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禹余糧功效

《中國藥典》:禹余糧

英文名

LIMONITUM

來源

本品為氫氧化物類礦物褐礦,主含堿式氧化鐵[FeO(OH)]。采挖后,除去雜石。

性狀

本品為塊狀集合體,呈不規則的斜方塊狀,長5~10cm,厚1~3cm。表面紅棕色、灰棕色或淺棕色,多凹凸不平或附有黃色粉末。斷面多顯深棕色與淡棕色或淺黃色相間的層紋,各層硬度不同,質松部分指甲可劃動。體重,質硬。無臭,無味,嚼之無砂粒感。

鑒別

取本品粉末0.1g,加鹽酸 2ml,振搖,靜置,上清液顯鐵鹽的鑒別反應(附錄Ⅳ)。

炮制

禹余糧: 除去雜石,洗凈泥土,干燥,即得。

煅禹余糧: 取凈禹余糧,打碎,照煅淬法(附錄Ⅱ D)煅至紅透。每100kg禹余糧 ,用30kg。

性味

甘、澀,微寒。

歸經

歸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澀腸止瀉,收斂止血。用于久瀉,久痢,崩漏,白帶。

用法用量

9~15g,煎湯或入丸散。

注意

孕婦慎用。

貯藏

置干燥處。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禹余糧

別名

太一余糧、石腦(《本經》),禹哀,太一禹余糧(《吳普本草》),白余糧(陶弘景),禹糧石(《中藥志》)。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氧化物類礦物褐鐵礦的一種礦石。采挖后去凈雜石即可。

原形態

非晶質。常成葡萄狀、腎狀、乳房狀、塊狀、土狀等集合體。顏色為褐色到黑色,若為土狀則為黃褐色或黃色。條痕為黃褐色。半金屬光澤或土狀光澤,有時作絲絹光澤。不透明。斷面為介殼狀或土狀。硬度1~5.5。比重3.6~4.0。

主要由含鐵礦物經氧化分解后,再經水解匯集沉積而成。

生境分部

分布很廣。產河南、江蘇、浙江、四川等地。

性狀

為不規則的斜方塊狀,一般長6~10厘米,厚1~3厘米,表面淡棕色或紅棕色,多凹凸不平,或覆有黃色粉末。斷面顯深棕色與淡棕色相間的層次,深棕色的部分質堅硬,但可砸碎,砸碎面不整齊而光滑;淺棕色的部分質較松,用指甲可以劃動,其黃色粉末極易附著他物。有土腥氣,味淡,嚼之無砂粒感。以整齊不碎、赭褐色、斷面顯層紋無雜石者為佳。部分溶于鹽酸。其溶液顯鐵化合物的各種特殊反應。

化學成分

為沼鐵礦,主要成分大約相當于Fe2O3·3H2O,但因夾雜砂石、有機物等之量不同,所含Fe2O3可從20~78%不等;又常含多量的磷酸鹽。青島市售的禹余糧,主要成分為Fe203,又含Al,Mg,K,Na,PO4等。

炮制

禹余糧:揀去雜石,洗凈泥土,干燥即得。煅禹余糧:取凈禹余糧,打碎,置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紅透,倒入醋盆內淬,撈出,曬干。(每禹余糧100斤,用醋30斤)

①《雷公炮炙論》:"凡修治,用黑豆五合,黃精五合,水一斗,煮取五升,置瓷鍋中,下余糧四兩,煮,旋添,汁盡為度,自然香如新米,搗之,又研萬杵,方用。"

②《本草蒙筌》:"禹余糧火煅醋淬,復用磁缽重擂,水澄汁清,勿留沙土。"

性味

甘澀,平,

①《本經》:"味甘,寒。"

②《藥性論》:"味咸。"

③《綱目》:"性澀。"

歸經

入脾、胃、大腸經。

①《綱目》:"手、足陽明血分。"

②《本草新編》:"入脾、胃、大腸。"

功能主治

澀腸止血。治久瀉久痢,婦人崩漏帶下,痔漏。

①《本經》:"主咳逆,寒熱煩滿,下利赤白,血閉癥瘕,大熱。"

②《雷公炮炙論》:"益脾,安臟氣。"

③《別錄》:"療小腹痛結煩疼。""肢節不利,大飽絕力身重。"

④《藥性論》:"主治崩中。"

⑤《日華子本草》:"治邪氣及骨節疼,四肢不仁,痔漏等疾。"

⑥《綱目》:"催生,固大腸。"

⑦《醫林纂要》:"補脾,斂固胃氣,瀉肝,去瘀血,厚大腸。"

⑧《現代實用中藥》:"外用為撒布劑,治潰瘍。配合他種強壯藥,作補血劑。"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

實證忌服,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集注》:"杜仲為之使。畏貝母、菖蒲、鐵落。"

②《四聲本草》:"牡丹為使。"

③《本草匯言》:"髓虛血燥之病勿用。"

復方

①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糧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赤石脂禹余糧湯)

