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竹黃
別名
淡竹黃、竹三七、血三七、竹參
來源
真菌類子囊菌綱肉座科竹黃屬真菌竹黃Shiraia bambusicola Henn.,以子座入藥。全年可采,曬干。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活血舒經,止咳。用于風濕痹痛,四肢麻木,小兒百日咳,白帶過多。有謂尚可治胃病。
用法用量
2~3錢。
禁忌
孕婦及高血壓患者禁服;服藥期間忌食蘿卜、酸辣。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竹黃
別名
天竺黃、竹膏(《開寶本草》),天竹黃(《本草衍義》),竹糖(《偽藥條辨》)。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黃蜂咬洞后,而于竹節間貯積的傷流液,經干涸凝結而成的塊狀物質。冬季采收,砍取竹稈,剖取竹黃,晾干。本品自然產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燒竹林的方法,使竹受暴熱后,竹瀝溢在節間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
生境分部
主產云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為不規則多角形的塊狀或片狀物,表面乳白色、灰白色或灰藍色相雜。質輕,松脆,易破碎。斷面光亮,稍顯粉性,觸之有滑感。吸水力強,置水中有氣泡產生,不溶于水。味甘有涼感,舐之粘舌。以干燥、塊大、淡黃白色、光亮、吸水力強者為佳。
化學成分
含氫氧化鉀1.1%,硅質9%等。
性味
甘,寒。
①《日華子本草》:"平。"
②《開寶本草》:"味甘,寒,無毒。"
③《本草正》:"味甘辛,性涼。"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無毒。"
歸經
入心、肝、膽經。
①《玉楸藥解》:"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經。"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豁痰,涼心定驚。治熱病神昏譫妄,中風痰迷不語,小兒驚風抽搐,癲癇。
①《蜀本草》:"制藥毒發熱。"
②《日華子本草》:"治中風痰壅,卒失音不語,小兒客忤及癇痰。"
③《開寶本草》:"主小兒驚風天吊,鎮心明目,去諸風熱,療金瘡止血,滋養五臟。"
④《本草衍義》:"涼心經,去風熱。"
⑤《玉楸藥解》:"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復方
①治傷風溫疫,身熱昏睡,氣粗,風熱痰塞壅嗽,驚風潮搐,中暑,亦治室女白帶:天竺黃一兩,雄黃(水飛)一錢,辰砂、麝香(各別研)半兩,天南星四兩(臘月釀牛膽中,陰干百日,如無,只將生者去皮臍,炒干用)。上為細末,煮甘草水和丸,皂子大,溫水化下服之。百日小兒,每丸分作三、四服,五歲一、二丸,大人三、五丸。伏暑用鹽少許,嚼一、二丸,新水送下;臘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藥尤佳。(《小兒藥證直訣》抱龍丸)
②治小兒急驚風:青黛、輕粉各一錢,牽牛末五錢,天竺黃二錢。上為末,白面糊丸,如小豆大,(每)二十丸,薄荷湯下。(《小兒藥證直訣》利驚丸)
③治鼻衄不止:天竺黃、芎藭各一分,防己半兩。上三味搗研為散。每服一錢匕,新汲水凋下。肺損吐血用藥二錢匕,生面一錢匕,水調下,并食后服。(《圣濟總錄》天竺黃散)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藥大辭典》:竹黃
出處
浙江
來源
為肉座菌利真菌竹黃的子座。
原形態
子座肉質,漸變為木栓質,粉紅色,呈不規則瘤狀,初期平滑,后龜裂,1.5~4x1~2.5厘米;子囊殼近球形,埋生于子座內,直徑480~580微米;子囊280~340x22~35微米;孢子單行排列,長方形至梭形,兩端大多尖銳,42~92x13~35微米,無色或近無色,成堆時呈柿黃色。
生境分部
生于竹稈上。分布四川、安徽、江蘇、浙江等地。
功能主治
鎮咳化痰。治中風,小兒驚風,胃氣痛。
禁忌
灰指甲、鵝掌風等皮膚病患者忌服。
復方
①治胃氣痛:竹黃一兩,燒酒一斤,共浸泡三、五天。每日服二次,每次服一小酒盅。
②治小兒驚風,大人中風:竹黃,煎服效。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竹黃
英文名
Herb of tabasheer
別名
淡竹黃、竹三七、血三七、竹參、赤團子、竹赤團子、竹赤斑菌、淡菊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花、竹繭
出處
出自浙江
來源
藥材基源:為肉座菌科真菌竹黃的子座及孢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
原形態
子座呈不規則瘤狀,早期白色,后變成粉紅色,初期表面平滑,后期有龜裂,肉質,漸變為木栓質,長1.5-4cm,寬1-2.5cm。子囊殼近球形,埋生于子座內,直徑480-580μm.子囊長圓柱狀,(280-340)μm×(22-35)μm;子囊孢子單行排列,長方形至梭形,兩端大多尖銳,有縱橫隔膜,(42-92)μm×(13-35)μm,無色或近無色,成堆時柿黃色。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箣竹屬、剛竹屬的竹竿上,多生長在將衰敗或已衰敗的竹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 子座瘤狀,略呈橢圓形或紡錘形,長1-4cm,直徑1-2cm。背部隆起,有不規則的橫溝,基部凹陷,常有竹的殘留枝竿。表面粉紅色,有細密紋理及針尖大小的灰色斑點。質疏松,易折斷。橫斷面略呈扇形,外層粉紅色,內層及基部色淺,可見竹的枝竿斷面。氣特異,味淡。
