖甙(kaempferol-3-a-L-rhamnopyranoside),沒食子甲酯(methyl gallate),種子含薔薇甙(multiflorin)A、B。野薔薇甙(multinoside)A、B,野薔薇甙A乙酸酯(multinoside A acetate),赤霉素(gibberellin)A/32。

藥理作用

營實的丁醇提取物小鼠灌胃給藥有瀉下作用,測得其ED/50為5.6g/kg,已從營實的假果中分離得瀉下成分野薔薇甙A乙酸酯,后者的瀉下ED/50為150mg/kg。

性味

酸;涼;無毒

歸經

肺;脾;肝;膀胱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祛風活血,利水消腫。主瘡癰腫毒,風濕痹痛,關節不利,月經不調,水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用量加倍。外用:適量,搗敷。

復方

①治壯實體質之腎炎、腳氣、浮腫:營實(研碎)一錢,苞谷須二錢,接骨木花二錢,薏苡仁二錢,甘草一錢。煎服。(《本草推陳》)②治血熱癰腫及熱疹暑毒,流連不已:營實子(炒燥、研)二兩,金銀花三兩。曬干浸酒飲。(《千金方》)③治眼熱目暗:地膚子、批粑子、營實各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圣惠方》)④治月經不調,經期腹痛:鮮薔薇成熟果實三至四兩。煎汁,沖紅糖、黃酒服。(江西《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木經》:主癰疽,惡瘡結肉,跌筋敗瘡,熱氣、陰蝕不瘳,利關節。

2.《藥性論》:治頭瘡白禿,主五臟客熱。

3.《綱目》:治上焦有熱好瞑。

4.《本草匯言》:涼血解毒。

5.《綱目拾遺》:治產后軟癱。

6.《現代實用中藥》:除風濕。對于浮腫、月經不調、小便不利、腳氣腫滿、霉瘡結痂、癬瘡等皮膚病而致腫滿喘咳、二便不通、心腹脹悶者用此有效。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