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罌粟殼的功效與作用

《中國藥典》:罌粟殼

英文名

PERICARPIUM PAPAVERIS

別名

米殼、粟殼、罌子粟殼、米囊子殼

來源

本品為罌粟科罌粟屬植物罌粟Papaver somniferum L.的干燥成熟果殼。秋季將已割取漿汁后的成熟果實摘下,破開,除去種子及枝梗,干燥。

性狀

本品呈橢圓形或瓶狀卵形,多已破碎成片狀,直徑1.5~5cm,長3~7cm。外表面黃白色、淺棕色至淡紫色,平滑,略有光澤,有縱向或橫向的割痕。頂端有6~14條放射狀排列呈圓盤狀的殘留柱頭;基部有短柄。體輕,質脆。內表面淡黃色,微有光澤。有縱向排列的假隔膜,棕黃色,上面密布略突起的棕褐色小點。氣微清香,味微苦。

鑒別

(1)本品粉末黃白色。果皮外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20~50μm,壁厚,有的胞腔內含淡黃色物。果皮內表皮細胞表面觀長多角形、長方形或長條形,直徑20~65μm,長25~230μm,垂周壁厚,紋孔及孔溝明顯,有的可見層紋。果皮薄壁細胞類圓形或長圓形,壁稍厚。導管多為網紋或螺紋,直徑10~70μm 。韌皮纖維長梭形,直徑20~30μm ,壁稍厚,斜紋孔明顯,有的紋孔相交成人字形或十字形。乳汁管長條形,壁厚,內含淡黃色物。

(2)取本品粉末1g,加 5%鹽酸乙醇溶液15ml,溫浸30分鐘,趁熱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 5%鹽酸溶液5ml 使溶解,分置二支試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鉍鉀試液,即生成橙紅色沉淀;另一管中加碘化汞鉀試液,即生成灰白色沉淀。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溫浸30分鐘,濾過,取濾液0.5ml 置25ml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ⅤA)測定,在283nm 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4)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加熱回流30分鐘,趁熱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鹽酸嗎啡、磷酸可待因和鹽酸罌粟堿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 ~4μl,分別點于同一用2% 氫氧化鈉溶液制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丙酮-乙醇-濃氨試液(20:20:3: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再依次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和亞硝酸鈉乙醇試液,日光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

罌粟殼除去雜質,搗碎或洗凈,潤透,切絲。

罌粟殼取凈罌粟殼絲,照醋炙法(附錄Ⅱ D)炒干。

蜜罌粟殼取凈罌粟殼絲,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放涼后不粘手。

性味

酸、澀,平;有毒。

歸經

歸肺、大腸、腎經。

功能主治

斂肺、澀腸、止痛。用于久咳、久瀉,脫肛,脘腹疼痛。

用法用量

3~6g。

禁忌

本品易成癮,不宜常服;兒童禁用。

貯藏

置干燥處,防蛀。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罌粟殼

別名

御米殼(《醫學啟源》),粟殼(《易簡方》),煙斗斗、鴉片煙果果(《中藥志》)。

出處

《本草發揮》

來源

為罌粟科植物罌粟的干燥果殼。4~6月采摘果實,破開,除去種子,曬干。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罌粟"條。

性狀

干燥的果殼呈橢圓形或瓶狀卵形,有時破碎成片狀。外表黃白色或淺棕色,有縱向或橫向的割痕,頂端有11~12條突起的殘留柱頭,放射狀排列,呈圓盤狀。基部有短柄。果皮堅脆,木質。破開后,內表面呈踐黃色,微有光澤,并有十幾條假隔膜,上有棕黑色小點,為種子脫落的殘痕。質輕而脆。氣清香,味微苦。以個大、色黃白、質堅、皮厚者為佳。

