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巖敗醬
來源
敗醬科巖敗醬Patrinia rupestris Juss.,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部
華北。
化學成分
根含揮發油。
性味
苦,寒。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排膿。
腸炎,痢疾,闌尾炎,肝炎:用量2~5錢,水煎服。
黃疸:巖敗醬、茵陳各5錢,水煎服。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巖敗醬
出處
《內蒙古中草藥》
來源
為敗醬科植物巖敗醬的全草。夏、秋采收,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莖粗壯,有濃烈的臭醬氣味。莖直立,帶紫色,下部常稍彎曲.根生葉叢生,具明顯的葉柄;莖生葉對生,具矩柄或無柄,羽狀深裂至全裂,裂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全緣或再成齒牙狀缺刻,無毛。復傘房花序,頂生;花小形,黃色。果實小,只翅狀苞。
生境分部
生于干燥山坡。山溝、丘陵等處。分布內蒙古、西北等地。
化學成分
全草和根含揮發油。
同屬植物Patrinia intermedia的根含皂甙約13%,水解產生齊墩果酸、葡萄糖、木糖,另含生物堿約0.4%。種子也含生物堿。
性味
苦,寒。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排膿。治腸炎,痢疾,闌尾炎,肝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錢。
復方
①治黃疸:巖敗醬、茵陳各五錢。水煎服。
②治慢性闌尾炎:蒲公英二兩,甘草二錢,巖敗醬一兩,青木香五錢。水煎服。(性味以下出《內蒙古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巖敗醬
英文名
Herb of Cliff Patrinia
出處
出自《內蒙古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敗醬科植物巖敗醬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trinia rupestris (Pall.) Juss. [Vale-riana rupestris Pal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切段,曬干。
原形態
巖敗醬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根狀莖稍斜升,長達10cm以上,頂端不分枝,有濃烈臭醬氣味。莖多數叢生,連同花序梗被短糙毛。基生葉有柄,長2-4cm;莖生葉對生;葉柄知,上部葉漸無柄;葉長圓形或橢圓形,長3-7cm,羽狀深裂至全裂,通常具3-6對側生裂片,裂片條形,有稀的缺刻狀牙齒,無毛或有糙毛。密花聚傘花序頂生,3-7枝在枝端排成傘房狀,寬4-15cm,軸、梗均被粗白毛和腺毛;小苞片腺形,對生;花萼小,萼齒5;花冠黃色,漏斗狀,徑3-5mm,基部成短細筒,筒基部一側有偏突,上部5裂,裂片近圓形;雄蕊4,長于花冠;子房下位,圓柱狀。瘦果小,倒卵圓柱狀,背部貼生有橢圓形的大膜質苞片。花期7-9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喜生于海拔400-1800m、光線充足、干燥的山坡。
資源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性狀
懷狀鑒別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莖2至多數叢生,稀單一。葉羽狀深裂至全裂,無毛,裂片4-9,線狀披針形,全緣或有收主齒。聚傘花序排成頂生的傘房花序;花黃色。蒴果具膜質圓翅。
化學成分
全草含咖啡酸(caffe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和蕓香甙(rutin)[1]。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 巖敗醬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和痢疾桿菌無抗菌作用[1]。
性味
味辛;苦;性寒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排膿。主痢疾;泄瀉;黃疸;腸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