2.顯微鑒別 子座橫切面:表層為無色菌絲,其內側為含有紅色色素的菌絲層,并埋生單列或偶為2列的子囊殼。子囊殼橢圓形、類圓形或梨形,直徑400-600μm,內有多數子囊和側絲。子囊長250-350μm,直徑20-30μm,頂端圓鈍,基部具細長柄,含子囊孢子6-8個,單列。子囊孢子紡錘形,長30-60μm,直徑13-25μm,兩端略尖,有墻磚狀的縱橫分隔。側絲線形,略長于子囊。紅色菌絲層以內為由基部向四周放射排列的無色至淺紅色菌絲。子座基部常見被菌絲包埋的竹枝竿,有時可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形狀與子囊孢子相似,長50-80μm,直徑20-30μm。
粉末特征:粉紅色。水裝片可見菌絲多數粘結成團,直徑4-7μm,橫壁可見,分枝少,菌絲含細小油滴,遇蘇丹Ⅲ試液顯橙紅色。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眾多。
化學成分
從菌絲發酵液中分得兩種多糖:SB-1和SB-2;前者由D-葡萄糖(D-glucose)、D-半乳糖(D-galactose)和L-阿拉伯糖(L-arabinose)按摩爾比0.37:1:0.07所組成, 后者由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D-mannose)和L-阿拉伯糖按摩爾比0.25:1:0.47:0.12所組成。又從水溶性成分中分得蛋白酶,淀酚酶,D-甘露醇(D-mannitol)和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蘇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胱氨酸(cystine),纈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賴氨酸(lys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酪氨酸(tyrosine)及微量半胱氨酸(cysteine)。從子座中分得:竹紅菌素(hypocrellin)A、B、C,甘露醇,硬脂酸(stearic acid)。還分得:竹黃色素(shiraiachrome)A、B、C。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 真菌竹黃水煎提取物能使離體蛙心收縮力減弱,心率變慢,1×10-2g濃度作用更強烈。對離體兔耳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表現為灌流量增加,尤其是血管處于攣縮狀態時此作用更明顯。小鼠由背部皮下注入真菌竹黃水煎提取物3.0g/kg,對組胺所致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非常顯著的抑制作用。靜注0.5g/kg該提取物能降低麻醉兔血壓,其機制可能與影響心排血量和使小動脈擴張,外周阻力減低有關。
2.對心血管及血漿復鈣時間的影響 2×10-1g濃度可顯著延長血漿復鈣時間,在血凝實驗中,該藥能延長凝血時間,可能與復鈣時間延長有關。
3.鎮痛抗炎作用 真菌竹黃水煎提取物2-3.1g/kg皮下注射,對小鼠醋酸刺激性疼痛有較好的鎮痛作用。從竹黃中提取物的結晶物Ⅲ號(竹菌甲素),以100mg/kg灌胃,能顯著提高小鼠熱板法痛閾,其作用優于吲哚美辛(消炎痛),與杜冷丁(10mg/kg)相似;能顯著降低醋酸所致扭體反應的次數,亦能顯著降低蛋清所致的足跖腫用程度。
4.其他作用 真菌竹黃多糖SB1及SB2經藥理初步試驗,對肝炎具有一定療效。
5.毒性 真菌竹黃水煎提取物15g/kg給小鼠灌胃,72h內小鼠活動自如,飲食正常,無不良反應;給雄性小鼠靜注的LD50為6.471g/kg。
鑒別
(1)本品遇堿變為翠綠色,滴加三氯化鐵試液顯紫紅色。(檢查竹紅菌素A)(2)子座切面在紫外燈下觀察,紅色菌絲顯亮紅色熒光,如滴加稀堿液,即轉為翠綠色,熒光消失。
(3)本品乙醇浸出液呈鮮紅色,在465nm處有最大吸收峰,滴加FeCl3試液轉為紫紅色。
(4)取本品粗粉4g,加水2ml,溫浸,濾壺,濾液作供試液;另取丙氨酸、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為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濾紙上,以正丁醇-冰醋酸-乙醇-水(4:1:1:2)展開,噴以0.2%茚三酮憶醇液,加熱顯色。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紫紅色斑點。
性味
味淡;辛;平
歸經
肺;肝經
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活血祛風;利濕。主咳嗽痰多;百日咳;帶下;胃痛;風濕痹痛;小兒驚風;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外用:適量,酒浸敷。
禁忌
灰指甲、鵝掌風等皮膚病患者忌服。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