化學成分

殼含嗎啡、可待因、蒂巴因,那可汀、罌粟堿及罌粟殼堿等生物堿。另含景天庚糖、D-甘露庚酮糖、內消旋肌醇及赤蘚醇等。由愈合組織中得到:血根堿、二氫血根堿、氧化血根堿、去甲血根堿、木蘭花堿、膽堿、隱品堿、原阿片堿。

藥理作用

參見"鴉片"條。

炮制

酶罌粟殼:揀去雜質,洗凈,潤透后去柄,飛刀絲,曬干。蜜罌粟殼:取罌粟殼絲,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罌粟殼絲100斤,用煉熟蜂蜜25斤)

《綱目》:"凡用(罌粟殼)以水洗潤,去蒂及筋膜,取外薄皮,陰干細切,以米醋拌炒入藥,也有蜜炙、蜜炒者。"

性味

酸,平。

①《醫學啟源》:"味酸澀。"

②《綱目》:"酸澀,微寒,無毒。"

③《本草從新》:"酸澀,平。"

歸經

入肺、腎、大腸經。

①《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

②《本草求真》:"入肺、大腸,兼入腎。"

功能主治

斂肺止咳,澀腸,定痛。治久咳,久瀉,久痢,脫肛,便血,心腹筋骨諸痛,滑精,多尿,白帶。

①《醫學啟源》:"固收正氣。"

②《滇南本草》:"收斂肺氣,止咳嗽,止大腸下血,止日久瀉痢赤白。"

③《綱目》:"止瀉痢,固脫肛,治遺精久咳,斂肺澀腸,止心腹筋骨諸痛。"

④《本經逢原》:"蜜炙止嗽,醋炙止痢。"

⑤《本草從新》:"固腎,治遺精多溺。"

⑥《現代實用中藥》:"適用于慢性衰弱之久下痢、腸出血、脫肛、貧血拘攣之腹痛、腰痛、婦女白帶。又用于慢性久咳嗽、肺結核、咳血、喘息等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8~2錢;或入丸、散。

禁忌

①《滇南本草》:"初起痢疾或咳嗽忌用。"

②《綱目》:"得醋、烏皮良。"

復方

①治久嗽不止:粟殼去筋,蜜炙為末,每服五分,蜜湯下。(《世醫得效方》)

②治勞喘嗽不巳,自汗者:御米殼不拘多少,炒,為末,每服二錢,入烏梅同煎,水一盞,溫服;食后有汗,加小麥三十粒,同煎溫服.(《宣明論方》小百勞散)

③治水泄不止:罌粟殼一枚(去蒂膜),烏梅肉、大棗肉各十枚。水一杯,煎七分,溫服。(《經驗方》)

④治一切痢,不問赤白,或一日之間一二百行:罌粟殼(去上下蒂頂鬲,銼成片子,蜜炒令赤色,凈稱)、厚樸各三斤(去粗皮凈稱,用生姜汁淹一宿,炙令姜汁盡為度)。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米飲調下。忌生冷、油膩、魚鲊毒物三日。(《百一選方》百中散)

⑤治久痢不止:㈠罌粟殼醋炙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九,水一盞,姜三片,煎八分溫服。(《綱目》)㈡粟殼十兩。去膜,分作三份,一份醋炒,一份蜜炒,一份生用,并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綱目》)

⑥治小兒久新吐瀉,不思乳食,或成白痢:罌粟殼一兩(炒),陳皮一兩(炒),訶子一兩(炮,去核),縮砂仁甘草(炙)二錢。上為末,三歲半錢,米飲下,食前。(《普濟方》罌粟散)

各家論述

杲:"罌粟殼收斂固氣,能入腎,故治骨病尤宜。"

②《丹溪心法》:"治嗽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藥也。治痢亦同。"

