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yopteris paniculata C.B.Clark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原形態
錐花蕕 ,攀援或披散灌木,高1-3m。多分枝,小枝方形。單葉對生;葉柄長0.5-1cm;葉片紙質,闊披針形至卵狀披計形,長7-14cm,寬2-6.5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圓形至闊楔形,邊緣具疏齒,兩面密被金黃色腺點及疏柔毛;側脈約5對。聚傘花序組成圓錐狀,通常腋生,長1-7cm;花序梗密生柔毛;花萼杯狀,長約3mm,有腺點及柔毛,結果時長約4mm,先端5-6深裂,裂片錐形;花冠粉紅色至紫紅色,花冠管長2-3mm,外面被毛及腺毛,先端5裂,裂片全緣;雄蕊4,與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被柔毛及腺點。蒴果球形,徑約2mm,成熟時橙黃至橙紅色,微被毛和腺點。花、果期3-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650-2300m的山坡、路旁或稀疏雜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四川、貴州西部、云南等地。
性味
苦;平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痢疾;吐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或研末服。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