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竹葉椒葉功效

《中藥大辭典》:竹葉椒葉

出處

《湖南藥物志》

來源

蕓香科植物竹葉椒的葉片,夏、秋采收,曬干。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竹葉椒"條。

功效主治

治腹脹痛,腫毒,乳癰,皮膚瘙癢。

復方

①治腹脹痛:竹葉椒葉、吳萸子搗爛敷臍上。(《湖南藥物志》)

②治腫毒:竹葉椒葉煎水洗。(《湖南藥物志》)

③治乳癰:鮮竹葉椒葉搗爛調敷患處;另用鮮根一兩,水煎調酒服。(《福建中草藥》)

④治皮膚瘙庠:鮮竹葉椒葉,桉樹鮮葉各半斤。水煎洗。(《福建中草藥》)

⑤治蛇毒:竹葉椒葉搗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竹葉椒葉

英文名

Leaf of Chinese Wingleaf Prickyash

出處

出自《湖南藥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竹葉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anthoxylum armatum DC.[Z.planispinum Sieb.et Zucc.;Z.alatum Roxb.var.planispinum Rehd.et Wils.]

采收和儲藏:6-8月,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除去果皮,留取種子備用。

原形態

竹葉椒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4m。枝直出而擴展,有彎曲而基部扁平的皮刺,老枝上的皮刺基部木栓化,莖干上的刺其基部為扁圓形墊狀。奇數羽狀復葉互生;葉軸無毛,具寬翼和皮刺;小葉無柄;小葉片3-5,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小圓齒,兩面無毛而疏生透明腺點,主脈上具針刺,例脈不明顯,紙質。聚傘狀圓錐花序,腋生,長2-6cm;花被片6-8,藥隔頂部有腺點一顆;雌花心皮2-4,通常l-2個發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紅色,表面有突起的腺點。種子卵形,黑色,有光澤。花期3-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灌叢中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性味

苦;辛;微溫

歸經

肺;脾經

功效主治

平喘利水;散瘀止痛。主痰飲喘息;水腫脹滿;小便不利;脘腹冷痛;關節痛;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g;研末,1g。外用:適量,煎水洗。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