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穿魚藤
別名
出處
《紅河中草藥》
來源
為山茱萸科植物小梾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
落葉灌木。莖直立,高約3米,幼枝四棱,紅褐色,密生平貼細毛。單葉對生;葉片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狀卵形,長4~7厘米,寬1~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側脈2~4對上升達先端,兩面被子貼毛,葉柄長5~8毫米。聚傘花序傘房狀,頂生,被短柔毛;小花白色;萼齒披針狀三角形;花瓣4,披針形;雄蕊4;子房近球形,密被灰白色緊貼的短柔毛。核果卵形,黑色。
生境分部
生于半山坡、溪邊、林陰處。分布陜西、甘肅、湖北至西南、華南等地。
性味
苦澀,涼。
功效主治
散瘀止痛,止血,接骨。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燉雞蛋或浸酒。外用:搗敷、研末撒或煎水洗。
復方
①治腹瀉:穿Q 五錢,研末,燉雞蛋服。
②治腰痛,風濕麻木:穿魚藤干根一兩,黑骨頭五錢,泡酒五兩,每服十毫升,日服二次。
③治骨折:鮮穿魚藤、大接骨丹葉各適量,搗敷。
④治外傷出血:穿魚藤葉,研末外擻。
⑤治黃水瘡:穿魚藤葉,研末外撒;或用鮮穿魚藤,煎水外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穿魚藤
英文名
Root of Littleleaf Dogwood
別名
烏金草、水楊柳、茶頭接筋葉、疏脈山茱萸、大穿魚草、火燙藥、酸皮條
出處
出自《紅河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小梾木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wida paucineruis (Hance) Sojak [Cor- nus paucineruis Hance]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切段曬干。
原形態
落葉灌木,高2-4m。樹皮灰黑色,光滑;小枝有四棱,通常赤褐色。葉對生;葉柄長5-15cm;葉片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4-7cm,寬1-2.5cm;側脈3對,稀2或4對,兩面均有貼伏的毛。聚傘花序傘房伏,頂生,被短柔毛,長4-6cm;花小,白色,直徑9-10mm;萼齒披針狀三角形,長于花盤;花瓣披針形,長約6mm;雄蕊4,長約5mm,花絲下部稍粗壯;子房近球形,密被灰白色緊貼的短柔毛,花柱棍棒形。核果球形,黑色,直徑約5mm。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河岸邊或溪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灌輸、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
味苦;辛;性涼
功效主治
清熱解表;解毒療瘡。主感冒頭痛;風濕熱痹;腹瀉;跌打骨折;外傷出血;熱毒瘡腫;燒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6-15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撒;或剪炎洗。
復方
①治腹瀉:穿魚藤五錢,研末,燉雞蛋服。②治腰痛,風濕麻木:穿魚藤干根一兩,黑骨頭五錢,泡酒五兩,每服十毫升,日服二次。③治骨折:鮮穿魚藤、大接骨丹葉各適量,搗敷。④治外傷出血: 穿魚藤葉,研末外撒。⑤治黃水瘡:穿魚藤葉,研末外撒;或用鮮穿魚藤,煎水外洗。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