③《綱目》:"罌子粟殼,酸主收澀,故初病不可用之,泄瀉下痢既久,則氣散不固而腸滑肛脫;咳嗽諸病既久,則氣散不收而肺脹痛劇,故俱宜此澀之、固之、收之、斂之,按楊氏《直指方》云,粟殼治痢,人皆薄之,固矣,然下痢日久,腹中無積痛,當止澀者,豈容不澀,不有此劑,何以對治乎?但要有輔佐耳。又王碩《易簡方》云,粟殼治痢如神,但性緊澀,多令嘔逆,故人畏而不敢服,若用醋制,加以烏梅,則用得法矣。"

④《本草經疏》:"罌粟殼,古方治嗽及瀉痢、脫肛,遺精多用之,今人亦效尤輒用,殊為未妥。不知咳嗽惟肺虛無火或邪盡嗽不止者,用此斂其虛耗之氣;若肺家火熱盛,與夫風寒外邪未散者,誤用則咳愈增而難治。瀉痢脫肛,由于下久滑脫腸虛不禁,遺精由于虛寒滑泄者,借其酸澀收斂之氣,以固虛脫,如腸胃積滯尚多,濕熱方熾,命門火盛,濕熱下流為遺精者,誤用之則邪氣無從而泄,或腹痛不可當,或攻入手足骨節,腫痛不能動,或遍身發腫,或嘔吐不下食,或頭面俱腫,或精竅閉塞,水道不通,變證百出而淹延不起矣,可不慎哉!"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罌粟殼

英文名

Poppy capsule, Opium poppy capsule

別名

御米殼、米囊皮、米罌皮、粟殼、米殼、煙斗斗。

出處

出自《本草發揮》

來源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罌粟Papaver somniferum L.的干燥果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paver somniferum L.

采收和儲藏:6-8月采摘成熟果實,破開,除去種子,曬干。

原形態

罌粟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60cm,栽培者可達1.5m。無毛,或在植物體下部與總花梗上具極少的剛毛,有乳狀液計。根通常單生,垂直。莖直立,不分枝,無毛,具白粉。葉互生,無托葉;莖下部的葉有短柄,上部的葉無柄,抱于莖上;葉片長5-30cm,寬3-20cm,朱端漸尖或鈍,基部心形,葉脈明顯,略突起,邊緣為不整齊的波狀鋸齒,兩面無毛,被白粉成灰綠色。花單一,頂生,常下垂,具長柄,花梗長可達25cm,無毛或稀具極流的剛毛;萼片2,長橢圓形或闊印形,綠色,邊緣膜質,早落;花瓣4,有時為重瓣,近圓形或近扇形,長4-7cm,寬3-7cm,邊緣淺波狀或各種分裂,白色、粉紅色、紅色至紫色;雄蕊多數,生于子房的周圍,花絲纖細,白色,花藥黃色,2室縱裂;雌蕊1,于房長方卵圓形,無毛,l室,胚珠多數,著生于倒膜胎座上,無花柱,柱頭5-18枚,輻射狀排列,成扁盤狀。蒴果球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4-7cm,直徑4-5cm,無毛,成熟時外皮黃褐色或淡褐色,孔裂。種子多數,細小,腎形,直徑0.5-1cm,表面粗蜂窩狀,灰褐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果殼橢圓形或瓶狀卵形,長4-6cm,直徑2-4cm,有時破碎成片狀。表面黃褐色或棕褐色,有縱或橫的割痕,頂端有柱頭7-15個,輻射狀排列成盤狀,基部有時有殘存果柄。果皮硬脆,木質。斷面可見7-15個側膜胎座,其上有點狀突起,為種子脫落的殘痕。氣清香,味徽苦。

顯微鑒別 果殼橫切面:外果皮細胞1列,外被厚角質層。中果皮外側為3-4列厚角細胞,其下為薄壁組織;維管束在,位于胎座基部的1個較大,其外側有纖維束,韌皮部有乳汁管。內果皮為1列切向延長的細胞,壁稍厚,木化,紋孔明顯。胎座薄壁組織中有小型維管束散在。

