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硨磲功效

《中藥大辭典》:硨磲

別名

車渠(《海藥本草》)

出處

《海藥本草》

來源

為硨磲科動物鱗硨磲或其同屬動物的貝殼。

原形態

貝殼巨大,重而堅厚。卵圓形,殼頂位于貝殼中央,殼頂前方有一長卵形的足絲孔。腹緣彎曲呈波狀。外韌帶極長,黃褐色,約等于貝殼后半部的3/4。貝殼表面黃白色,竺長輪脈細密,具有4~6條強大的放射肋;肋上有寬而翹起的大鱗片。內面白色,具光澤。鉸合部長,右殼有1主齒和2個并列的后側齒;左殼主齒和后側齒各1個。后閉殼肌痕卵圓形,位于貝殼中部。外套痕明顯。

生境分部

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間。分布我國南海諸島。

性味

①《海藥本草》:"大寒,無毒。"

②《綱目》:"甘咸,大寒,無毒。"

功效主治

《海藥本草》:"主安神,解諸毒藥及蟲螫。以玳瑁一片,車渠等同,以人乳磨服。"

備注

同屬動物庫氏硨磲貝殼巨大,表面白色,具有5條大的覆瓦狀放射肋;生長輪紋明顯,形成彎曲重迭的皺褶。兩殼均有主齒和后側齒各1個。分布廣東西沙群島。亦同等入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硨磲

英文名

giant clam, tridacna

別名

車渠、海扇、蚵筋

出處

出自《海藥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硨磲科動物鱗硨磲、長硨磲等同屬動物的貝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Tridacna elongata Lanmarck[Trdacna (Chamestrachea)maxima(Roding)]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捉,捕得后,取殼,曬干。

原形態

1.鱗硨磲,貝殼卵圓形,厚重堅實,殼長約200mm,殼高約130mm,殼寬約 136mm。兩殼大小相等,兩側亦近等。殼頂位于背緣中央,殼頂前方有一長卵形的足絲孔,孔邊緣具有肋狀突起若干條,近殼頂的大而突出,排列緊密,向前端漸稀不清。殼背緣稍平。外韌帶黃褐色,長約為具殼后半部的3/4。殼表黃白色,生長線細密,具有4-6條強大的放射肋,肋上有寬而翹起的大鱗片,肋間溝內又有寬的放射肋紋數條。肋與溝使腹緣彎曲呈波狀。于殼頂附近常因磨損而使鱗片脫落。殼內面白色,具有光澤,鉸合部長,左殼有主齒及后側齒各1枚右殼有主齒1枚及并列的后側齒2枚。后閉殼肌痕卵圓形,位于殼中部。外套痕明顯,生活時外套膜緣紅褐色。

2.長硨磲,貝殼長卵圓形,殼極堅厚,一般殼長約170mm,殼高約90mm,寬與高近等。兩殼大小相似。前端突出,延長;后端短。殼頂前方中凹,為長卵圓形的足絲孔,孔周緣有排列稀疏的齒狀突起,殼背緣斜。韌帶黃褐色,長幾達腹緣。殼表黃白色,具有自頂部直達腹緣而向前方斜走的強大鱗狀放射肋5-7條,肋寬顯著大于肋溝。近殼頂部放射肋的鱗片低伏,多呈覆瓦狀排列;近腹緣的鱗片較突起,腹緣呈弓形彎曲。殼內面白色,邊緣淡黃色,具光澤,并有與殼表放射肋豐應的凹溝。鉸合部長達末端左殼有主齒及后側齒各1枚;右殼有主齒1枚及并列的后側齒2枚。后收足肌痕與閉殼肌痕近相等。外套痕明顯。生活時外套膜邊緣為藍色。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生活于潮間帶珊瑚礁間。

2.生活于淺海珊瑚礁間,在潮間帶低潮線附近積水處亦可見到。

資源分布:1.我國分布于南海,如海南、西沙群島等沿海。

2.分布同上種。

化學成分

長硨磲含蛋白質,凝集素(agglutinin );腎含含砷核甙:5-脫氨-5-二甲基腫基腺嘌噙核苷(5-deoxy-5-dimethylarsinyladenosine),(2S)-3-[5-脫氧-5-(二甲基胂氧基)-Βd呋喃核糖氧基]-2-羥基丙基硫酸氫酯

性味

味甘;咸;性寒

歸經

腎經

功效主治

安神;解毒。主心神不安,失眠多夢;蜂蟲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磨粉,5-15g。

各家論述

《海藥本草》:主安神,解諸毒藥及蟲螫,以玳瑁一片,車渠等同,以人乳磨服。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