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楮莖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桑種植物構樹的樹枝。
功效主治
治風疹,目赤腫痛,小便不利。
①《別錄》:"主癌疹癢,單煮洗浴。"
②《綱目》:"搗濃汁飲半升,治小便不通。"
復方
治暴赤眼痛,磣澀者:嫩楮枝去葉,放地上火燒.以碗覆之一日,取灰泡湯,澄清溫洗。(《圣惠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楮莖
別名
楮枝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構樹的樹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Vent.[Marus papyrifera L.]
采收和儲藏:春季采收枝條,曬干。
原形態
落葉喬木,高達14-16m。有乳汁。小枝粗壯,密生絨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5-10cm,密被柔毛;葉片膜質或紙質,闊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5.5-15(-20)cm,寬4-10(-15)cm,不分裂或3-5裂,尤以幼枝或小樹葉較明顯,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略偏斜,邊緣有細鋸齒或粗鋸齒,上面深綠色,被粗伏毛,下面灰綠色,密被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葇荑花序,直徑l-1.5cm,總花梗長l-1.5cm;雄花具短柄,有2-3小苞片,花被4裂,基部合生,雄蕊4;雌花苞片棒狀,被毛,花被管狀,雌蕊散生于苞片間,花柱細長,線形,被短毛,具粘性。聚花果肉質,呈球形,直徑約2cm,成熟時橙紅色。花期4-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林緣或村寨道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華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湖北、湖南等地。
化學成分
含螺楮樹寧(spirobroussonin)A、B[1],還含楮樹素(broussin)和楮樹寧C[2]。
功效主治
祛風;明目,利尿。主風疹;目赤腫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搗汁飲。外用:適量,煎水洗。
復方
治暴赤眼病,磣澀者: 嫩楮枝去葉,放地上火燒,以碗覆之一日,取灰泡湯,澄清溫洗。(《圣惠方》)
各家論述
1.《別錄》:主癮疹癢,單煮洗浴。
2.《綱目》:搗濃汁飲半升,治小便不通。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