化學成分

果實含有嗎啡(morphine),那可汀(narcotine),那碎因(narceine),罌粟堿(papaverin),可待因(codeine),原阿片堿(protopine),景天庚酮糟(sedoheptulose),D-甘露庚酮糖(D-mannoheptulose),D-甘油基-D-甘露辛酮糟(D-glycero-D-mannooctulose),內消旋肌醇(meso-inositol),赤蘚醇(erythritol),異紫堇杷明堿(isocorypalmine),杷拉烏定堿(palaudine),多花罌堿(salutaridine),罌粟殼堿(narcotoline),半日花酚堿(laudanidlne),右旋網葉番荔枝堿(reticuline)和多糖。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1.1. 鎮痛作用:嗎啡有顯著的鎮痛作用,并有高度選擇性,鎮痛時,不但病人的意識未受影響,其他感覺亦存在。對持續性疼痛(慢性痛)效力勝過其對間斷性的銳痛。如增加劑量對銳痛亦有效。其鎮痛原理除提高痛閾外,對疼痛反應的改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用嗎啡后,痛刺激雖照舊感覺到,但象緊張、恐懼、退縮等普通應有的反應卻己消失,病人痛而不苦。經常伴隨疼痛的不愉快情緒若被取消,疼痛也就較易耐受。可待因的鎮痛作用約為嗎啡的1/4。右旋嗎啡的抑制中樞作用很弱,在劑量低于3200mg/kg時,對小無鎮痛作用,而左旋嗎啡在劑量5mg/kg時即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1.2.催眠作用:嗎啡有催眠作用,但睡眠淺而易醒,不能視為真正的催眠藥。可待因則并不導致睡眠。

1.3.呼吸抑制與鎮咳作用:嗎啡對呼吸中樞有高度選擇性抑制作用,在低于鎮痛的劑量時,對呼吸已有抑制。這時,呼吸中樞對CO2的敏感性降低,可用于治療呼吸困難(心臟性哮喘)。呼吸抑制的最先表現為頻率減少,此時由于深度加大的代償作用,換氣量尚無影響。中毒時由于抑制加深,頻率減少太甚,則呼吸的深度加大亦不能代償,而出現嚴重的缺氧。呼吸中樞麻痹為嗎啡中毒的直接死亡原因。可待因對呼吸抑制的作用遠較嗎啡為輕。在嗎啡的作用下,頸動脈體的化學感受器反應性提高,這是呼吸抑制造成缺氧的結果。嗎啡中毒時,呼吸的維持有賴于缺氧對化學感受器的刺激,此時若吸入純氧或高濃度的氧,可使自動呼吸立即停止,故給氧時應行人工呼吸。罌粟堿能作用于頸動脈竇與主動脈體化學感受器而有輕度興奮呼吸的作用,但在治療上無大意義。嗎啡的止咳作用也很強,主要由于對咳嗽中樞的抑制。止咳所需的劑量比止痛小,例如嗎啡2-4mg即可產生顯著止咳作用,而止痛則需5-15mg。可待因鎮咳作用不及嗎啡強,但已夠滿意,而又沒有嗎啡的許多缺點(成癮性強、易致便秘、抑制呼吸等),所以為最常用的鎮咳藥。那可汀具有與可待因相等的鎮咳作用,但無其他中樞抑制作用,不會產生精神或肉體的依賴性,亦不抑制呼吸,對動物,大量時反有興奮呼吸的作用。那可汀對動物及人給予 lmg/kg即顯止咳功效,據報道,給麻醉貓iv2.5和10mg/kg 比給可待因有更強而持久的止咳作用。本品毒性較小,大鼠po超過800mg/kg才產生死亡,故其安全度很大。狗每天po30mg/kg,每周給藥5天,連用13周未見毒性反應。人每天口服30-60mg,對各種肺及上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嗽均有鎮咳作用,并未產生成癮及不良作用,那碎因止咳作用約與可待因相等。兔iv50mg/kg,能興奮呼吸中樞,使呼吸加強加快,劑量150-200mg/kg,能特異性的對抗嗎啡的抑制呼吸作用,而對巴比妥類的抑制呼吸作用則無效。

