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蜘蛛
別名
圓蛛、大腹圓網蛛、檐蛛、癩癩蛛、到麻[蒙名]
來源
節肢動物門蛛形綱圓蛛科大腹圓網蛛Aranea ventricosa (L. Koch);A. angulata,以全蟲入藥。夏、秋二季,捕捉后活用或用酒噴死或用開水燙死,曬干后備用。
生境分部
全國各地。
性味
甘、微苦,微寒。
功能主治
消炎,解毒,療瘡消瘰。主治瘰疬,疔瘡,蜂蝎蟄傷。
治鼻瘜肉:蜘蛛、紅糖各適量,共搗爛,涂鼻瘜肉上。
慢性睪丸炎,疝氣:蜘蛛(新瓦焙黃)研粉,肉桂各1錢,每次0.5~1克,開水送服,日服2~3次。
小兒疳積:活蜘蛛1個,雞蛋1個頂端打一小洞塞入蜘蛛,棉紙封固,再用黃泥包圍,放入炭火中燒熟去泥,先服蜘蛛,后服雞蛋,每3天服一個。
淋巴結核:活蜘蛛、活蜈蚣各數只,菜油浸泡20余天,外擦患處。
癬:活蜘蛛壓破,涂患處。
狐臭:活蜘蛛數只,黃泥包,燒存性去泥研粉,加入密陀僧或輕粉適量,撲擦腋部,每日2~3次。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蜘蛛
別名
次蟗、蛛蝥(《爾雅》),蠾蝓、蝳蜍(《方言》),網工(《廣雅》),綴蝥(《爾雅》郭璞注),社公(《方言》郭璞解),蚰蟱(《別錄》),網蟲、扁蛛(《現代實用中藥》),圓蛛、癩癩蛛、蛛蛛、到麻(《吉林中草藥》)。
出處
《本草經集注》
來源
為圓網蛛科動物大腹圓網蛛等的全蟲。夏、秋間捕捉,入沸水燙死,取出,曬干或烘干。
原形態
體圓形或橢圓形,頭胸部被有背甲1枚,無分節狀態。口小,適于吮吸;單眼4對,位于頭胸部背面的前端參差排列。下有附肢6對;第1對為鉗角,似大顎,呈單螯狀,內通毒腺;第2對為腳須,似觸角,在雄性則末端膨大成交配器;其它4對均為步足,各由7節組成,其跗節末端有鉤爪2枚,中間叢生細毛,有吸附作用。腹部圓大而軟,與頭胸部相連處,縊縮成細腰;前腹面中央有生殖孔,并有生殖板覆蓋;其兩側有肺囊的氣孔1對;后腹面有時有氣管的氣孔1對或臺而為一;腹面后端有肛門;其前方有疣狀的小突起3對,即紡錘突,尖端有孔,內通紡績腺,能分泌一種粘液,凝結成絲而結網。
大多營單獨生活,夜間則活躍,通常結網于樹間、檐下、屋角等處,兜捕其他小蟲為食,也吃其他蜘蛛。
本動物的蛻殼(蜘蛛蛻殼)、網絲(蜘蛛網)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部
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炮制
①《雷公炮炙論》:"凡用(蜘蛛)去頭足了,研如膏,投入藥中用。"
②《長沙藥解》:"炒枯存性研細用。"
性味
苦,寒,有毒。
①《別錄》:"微寒。"
②《日華子本草》:"冷,無毒。"
③《品匯精要》:"性微寒,有毒。"
歸經
《長沙藥解》:"入足厥陰肝經。"
功能主治
祛風,消腫,解毒。治狐疝偏墜,中風口歪,小兒慢驚、口噤,疳積;疔腫,瘰疬,瘡瘍,蜈蚣、蜂、蝎螫傷。
①《別錄》:"主大人小兒癀。""療小兒大腹丁奚三年不能行者。"
②陶弘景:"蜂及蜈蚣螫人,取置肉上,則能吸毒。又以斷瘧及干嘔、霍亂。"
③《唐本草》:"主蛇毒,溫瘧,霍亂,止嘔逆。"
④《日華子本草》:"斑蜘蛛治瘧疾,疔腫。"
⑤《本草圖經》:"蛇嚙者涂其汁,小兒腹疳者,燒熟啖之。"
⑥《綱目》:"主口歪,脫肛,疔腫,胡臭,齒匿。"
⑦《長沙藥解》:"破瘀消腫。"
⑧《本草求原》:"治紅云血癬。"
⑨《吉林中草藥》:"治瘰疬,疔瘡,蜂、蝎螫傷。"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外用:焙干研末撒、搗汁涂或調敷。
禁忌
《日華子本草》:"畏蔓青、雄黃。"
