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芫花根
別名
黃大戟(《吳普本草》),蜀桑(《別錄》),金腰帶、鐵牛皮(《分類草藥性》)。
出處
《吳普本草》
來源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芫花"條。
化學成分
根皮中分出β-谷甾醇、黃酮甙蕪根甙以及一種黃色結晶(乙素)C15H14O6,熔點192℃。
藥理作用
根的碳酸溶解部分對動物子宮(小鼠離體子宮或孕兔羊摸內注射)有明顯的興奮作用。麻醉貓靜脈注射,除引起短暫的血壓下降外,亦出現子宮收縮。中毒劑量可延長凝血時間,并出現血尿。乙素對魚有很強毒性。
性味
辛苦,溫,有毒。
①《吳普本草》:"神農:辛。雷公:苦,有毒。"
②《綱目》:"辛,溫,有小毒。"
③《分類草藥性》:"大熱。"
功效主治
治水腫,瘰疬,乳癰,痔痿,疥瘡。
①《別錄》:"療疥瘡。"
②《分類草藥性》:"治風濕筋骨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5錢;搗汁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熬膏涂或制藥線系痔瘤。
禁忌
體質虛弱及孕婦忌服。
①《吳普本草》:"久服令人泄。"
②《本草經集注》:"決明為之使。反甘草。"
復方
①治水氣洪腫,小便澀:芫花根一兩。銼,微炒,搗細羅為末。每服,空心,以溫水調下一錢,得小便大利便差。(《古今錄驗方》)
②治瘰疬初起,氣壯人:芫花根,擂水一盞服,大吐利,即平。(《瀕湖集簡方》)
③治乳癰:㈠芫花根皮搗爛,塞患側鼻孔中。(《南京民間藥草》)㈡芫花根一錢至一錢五分。炒黃,水煎服。(《江西中醫藥》(6):57,1957)
④治便毒初起:芫花根擂水服,以渣敷之,得下即消。(《瀕湖集簡方》)
⑤系瘤,兼去鼠奶痔:芫花根洗凈,帶濕,不得犯鐵器,于木石器中搗取汁,用線一條浸半日或一宿,以線系瘤,經宿即落。如末落再換線。落后以龍骨、訶子末敷瘡口,即合。系鼠奶痔依上法。(《種福堂公選良方》)
⑥治魚臍疔瘡,久療不差:芫花根二兩,豬牙皂莢五挺,白礬三兩(燒令汁盡,細研),黑豆三合。上藥,用醋一斗,先浸芫花根及皂莢、黑豆三日,于釜中以火煎至二升,去滓后,即入鐺中,煎至一升,入白礬末攪令勻,去火成膏。攤于帛上貼,日二易之。(《圣惠方》芫花根膏)
⑦治神經性皮炎:芫花根皮,曬干,研末,用蠟或酒調敷。(湖南《兄弟省市中草藥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臨床應用
①治療急性乳腺炎
取新根洗凈,刮去外表栓皮,剔除中心木質部,剩下第二層皮切碎搗爛,搓成小團,塞于鼻孔內。約20分鐘左右即有熱辣感,過5分鐘取出。亦可制成100%浸液,用棉球蘸藥后塞鼻,其產生熱辣感的時間比鮮藥長(約肋分鐘),但療效亦不夠穩定。孕婦忌用。治療200例,有效168例,無效32例。起病在3天內者有效率高,故僅適用于初期病人。
②治療鼻炎
取芫花根30克切碎,加入75%酒精100毫升,浸泡2周,過濾備用。用時以黃豆大小于棉球浸吸芫花酊2~3滴,外面再用消毒棉花包裹,塞在下鼻甲與鼻中隔之間,副鼻竇炎可以塞在中鼻道。每日1次,每次1~2小時,5次一療程。孕婦禁用。據100余例觀察,對慢性單純性鼻炎、慢性肥大性鼻炎、慢性副鼻寞炎有一定療效。對過敏性鼻炎、鼻息肉無效。對萎縮性鼻炎、急性鼻炎有待進一步觀察。芫花酊液不宜滲透到外層棉球表面,更不能直接滴入鼻腔,否則可損傷鼻腔粘膜。有的病人用藥后出現流淚、流鼻涕、打噴嚏現象,乃正常反應,過后反有輕快之感。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芫花根
英文名
Root of Lilac Daphne
別名
黃大戟、蜀桑、鐵牛皮、浮脹草。
出處
出自《吳普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根或剝取根皮,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原形態
芫花 直立落葉灌木,高達1m。根長者可達10cm,主根直徑0.6-1.5cm,有分歧,外表黃棕色至黃褐色;根皮富韌性。莖直徑至1cm,暗棕色;枝細長,褐紫色,幼時密生絹狀短柔毛。葉對生,間或互生;有短柄,長約1mm,被短柔毛;葉片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2.5-5cm,寬0.8-2cm,稍帶革質,先端尖,全緣,幼時葉之兩面流生絹狀短柔毛,以脈上為密,老則漸脫。花淡紫色,腋生,先葉開放,通常3-7朵生葉腋間短梗上,以枝端為多;花兩性,無花瓣;花被管細長,長約1cm,密被絹狀短柔毛,先端4裂,裂片卵形,長不及1cm;雄蕊8,2輪,著生于花被管上,不具花絲;雌蕊1,子房上位,1室,花柱極短或缺如,柱頭頭狀。核果革質,白色。種子1顆,黑色。花期3-4月,果期5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路旁、山坡或栽培于庭園。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及河北、陜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化學成分
根含二萜類成分:芫花酯甲(yuanhuacin),芫花酯乙(yuanhuadin),芫花瑞香寧(genkwadaphnin)即12-苯甲酸氧基瑞香毒素(12-benzoxydaphnetoxin);雙黃酮類成分:瑞香黃烷素B(daphnodorin B),芫花醇(genkwanol)A、B、C;香豆精類成分:西瑞香素(daphnoretin),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甙類成分:瑞香甙(daphin),丁香甙(syringin),蕪根(yuankanin),還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藥理作用
根的碳酸溶解部分對動物子宮(小鼠離體子宮或孕兔羊膜內注射)有明顯的興奮作用。麻醉貓靜脈注射,除引起短暫的血壓下降外,亦出現子宮收縮。中毒劑量可延長凝血時間,并出現血尿。乙素對魚有很強毒性,經初步試驗,10-5濃度在離體豚鼠心臟灌流時,能擴張冠狀血管,但效力較凱林(Khellin)為弱。
性味
味辛;苦;性溫;有毒
歸經
肺;脾;肝;腎經
功效主治
逐水;解毒;散結。主水腫;瘰疬;乳癰;痔瘺;疥瘡;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4.5g;搗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熬膏涂。
禁忌
1.體質虛弱及孕婦忌服。
2.《吳普本草》:久服令人泄。
3.《本草經集注》:決明為之使。反甘草。
各家論述
1.《名醫別錄》:療疥瘡。
2.《分類草藥性》:治風濕筋骨痛,跌打損傷。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