1.4.罌粟堿對大鼠單胺神經遞質的影響:罌粟堿能顯增加大鼠紋狀體及邊緣區多巴胺代謝物二羥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升高約50-70%,5-羥色胺代謝物5-羥吲哚醋酸(5HIAA)增加約30%,而對腦及心臟內的單胺遞質本身含量未見有明顯影響。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治療劑量對臥位病人的血壓、心率及節律無甚作用,對血管運動中樞也無明顯影響。但可發生體位性低血壓。嗎啡有舒張外周小血管及釋放組織胺的作用。血容量減少的病人應用嗎啡易引起低血壓,嗎啡與吩噻嗪類藥物合用對呼吸抑制有協同作用,并有引起低血壓的危險。肺心病人應用嗎啡曾有引起死亡的報告,必須注意。罌粟堿能松弛各種平滑肌,尤其是大動脈平滑肌(包括冠狀動脈、腦動脈、外周動脈及肺動脈),當存在痙攣時,松弛作用更加顯著。可用于外周動脈或肺動脈栓塞。對狗有長時間舒張冠狀血管及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但因其表現正性肌力及收縮壓降低的作用,故并不足以防止心絞痛。大劑量可抑制心肌傳導及延長不應期,治療量對心電圖無明顯影響,高劑量可防止氯仿一腎上腺素引起的心臟顫動。那可汀也能抑制平滑肌及心肌,但在止咳劑量時,這些作用并不出現。對狗給予那可汀能釋放組胺,大劑量時導致支氣管痙攣及血壓下降。中毒劑量可致動物驚厥。罌粟堿(Pap)對去甲腎上腺素(Ne)、KCl、CaCl2誘發兔主動脈條收縮效應的抑制作用無選擇性,由于Ne1umol/L和高鉀引起兔主動脈條收縮分別依賴于細胞內貯存鈣釋放和細胞外鈣內流。因此推測Pap可能主要是通過促進細胞內Ca2+的排出和貯存而發揮作用。Pap對KCl、CaCl2和Ne引起兔脈動脈收縮的影響:Pap對KCl與Ne引起肌條收縮的抑制作用強度無差別。兩條曲線基本上重疊;而對CaCl2引起肌條收縮的抑制作用較Ne更弱,說明Pap對去極化肌條和極化肌條的抑制作用強度相似。

3.對消化道及其他平滑肌器官的作用:嗎啡可致便秘,主要由于胃腸道及其括約肌張力提高,加上消化液分泌減少和便意遲鈍。因而使胃腸道內容物向前推進的運動大大延緩。治療量使嗎啡對膽道壓力顯著增加,病人感覺上腹不適,甚則則發生膽膠痛。膽道痙攣時不宜使用(或與解痙藥物同用),嗎啡能使奧狀氏括約肌收縮,阻止排空,因而提高管內壓。可待因抑制腸蠕動的作用遠弱于嗎啡,不易引起便秘。雖然大量嗎啡可使支氣管收縮,但在治療量時則罕有發生,在支氣管性哮喘發生期間有應用嗎啡致死的報告,故禁用嗎啡。罌粟堿能抑制腸平滑肌,但作用很弱,也不能消除嗎啡引起的膽管痙攣,對于醋甲膽堿引起的哮喘(人)也無效。嗎啡還有顯著的縮瞳作用,可作為嗎啡中毒時診斷依據之一。

