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竹蠹蟲蛀末
別名
竹蛀屑(《圣惠方》)。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竹蠹蟲科昆蟲竹蠹蟲幼蟲蝕害竹稈后的蛀屑。
功效主治
《綱門》:"治聤耳出膿水,湯火傷瘡。"
用法用量
外用:撒敷或調涂。
復方
①治聤耳出膿:竹蛀屑、狼牙、白蘞等分。同研令細,每用少許,納于耳中。(《圣惠方》)
⑦治湯火灼爛:竹中蠹蟲末,涂之。(《備急方》)
⑧治濕毒臁瘡:枯竹蛀屑、黃柏末等分。先以蔥、椒、茶湯洗凈,搽之,日一上。(《綱目》)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竹蠹蟲蛀末
英文名
frass by bamboo moth
別名
竹蛀屑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粉蠹科動物褐粉蠹的幼蟲蝕害竹竿后的蛀屑。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ctus brunneus Steph.
采收和儲藏:捕捉竹蠹蟲時,同時收集竹竿蛀孔中的粉屑。
原形態
褐粉蠹,體形小而細長,長約5mm,亦褐色。頭部隱于前胸下,觸角1對,從眼前直出,分11節,末端呈棍棒狀。口器適于咀咬,上唇突出,大腮端具2齒,小腮須呈長絲狀。前胸節能轉動,翅2對。前翅為角質堅固的翅鞘,上有多數縱行的隆起;后翅膜質,適于飛翔。足3對,各有跗節5節。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多棲于竹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南方各地。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心;肝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去濕斂瘡。主耵耳流膿水;濕毒臁瘡;燒燙傷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撒敷或調涂。
各家論述
《綱目》:治耵耳出膿水,湯火傷瘡。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