復方
①治陰狐疝氣,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兩。共為散。取八分之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金匱要略》蜘蛛散)
②治中風口歪僻:蜘蛛摩其偏急頰車上,候視正即止。亦可向火摩之。(《千金方》)
③治小兒慢脾風,初起寒熱如瘧,面黃肌瘦,啼聲如貓吼:蜘蛛去頭足,專用肚,火焙研末,每二分,配朱砂一分,共三分,為周歲內一次量,一歲以上者加倍,以白芥子煎湯送服。(《泉州本草》)
④初生兒口噤不開,不收乳:干蜘蛛一個(去足,口),新中藥 浸一宿,炙焦為末,干蝎梢七個(為末),膩粉一錢,同研勻,每服一字,乳汁調,時時滴兒口中。(《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立圣散)
⑤治疔毒:蜘蛛(去頭),和烏糖搗爛貼患處。和酸飯粒及食鹽搗貼亦可。(《泉州本草》)
⑥治瘰疬,無問有頭無頭:大蜘蛛五枚。曬干,細研,以酥調如血脂,每日兩度貼之。(《圣惠方》)
⑦治頦下結核:大蜘蛛不拘多少。好酒浸過,同研爛,澄去滓,臨臥時服之。(《醫林集要》)
⑧治鼠瘺腫核痛,已有瘡口出膿水者:蜘蛛二七枚。燒,敷之良。(《千金方》)
⑨治背瘡:蜘蛛杵爛,醋和,先挑瘡四畔令出血,根稍露,用藥敷,干即易。(《千金方》)
⑩治走馬牙疳,出血作臭:蜘蛛一枚,銅綠半錢,麝香少許。杵勻擦之。(《仁齋宜指方》)
⑾治聤耳出膿:蜘蛛一個,胭脂胚子半錢,麝香一字。為末。用鵝翎吹之。(《綱目》)
⑿治便毒初起:大黑蜘蛛一枚。研爛,熱酒一碗,攪服,不退再服。(《壽域神方》)
⒀治吹奶疼痛:蜘蛛一枚。面裹燒存性,為末。酒服。(《綱目》)
⒁治惡瘡:蜘蛛曬干,研末,入輕粉,麻油調涂。(《仁齋直指方》)
⒂治鼻息肉:蜘蛛、紅糖適量。共搗爛,涂鼻息肉上。(《吉林中草藥》)
⒃治蝎蟹人:蜘蛛研汁,敷之。(《廣利方》)
⒄治卒脫肛:燒蜘蛛為灰末,敷肛。(《普濟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蜘蛛
英文名
Spider
別名
次蠹、蛛蝥、蠾 螋、蝳蜍、網工、蝃蝥、社公、網蟲、扁蛛、圓蛛、癩癩蛛、蛛蛛、
出處
1.出自《雷公炮炙論》:凡使(蜘蛛),勿用五色者,兼大身上有刺毛生者,薄小者,并不堪用。凡欲用,有網,身小尻大,腹內有蒼黃膿者真也。
2.陶弘景:蜘蛛類數十種,《爾雅》止載七、八種爾。今此用懸網狀如魚罾者,有赤斑者俗名絡新婦,亦用之。其余雜種,并不入藥,3.《本草衍義》:蜘蛛品亦多,皆有毒,《經》不言用是何種。今人多用人家檐角、籬頭、陋巷之間,空中作圓網,大腹,深灰色者。遺尿著人作瘡癬。
來源
藥材基源:為圓蛛科動物大腹圓蛛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anea ventricosa (L. Koch)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入沸水燙死,曬干或烘干。
原形態
大腹圓蛛,雌性體長約30mm,雄性約15mm。頭胸部短于腹部,皆黑褐色。頭胸部梨形,扁平,有小白毛,8眼分聚于3歸丘,前緣中央眼丘上有4眼,兩側眼丘各2眼。螯肢強壯,有7枚小齒。步足強大,多刺,肯深色環帶。腹部近圓表而較大,肩部隆起,背面中央有清晰的葉狀斑帶,沿中線有8對細小圓斑。腹部有1對白斑。生殖大厴黑色,呈舌狀體,紡綞形。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多棲息于屋檐、墻角和樹間,結車輪狀網,傍晚及夜間活動,以昆蟲為食。
資源分布:遍布于我國各地,是最常見的蜘蛛。