②治冷勞,大腸轉泄不止:禹余糧四兩(火燒令赤,于米醋內淬,如此七遍后,搗研如面),烏頭一兩(冷水浸一宿,去皮、臍,焙干,搗羅為末)。上藥相和,用醋煮面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食前,以溫水下五丸。(《圣惠萬》神效太乙丹)

③治女人漏下,或瘥或劇,常漏不止,身體羸瘦,飲食減少,或赤或白或黃,使人無子者:牡蠣伏龍肝、赤石脂、白龍骨、桂心、烏賊骨、禹余糧各等分。上七味,治下篩。空心服方寸匕,日二。白多者加牡蠣、龍骨、烏賊骨,赤多者加赤石脂、禹余糧,黃多者加伏龍肝、桂心,隨病加之。(《千金方》)

④治婦人帶下:白下,禹余糧一兩,干姜等分;赤下,禹余糧一兩,干姜半兩。上禹余糧用醋淬,搗研細為末。空心溫酒調下二錢匕。(《勝金方》)

⑤治腸氣痛,婦人少腹痛:禹余糧為末,每米飲服二錢,日二服。(《衛生易簡方》)

⑥治咳嗽則大腸遺矢者:禹余糧、赤石脂各等分。總和,以黑豆煮過,為極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服。(張元素)

⑦治大風癘疾,眉發禿落,遍身頑痹:禹余糧二斤,白礬一斤,青鹽一斤。為末,罐子固濟,炭火一秤煅之,從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兩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兩。每服二錢,荊芥白礬 下,日二服。(《圣惠方》)

⑧滅瘢痕:禹余糧、半夏等分。末之,以雞子黃和。先以新布拭瘢令赤,以涂之勿見風,日二。(《千金方》)

各家論述

①《注解傷寒論》:"重可去怯,余糧之重以鎮固。"

②《綱目》:"禹余糧,手、足陽明血分重劑也。其性澀,故主下焦前后諸病。知先詩曰,下焦有病人難會,須用余糧赤石脂。《抱樸子》云,禹余糧丸日再服,三日后令人多氣力。"

⑧《本草匯言》:"禹余糧,養肺金,固大腸之藥也。凡屬水土不和,清濁混亂諸疾,用之奏效。"

④《長沙藥解》:"禹余糧止小便之痛澀,收大腸之滑泄。《傷寒》禹余糧丸,治汗家重發汗,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者,以發汗太多,陽亡神敗,濕動木郁,水道不利,便后滯氣梗澀,尿孔作痛,禹余糧甘寒收澀,秘精斂神,心火歸根,坎陽續復,則乙木發達,滯開而痛止矣。赤石脂禹余糧湯用之治大腸滑脫,利在下焦者,以其收濕而斂腸也。"

⑤《本草求真》:"禹余糧功與石脂相同,而禹余糧之質,重于石脂,石脂之溫,過于余糧,不可不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禹余糧

英文名

Limonite

別名

太一余糧、石腦、禹哀、太一禹余糧、白余糧、石中黃子、天師食、山中盈脂、石飴餅、石中黃、白禹糧、禹糧石、余糧石、禹糧土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吳普本草》:太一禹余糧,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如雞子黃色。九月采,或無時。

2.《雷公炮炙論》:凡使禹余糧,勿用石中黃并卵石黃,此二名石真似禹余糧也。其石中黃向里赤黑黃,味淡微跙;卵石黃味酸,個個如卵,內有子一塊,不堪用也。若誤餌之,令人腸干。太一禹余糧,看即如石,輕敲便碎,可如粉也,兼重重如葉子雌黃

3.陶弘景:禹余糧,今多出東陽。形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氧化物類礦物褐鐵礦的一種礦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monite

采收和儲藏:采挖后去凈雜石即可。

原形態

褐鐵礦,非晶質。常成葡萄狀、腎狀、乳房狀、塊狀、土狀等集合體。顏色為褐色到黑色,若為土狀則為黃褐色或黃色。條痕為黃褐色。半金屬光澤或土狀光澤,有時作絲絹光澤。不透明。斷面為介殼狀或土狀。硬度1-5.5。比重3.6-4.0。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主要由含鐵礦物經氧化分解后,再經水解匯集沉積而成。

資源分布:主要產區有河北、江蘇、浙江、河南。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呈卵球形的結核狀,有核心或中空,但完整者少見;通常殼層與核心分離,殼層碎成不規則余方塊狀或扁塊狀,大小厚薄不等;表面多凹凸不平;土黃色、黃褐色、褐色;內表面粗糙,附有土黃色細粉;體重質堅,但可砸碎,斷面層狀,色澤不一,土黃色、褐色、紫褐色、灰青色;各層厚薄不等,一般褐色層或紫褐色層最厚。吣結核近圓球形,表面粗糙,附有細粉;黃褐色至褐色;斷面不呈層次,而有許多蜂窩狀小孔;有的砸破后,無核心,具黃粉,手觸之污指,略有滑感。土腥氣,味淡。

