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烏痧草(《廣西藥植名錄》)。
出處
《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湖廣草的全草。夏、秋采全草,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約30厘米。莖匍匐,基部叢生3~4枝,四方形,略被絨毛。單葉對生,有時為3小葉的復葉;葉片橢圓形,長1.3~2厘米,邊緣具小圓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葉柄及葉脈被有白色絨毛;基生葉柄長。總狀花序頂生或生于上端葉腋;萼片4,聯合成筒狀,先端鈍尖;花冠唇形,上唇2淺裂,下唇3裂;雄蕊2;子房上位,2心皮合生。小堅果4,橢圓形,略呈三棱形,包于宿萼內。花期3~4月。
生境分部
生于山野向陽處。分布廣西、四川、湖南、浙江等地。
性味
《四川常用中草藥》:"微苦,平。"
功效主治
①《廣西藥植名錄》:"治痧癥,蜘蛛瘡。"
②《四川常用中草藥》:"清肺熱,止吐血。治風熱咳嗽,痰多氣喘及吐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燉肉服。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