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羊肚
別名
羊胃(張文仲),羊膍胵(《綱目》)。
出處
《千金·食治》
來源
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胃。
原形態
動物形態詳"羊肉"條。
化學成分
每100克約含水分84克,蛋白質7.1克,脂肪7.2克,碳水化物1.2克,灰分0.5克,鈣34毫克,磷93毫克,鐵1.4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黃素0.21毫克,尼克酸1.8毫克。
性味
甘,溫。
①《本草圖經》:"溫,平。"
②《綱目》:"甘,溫,無毒。"
功效主治
補虛,健脾胃。治虛勞羸瘦,不能飲食,消渴,盜汗,尿頻。
①《千金·食治》:"主胃反。治虛羸,小便數,止虛汗。"
②《本草蒙筌》:"補虛怯,健脾。"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或煎湯。
復方
①治久病虛羸,不生肌肉,水氣在脅下,不能飲食,四肢煩熱:羊胃一枚,白術一升。切,水二斗,煮九升,分九服,日三。(張文仲)
②治胃虛消渴:羊肚爛煮,空腹食之。(《古今錄驗方》)
③治項下瘰疬:羊膍胵,燒灰,香油調敷。(《綱目》)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羊肚
英文名
Goat or Sheep Stomach
別名
羊胃、羊膍眰
出處
出自《千金·食治》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胃。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宰羊時剖腹取胃,洗凈鮮用或冷藏。
原形態
1.山羊,體長1-1.2cm,體重10-35kg。頭長,頸短,耳大,吻狹長。雌雄額部均有角1對,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彎,角質中空,表面有環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頜下有總狀長須。四肢細,尾短,不甚不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雜等多種。
2.綿羊,綿羊為人們較早馴養的家畜。基體重隨品種而不同,最小不過20kg,最大可達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樣。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無角;有的僅雄性有角。角形與羊尾也因種而有差異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種者,具有兩層:外層為粗毛可蔽雨水,內層為纖細的絨毛,藉以保溫。但改良品種僅存內層的絨毛。前后肢兩趾間具有一腺體,開口于前部。具有淚腺。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為飼養家畜之一,口種頗多。
2.為飼養家畜之一,品種多達300余種。群居動物,以草類粉良。怕熱不怕冷。
資源分布:1.分布于全國各地。
2.分布幾遍全國,以北部和西北地區為多。
化學成分
山羊或綿羊的胃每100g約含水分84g,蛋白質7.1g,脂肪7.2g,碳水化物1.2g,灰分0.5g,鈣34mg,磷98mg,鐵1.4mg,硫胺素(thiamin)0.03mg,核黃素(riboflavine)0.21mg,煙酸(nicotinic acid)1.8mg,此外,尚含胃蛋白酶、凝乳酶等多種酶類。
藥理作用
從離乳前仔羊(綿羊)第四胃粘膜制取的消食素(gastropylore),內含有胃蛋白酶、凝乳酶、胃粘膜素等。本品有蛋白水解作用,凝乳作用,對制止乳幼兒吐奶和促進食欲有明顯作用,并能改善胃泌功能低下所致的維生素B12缺乏。羊胃尚可用于制取胃泌素(gastrin)和胃蛋白酶(pepsin),其藥理作用見“豬肚”條。
性味
味甘;性溫
歸經
脾;胃經
功效主治
健脾胃;補虛損。主脾胃虛弱;虛勞贏瘦;納呆;反胃;自汗盜汗消渴; 尿頻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或煎湯,1個。外用:適量,燒灰調敷。
各家論述
1.《千金·食治》:主胃反。治虛羸,小便數,止虛汗。
2.《本草蒙筌》:補虛怯,健脾。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