性狀
性狀鑒別,全體呈圓形或橢圓形,頭胸部赤褐色,邊緣黑色。腹部黃褐色,有明顯的黑色葉狀斑紋,有2對黑以的肌斑。腹部前端中央有黃以或紅色斑點,腹部下面灰黃色。紡器黑褐色。步足黃褐色或黑褐色,有赤褐色或黑褐色環紋,附肢6對,常殘缺。體輕,質脆。氣微,味微苦、咸。
炮制
《雷公炮炙論》:“凡用,去頭,足了,研如膏,投入藥中用。”《圣惠方》:“去足及口,炙令焦,細研。”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性味
味苦;性寒;有毒
歸經
肝經
功能主治
祛風;消腫;解毒;散結。主狐疝偏墜,中風口?;小兒慢驚;口噤;疳積;喉風腫閉;牙疳;聤耳;癰腫疔毒;瘰疬;惡瘡;痔漏;脫肛;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0.3-1g;浸酒或入丸、散。不入湯劑。外用:適量,搗敷、絞汁涂;研末撒或調敷。
禁忌
1.《本草衍義》:“蜘蛛遺尿著人作瘡癬。”2.《綱目》:“被蜘蛛咬,腹大如孕婦。飲羊乳數日而平。””
復方
①治陰狐疝氣,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兩。共為散。取八分之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金匱要略》蜘蛛散)②治中風口歪僻:蜘蛛摩其偏急頰車上,候視正即止。亦可向火摩之。(《千金方》)③治小兒慢脾風,初起寒熱如瘧,面黃肌瘦,啼聲如貓吼:蜘蛛去頭足,專用肚,火焙研末,每二分,配朱砂一分,共三分,為周歲內一次量,一歲以上者加倍,以白芥子煎湯送服。(《泉州本草》)④初生兒口噤不開,不收乳:干蜘蛛一個(去足,口),新竹瀝浸一宿,炙焦為末,干蝎梢七個(為末),膩粉一錢。同研勻,每服一字,乳汁調,時時滴兒口中。(《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立圣散)⑤治疔毒:蜘蛛(去頭),和烏糖搗爛貼患處。和酸飯粒及食鹽搗貼亦可。(《泉州本草》)⑥治瘰疬,無問有頭無頭:大蜘蛛五枚。曬干,細研,以酥調如面脂,每日兩度貼之。(《圣惠方》)⑦治頦下結核:大蜘蛛不拘多少。好酒浸過,同研爛,澄去滓,臨臥時服之。(《醫林集要》)⑧治鼠瘺腫核痛,已有瘡口出膿水者:蜘蛛二七枚。燒,敷之良。(《千金方》)⑨治背瘡:蜘蛛杵爛,醋和,先挑瘡四畔令出血,根稍露,用藥敷,干即易。(《千金方》)⑩治走馬牙疳,出血作臭:蜘蛛一枚,銅綠半錢,麝香少許。杵勻擦之。(《仁齋直指方》)(11)治盯耳出膿:蜘蛛一個,腦脂胚子半錢,麝香一字。為末。用鵝翎吹之。(《綱目》)(12)治便毒初起:大黑蜘蛛一枚。研爛,熱酒一碗,攪服,不退再服。(《壽域神方》)(13)治吹奶疼痛:蜘蛛一枚。面裹燒存性,為末。酒服。(《綱目》)(14)治惡瘡:蜘蛛曬干,研末,入輕粉,麻油調涂。(《仁齋直指方》)(15)治鼻息肉:蜘蛛、紅糖適量。共搗爛,涂鼻息肉上。(《吉林中草藥》)(16)治蝎螫人:蜘蛛研汁,敷之。(《廣利方》)(17)治卒脫肛:燒蜘蛛為灰末,敷肛。(《普濟方》)
各家論述
1.《別錄》:主大人小兒潰。療小兒大腹丁奚三年不能行者。
2.陶弘景:蜂及蜈蚣螫人,取置肉上,則能吸毒。又以斷瘧及干嘔、霍亂。
3.《唐本草》:主蛇毒,溫瘧,霍亂,止嘔逆。
4.《日華子本草》:斑蜘蛛治瘧疾,疔腫。
5.《本草圖經》:蛇嚙者涂其汁;小兒腹疳者,燒熟啖。
6.《綱目》:主口喝,脫肛,疔腫,胡臭。
7.《長沙藥解》:破瘀消腫。
8.《本草求原》:治紅云血癬。
9.《吉林中草藥》:治瘰疬,疔瘡,蜂、蝎螫傷。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