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竹葉菜功效

《中藥大辭典》:竹葉菜

別名

耳草(《貴州民間方藥集》),竹菜、竹仔菜、竹竹菜(《福建民間草藥》),火柴頭(《蘇南種子植物》),千日曬、大葉蘭花竹仔草(《福建中草藥》)。

出處

《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鴨跖草科植物飯包草的全草。

原形態

匍匐、多年生草本,或莖上部上舉,多少被毛,節上生根。葉草質;橢圓狀卵形,長3~7厘米,寬1.5~4厘米,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急劇收縮而成一闊柄,鞘和葉柄被疏長毛。佛焰氈與上部葉對生,或2~4個聚生,有極短的柄,漏斗形而壓扁,長和寬約8~14毫米,淡綠色,被疏毛;花藍色,每一氈內數朵;萼片3,膜質;花瓣3,長3~4毫米。蒴果膜質,長4~5毫米,有種子5顆,粗糙。花期夏、秋。

生境分部

生于陰濕地或林下。分布華東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性味

《福建民間草藥》:"苦,寒,無毒。"

功效主治

《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復方

①治小便不通,淋瀝作痛:竹葉菜一至二兩,酌加水煎,可代常飲。(《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赤痢:鮮飯包草二至三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疔瘡腫毒,紅腫疼痛:竹葉菜一握,以冷開水洗凈,和冬蜜搗勻敷貼,口換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蛇傷:鮮竹葉菜,以冷開水洗凈,搗爛絞汁冷服,渣敷傷部。(《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竹葉菜

英文名

Herb of Bengal Dayflower

別名

菜、冠草

出處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鴨跖草科植物四孔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anotis cristata(L.)D.Don [Commelina cristata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 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飯包草,柔弱匍匐草本。分枝近直立,幼時有1列柔毛,漸變無毛。葉互生;葉片狹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稀卵形,長2-6.5cm,寬1-1.5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下延成鞘狀,全緣,具長緣毛或近無毛,上面無毛,下面被硬毛。聚傘花序大型,呈半圓形,明顯的雞冠狀,通常頂生,少數腋生;總花梗長1-7cm;總苞片近葉狀,闊披針形,長25cm,寬7-10mm,邊緣具睫毛;苞片鐮刀狀披針形,2-10片排成覆瓦狀,2列,長1-1.5cm,寬約6mm,邊緣具緣毛;萼片3,披針形,分離,長約5mm,背面具龍骨狀突起,上部被疏柔毛;花瓣3,藍色,膜質,倒卵狀長圓形,長約5mm;雄蕊6,全育,花絲上部具毛;子房近圓柱形,3室,長約1mm,先端具疏毛。蒴果近球形,長約2.5mm,先端具疏毛或近無毛。種子每室2顆,褐黑色,長立方形,先端有4個極小窩孔。花期6-8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地海拔300-2750m的山坡、荒地、巖石向陽處或混交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止務。主瘡癰腫毒;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