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宜昌莢蒾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宜昌莢蒾

別名

糯米條

來源

忍冬科宜昌莢蒾Viburnum ichangense (Hemsl.) Rehd.,以葉、根入藥。

生境分部

陜西、山東、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

性味

澀,平。

功效主治

清熱,祛風,除濕,止癢。

口腔炎:鮮葉適量,加淘米水,搗爛取汁,洗口腔,一日3~4次。另以金銀花D 各等量,焙干研粉,吹入口腔,一日2~4次。

風濕痹痛:根2錢,豨薟草5錢,木防己8錢,水煎服。

腳濕癢:鮮葉搗汁,搽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華本草》:宜昌莢蒾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載有野繡球,云:"如繡球花,葉小有毛,開五瓣小白花,攢簇極密而不圓。"根據所述,并觀其附圖,可認為即是本種。

來源

藥材基源:為忍冬科植物宜昌莢蒾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burnm Erosum Thunb. [V. ichangense (Gemsl.) Rehd.]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鮮用或切段、切片曬干。

原形態

宜昌莢蒾 落葉灌木,高達3m。幼枝密被星狀毛和柔毛,冬芽小而有毛,具2對外鱗片。葉對生;葉柄長3-5mm,有鉆形托葉;葉紙質,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5-7cm,寬1.5-3.5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牙齒,葉面粗糙,上面疏生有疣基的叉毛,下面密生星狀氈毛,近基部兩側有少數腺體,側脈6-9對,伸達齒端,與葉主脈在葉上面凹陷,在下面突起。百般傘形聚傘花序生于具1對葉的側生短枝之頂,直徑2-4cm,有毛;有總梗,第一級輻射枝5條;苞片和小苞片線形,長4-5mm;花生于第2至第3級輻射枝上;萼筒長約1.5mm,5萼齒微小,卵狀三角形;花冠白,輻狀,直徑約6mm,裂片圓卵形,稍長于花冠筒;雄蕊5,稍短至等長于花冠。核果卵圓形,長約7mm,紅色;核扁,具3條淺腹溝和2條淺背溝。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300-1800m的山坡林下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華中、西南及陜西、廣東、廣西。

性味

味澀;性平

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主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