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卷三:黑金散
【處方】麻(米凡)2斤(細杵,不用羅),地黃3斤(揀擇勻停好者,然后曬干),皂角6挺(不蛀、肥好者,每挺截作3段),青鹽3兩(杵碎,不用羅),東引桃枝15截(如大指大長1握),柳枝15截(如大指大長1握),桑枝15截(如大指大長1握),墻頭豆(生者)、馬齒1斤(及盛時采,采到即于凈室陰干,拘數收用)。
【制法】用1斗3升瓦罐新好者,將前件藥物逐味分作三處,逐一味一重重下于罐子內,藥絕,用一新瓦片,可罐子口蓋覆,仍于蓋于中心開一竅于,出煙,罐子周圍以好黃土紙筋泥固濟,候干,于凈房內用炭火四向慢慢燒之,須是用火得所,煙盡,撥卻火,塞眼子,卻黃土焙1-2宿,候冷,取出藥,其色如鴉羽,于瓷器內研細,切勿犯鐵;更入升麻、白芷各1兩為細末,入于末內令勻,以瓷器內收,密封閉,逐漸取出一匙頭許,亦以小瓷器內收。
【功能主治】烏髭鬢。主髭鬢斑白,兼治牙齒一切疾病。
【用法用量】每日不以旦暮或食后揩齒,表里精細耐煩揩之,悉令周回,即合口須臾。若不倦,久長用之,髭鬢自然黑潤異常,牙齒堅白無脫落,口氣香潔。
【摘錄】《博濟》卷三
《普濟方》卷三二九:黑金散
【處方】香附子1兩,香白芷3錢,蓮蓬殼10個,糊刷2個(敗棕亦可,上4味通要炒焦黑留性)。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婦人血氣虛損,經事不調,多因氣滯不散,月水過多,崩中漏下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用米飲調下,或霹靂酒亦得,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三二九
《古今醫鑒》卷十五引毛東園方:黑金散
【處方】當歸4兩,川椒(去目)4兩,甘草4兩,細辛4兩,黑鉛4兩。
【制法】上銼,分作10劑。
【功能主治】曾服輕粉,致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或后入麝香1分。
【摘錄】《古今醫鑒》卷十五引毛東園方
《醫略六書》卷三十:黑金散
【處方】血竭3兩,松墨3兩,血余3兩(炒灰),百草霜3兩,當歸3兩(醋炒),肉桂1兩半(去皮,炒黑),赤芍1兩半(醋炒黑),延胡2兩(醋浸,炒黑),鯉魚鱗1兩半(炒黑)。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孕婦產后敗血淋瀝,脈澀滯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烏梅湯煎下,去滓。
【摘錄】《醫略六書》卷三十
《圣濟總錄》卷六十五:黑金散
【處方】豬蹄合子(黑者)49枚(水浸洗凈),天南星1枚(大者,銼),款冬花(帶蕊者,末)半兩。
【制法】用瓶子1枚,鋪豬蹄合子在內,上以天南星勻蓋之,合了鹽泥、赤石脂固濟,火煅白煙出為度,候冷取出,入款冬花末并麝香1分,龍腦少許(為末)。
【功能主治】久咳嗽喘息。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食后煎桑根白皮湯調下;若年少即用生犀角,中年即用羚羊角未各半兩代豬蹄合子。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五
《圣濟總錄》卷一六九:黑金散
【處方】豬懸蹄甲半兩,枳殼 皮3條,鯪鯉甲1分,猬皮1枚,鴉翅1對,蛤粉1分。
【制法】上藥都入在藏瓶內,用鹽泥固濟,燒1宿,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瘡子黑陷不出。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半錢匕,豬尾血溫湯調下。不出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九
《楊氏家藏方》卷十六:黑金散
【處方】鯉魚皮1兩,黃牛角腮1兩,棕櫚皮1兩,破故紙1兩,亂發1兩,烏賊魚骨半兩,熟干地黃半兩,干姜(炮)半兩,當歸(洗,焙)半兩,木賊半兩。
【制法】上銼,拌勻,入在藏瓶內,鹽泥固濟,候干,以炭火5斤,煅令通赤煙盡,土內埋令冷,取出,為細末。
【功能主治】婦人血氣虛損,經候不調,月水過多,崩中帶下。
【用法用量】每服3錢,空心、食前麝香、米飲調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圣濟總錄》卷一六三:黑金散
【處方】赤龍鱗(燒灰,研)2分,亂發(燒灰,研)2分,當歸(切,焙)2分,人參2分,白茯苓(去黑皮)2分,硇砂(去砂石,研)1分,麝香(別研)1錢,犀角(鎊)1分,芍藥1分,枳殼(去瓤,麩炒)1分,大黃(銼,炒)1分。
【制法】上藥除發灰、麝香外,為細散,合研勻。
【功能主治】孕婦產后血氣沖心,煩悶,腹痛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溫熱水調下,空心、日午、臨臥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三
《圣濟總錄》卷九十八:黑金散
【處方】好細墨(燒)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卒淋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溫水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八
《普濟方》卷三九九引《醫方妙選》:黑金散
【處方】干漆2兩,肉桂1兩,草豆蔻半兩,石榴根半兩,精明雄黃半兩(水磨者)。
【制法】上藥于瓦器中燒存性,為末,乳缽內研極細。
【功能主治】小兒蟲煩。
【用法用量】每服1字至半錢,研入麝香少許,煎粟米調下。預先服之,得眠睡為驗。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九引《醫方妙選》
《醫方類聚》卷九十三引《澹寮方》:黑金散
【處方】香附子半斤,高良姜5兩(2味以好醋煮干,就以石灰炒),五靈脂3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婦人血氣心痛。
【用法用量】霹靂酒下。
【摘錄】《醫方類聚》卷九十三引《澹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