4.其它作用:反復應用嗎啡后可產生耐受性,但只有中樞抑制作用有耐受性,如鎮痛、催眠、抑制呼吸等,其興奮作用以及其對瞳孔、平滑肌等作用則無耐受性。故有嗎啡癮的人經常便秘、瞳孔縮小。一般連續服用2-3wk后即產生耐受性。停藥后耐受性于數天至兩個星期以內消失。如再用,第2次耐受性產生更快。獲得耐受性的癮者,劑量可用到普通治療量之20-200倍,甚至有l天用至5g而不中毒者。耐受性的產生大概由于某些神經組織對嗎啡的敏感性降低所致。凡連續服用嗎啡2wk以上,即可成嗎啡癮者,有時連服數日即可成癮。成癮后,患者于每次服用后即出現欣快癥(欣快癥為一種情緒上的變化,患者處在一種特殊的愉快狀態中,無憂無慮,對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痛苦聽之任之,漠不關心。此種特殊的愉快狀態為導致成癮的重要原因。在嗎啡的欣快癥中正確判斷和推理的能力還存在,同時對其個人的舉動和行為的批判態度也完全保存,運動機能也無障礙。其表現為喜孤寂,沉醉于幻想之中)。如到時得不到嗎啡,則5-8小時后即呈現嚴重戒斷癥狀。癮者非常萎靡,有興奮狀態,其程度可達到陣發性的哭泣與叫喊,不斷乞求給予嗎啡。連打呵欠與噴嚏,涕淚交流,冷汗淋漓,也可發生嘔吐與腹瀉。不能睡眠。如此持續2-3小時后,大部分癥狀始可消退。有時亦有循環虛脫與意識喪失。如給以足量嗎啡,則所有戒斷現象立即消失。嗎啡癮的戒斷治療比較困難,并且容易復發。可待因的欣快癥與成癮性均很低,罌粟堿與那可汀沒有成癮性。

毒性

嗎啡對小鼠的LD50(mg/kg);sc為531,ip為500,小鼠sc鹽酸可待因的LD50為 300mg/kg。罌粟堿小鼠po的LD50為2500mg/kg。那可汀對小鼠的LD50(mg/kg):po為 1090,sc為725,iv為47及83。但亦有報道,由于小鼠sc吸收不良,給予3500mg/kg,10只 小鼠中只有2只死亡,故LD50無法測出。上述差異可能是由于藥物的水溶性小,實驗時用的溶劑不同所致。那碎因對小鼠、兔、貓及狗的急性毒性頗相似,其LD50都在1.8-2.2g/kg范圍內。隱品堿對小鼠的LD50為110mg/kg。蒂巴因對小鼠的驚厥半效量(CD50),ip為 20mg/kg,sc為28mg/kg。對小鼠的LD50:ip為25mg/kg,sc為31mg/kg。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2g,加0.5%鹽酸乙醇溶液20ml,熱回流10min,趁熱濾過,濾液用氨水調至中性,蒸干,加5%鹽酸4ml溶解殘渣,一份滴加碘化鉍鉀試液,產生橙紅色沉淀;另一份滴加碘化汞鉀試液,產生灰白色沉淀。(檢查生物堿)(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2g,用己醇溫浸得侵膏,加3倍量5%鹽酸溶出,提取液作供試品溶液。另取對照品嗎啡、可待因、罌粟堿加5%鹽酸制成對照品溶液。分別吸取供試品和對照品溶液,點樣于硅膠G(北京)薄層板上,用氯仿-甲醇-氨水(15:4:1)展開,展距16cm。噴以碘化鉍鉀-碘碘化鉀(1:1)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

1.酶罌粟殼:揀去雜質,洗凈,潤透后去柄,切絲,曬干。

3. 蜜罌粟殼:取罌粟殼絲,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罌粟殼絲100斤,用煉熟蜂蜜25斤)《綱目》:凡用(罌粟殼)以水洗潤,去蒂及筋膜,取外薄皮,陰干細切,以米醋拌炒入藥,也有蜜炙、蜜炒者。

性味

酸;澀;寒

歸經

肺;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

斂肺;澀腸;固腎;止痛。主久咳勞嗽;喘息;泄瀉;痢疾;脫肛;遺精;白帶;心腹及筋疼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止咳嗽,蜜炙用;止瀉痢,醋炙用。