顯微鑒別 反射偏光鏡下:礦物組分由水針鐵礦、石英、長石、巖屑等碎屑組成。外殼褐鐵礦會計師較中心部少。

水針鐵礦:反射光下呈膠狀結構,蜂窩狀構造;反射色為灰白色;略見非晶質,反射率17%(伏黃);粒徑約為0.01mm,集合體則為0.1mm;蜂窩空缺部分為粘土質和石英充填。

碎屑粒徑一般為0.05-0.1mm,呈棱角狀,半接觸式的膠結。膠結物主要是粘土質、碳酸鹽和鐵質等。

化學成分

主要成分為堿式氧化鐵[FeO(OH)]及堿式含水氧化鐵[FeO(OH)]·Nh2o,并夾有泥土及有機質等。又常含多量的磷酸鹽及鋁、鎂、鉀、鈉、等元素。

鑒別

(1)取本品粉末0.2g,加稀鹽酸10ml,振搖,靜置,濾液顯鐵鹽的各種反應,參見“蛇含石”條。

(2)取本品粉末少許,置于試管中,密閉,在火焰上加熱,有小水珠附于試管壁的上方。

炮制

禹余糧:揀去雜石,洗凈泥土,干燥即得。煅禹余糧:取凈禹余糧,打碎,置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紅透,倒入醋盆內淬酥,撈出,曬干。(每禹余糧100斤,用醋30斤)1.《雷公炮炙論》:凡修治,用黑豆五合,黃精五臺,水一斗,煮取五升,置瓷鍋中,下余糧四兩,煮,旋添,汁盡為度,自然香如新米,搗之,又研萬杵,方用。

2.《本草蒙筌》:禹余糧火煅醋淬,復用磁缽重擂,水澄汁清,勿留沙土。

性味

甘澀;平;寒;咸

歸經

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澀腸;止血;止帶。主久瀉;久痢;婦人崩漏帶下;便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

實證忌服,孕婦慎服。《本草匯言》:髓虛血燥之病勿用。

復方

①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糧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赤石脂禹余糧湯)②治冷勞,大腸轉泄不止:禹余糧四兩(火燒令赤,于米醋內淬,如此七遍后,搗研如面),烏頭一兩(冷水浸一宿,去皮、臍,焙干,搗羅為末)。上藥相和,用醋煮面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食前,以溫水下五丸。(《圣惠方》神效太乙丹)③治女人漏下,或瘥或劇,常漏不止,身體羸瘦,飲食減少,或赤或白或黃,使人無子者:牡蠣、伏龍肝、赤石脂、白龍骨、桂心、烏賊骨、禹余糧各等分。上七味,治下篩。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二。白多者加牡蠣、龍骨、烏賊骨,赤多者加赤石脂、禹余糧,黃多者加伏龍肝、桂心,隨病加之。(《千金方》)④治婦人帶下:白下,禹余糧一兩,干姜等分;赤下,禹余糧一兩,干姜半兩。上禹余糧用醋淬,搗研細為末。空心溫酒調下二錢匕。(《勝金方》)⑤治腸氣痛,婦人少腹痛:禹余糧為末,每米飲服二錢,日二服。(《衛生易簡方》)⑥治咳嗽則大腸遺矢者:禹余糧、赤石脂各等分。總和,以黑豆煮過,為極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服。(張元素)⑦治大風癘疾,眉發禿落,遍身頑痹:禹余糧二斤,白礬一斤,青鹽一斤。為末,罐子固濟,炭火一秤煅之,從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兩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兩。每服二錢,荊芥茶下,日二服。(《圣惠方》)⑧滅瘢痕:禹余糧、半夏等分。末之,以雞子黃和。先以新布拭瘢令赤,以涂之勿見風,日二。(《千金方》)

各家論述

1.《注解傷寒論》:重可去怯,余糧之重以鎮固。

2.《綱目》:禹余糧,手、足陽明血分重劑也。其性澀,故主下焦前后諸病。李知先詩曰,下焦有病人難會,須用余糧赤石脂。《抱樸子》云,禹余糧丸日再服,三日后令人多氣力。

3.《本草匯言》:禹余糧,養肺金,固大腸之藥也。凡屬水土不和,清濁混亂諸疾,用之奏效。

4.《長沙藥解》:禹余糧止小便之痛澀,收大腸之滑泄。《傷寒》禹余糧丸,治汗家重發汗,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者,以發汗太多,陽亡神敗,濕動木郁,水道不利,便后滯氣梗澀,尿孔作痛,禹余糧甘寒收澀,秘精斂神,心火歸根,坎陽續復,則乙木發達,滯開而痛止矣。赤石脂禹余糧湯用之治大腸滑脫,利在下焦者,以其收濕而斂腸也。

5.《本草求真》:禹余糧功與石脂相同,而禹余糧之質,重于石脂,石脂之溫,過于余糧,不可不辨。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