禁忌

1.《滇南本草》:初起痢疾或咳嗽忌用。

2.《綱目》:得醋、烏梅、橘皮良。

復方

①治久嗽不止:粟殼去筋,蜜炙為末,每服五分,蜜湯下。(《世醫得效方》)②治勞喘嗽不已,自汗者:御米殼不拘多少,炒,為末,每服二錢,入烏梅同煎,水一盞,溫服;食后有汗,加小麥三十粒,同煎溫服。(《宣明論方》小百勞散)③治水泄不止:罌粟殼一枚(去蒂膜),烏梅肉、大棗肉各十枚。水一杯,煎七分,溫服。(《經驗方》)④治一切痢,不問赤白,或一日之間一二百行:罌粟殼(去上下蒂頂鬲,銼成片子,蜜炒令赤色,凈稱)、厚樸各三斤(去粗皮凈稱,用生姜汁淹一宿,炙令姜汁盡為度)。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米飲調下。忌生冷、油膩、魚鮓毒物三日。(《百一選方》百中散)⑤治久痢不止:一、罌粟殼醋炙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姜三片,煎八分溫服。(《綱目》) 二、粟殼十兩。去膜,分作三份,一份醋炒,一份蜜炒,一份生用,并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綱目》)⑥治小兒久新吐瀉,不思乳食,或成白痢:罌粟殼一兩(炒),陳皮一兩(炒),訶子一兩(炮,去核),縮砂仁、甘草(炙)二錢。上為未,三歲半錢,米飲下,食前。(《普濟方》罌粟散)

各家論述

1.李杲:罌粟殼收斂固氣,能入腎,故治骨病尤宜。

2.《丹溪心法》:治嗽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藥也。治痢亦同。

3.《綱目》:罌子粟殼,酸主收澀,故初病不可用之,泄瀉下痢既久,則氣散不固而腸滑肛脫;咳嗽諸病既久,則氣散不收而肺脹痛劇,故俱宜此澀之、固之、收之、斂之。按楊氏《直指方》云,粟殼治痢,人皆薄之,固矣,然下痢日久,腹中無積痛,當止澀者,豈容不澀,不有此劑,何以對治乎?但要有輔佐耳。又王碩《易簡方》云,粟殼治痢如神,但性緊澀,多令嘔逆,故人畏而不敢服,若用醋制,加以烏梅,則用得法矣。

4.《本草經疏》:罌粟殼,古方治嗽及瀉痢、脫肛、遺精多用之,今人亦效尤輒用,殊為未妥。不知咳嗽惟肺虛無火或邪盡嗽不止者,用此斂其虛耗之氣;若肺家火熱盛,與夫風寒外那未散者,誤用則咳愈增而難治。瀉痢脫肛,由于下久滑脫腸虛不禁,遺精由于虛寒滑泄看,借其酸澀收斂之氣,以固虛脫,如腸胃積滯尚多,濕熱方熾,命門火盛,濕熱下流為遺精者,誤用之則邪氣無從而泄,或腹痛不可當,或攻入手足骨節,腫痛不能動,或遍身發腫,或嘔吐不下食,或頭面俱腫,或精竅閉塞,水道不通,變證百出而淹延不起矣,可不慎哉!5.《醫學啟源》:固收正氣。

6.《滇南本草》:收斂肺氣,止咳嗽,止大腸下血,止日久瀉痢赤白。

7.《綱目》:止瀉痢,固脫肛,治遺精久咳,斂肺澀腸,止心腹筋骨諸痛。

8.《本經逢原》:密炙止嗽,醋炙止痢。

9.《本草從新》:固腎,治遺精多溺。

10.《現代實用中藥》:適用于慢性衰弱之久下痢、腸出血、脫肛、貧血拘攣之腹痛、腰痛、婦女白帶。又用于慢性久咳嗽、肺結核、咳血、喘息等癥。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