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獐肉功效

《中藥大辭典》:獐肉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鹿科動物獐的肉。

原形態

獐(《呂氏春秋》),又名:麕(《詩經》),麇(《說文》),麏(《經典釋文》),河麂。

體長約1米,體重約15公斤。雌雄獸均無角,耳直立,基部有2條軟骨質的脊突,頂端較尖。鼻端裸露。眶下腺小。雄獸上犬齒發達,向下延伸成獠牙,突出口外。四肢壯而有力,蹄不長。尾極短。體毛粗而長,體側及腰部的冬毛長達40毫米,呈波狀彎曲。體背和體側毛棕黃色,口唇與鼻端灰色,額、后頭、臉旁淡黃褐色,喉上部白色,下部灰黃色。腹部中央和鼠蹊部淡黃色,四肢棕黃色。幼獸身上有縱列的白色斑點。

棲息于有蘆葦的河岸或湖邊,亦有在山邊、耕地或有長草的曠野。善于隱藏。性喜水,能游泳。以青草為食。

本動物的骨(獐骨)、骨髓或脊髓(獐髓)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部

分布長江流域各地。

性味

甘,溫。

①《千金·食治》:"味甘,溫,無毒。"

②崔禹《食經》:"味咸,溫,無毒。"

功效主治

①《別錄》:"補益五臟。"

②崔禹錫《食經》:"主大風冷氣,口僻,消渴。"

③《子母秘錄》:"主乳無汁,獐肉(作)膳食。"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

禁忌

①《金匱要略》:"獐肉不可合及生菜、T 果食之,皆病人。"

②陶弘景:"麕肉不可合鵠肉食之,成癥痼也。"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獐肉

英文名

River deer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1.《本草圖經》:獐之類甚多,麇其總名也。有有牙者,有無牙者,用之皆同。

2.《綱目》:獐,秋冬居山,春夏居澤。似鹿而小,無角,黃黑色,大者不過二、三十斤。雄者有牙出口外,俗稱牙獐。

來源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獐之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

采收和儲藏:捕殺后,剔骨取肉,鮮用或干燥。

原形態

獐,小型鹿類,外表比麋大,重約15kg,體長約1m,四肢粗壯發達,尾甚短,幾被臀部的毛所遮蓋。雌雄均無角,雄性獠牙顯露,側扁,向下延伸,突出口外。耳中等大,基部有兩條軟骨質的脊突,頂端較尖。眼前方有狹袋形的眶下腺。鼠蹊部有一對鼠蹊腺,沒有跗腺和腳腺。體毛多棕黃色,濃密粗長。體側及腰部冬毛長達40mm,呈波形彎曲。幼獸身上有縱行排列的白色斑點。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活于山地草坡灌叢中,不上高山,喜歡在河岸、湖邊等湖濕地或沼澤地的蘆葦叢中生活。以植物為食。

資源分布:廣泛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各省的丘陵河谷地帶。

化學成分

肉含蛋白質(protein),肽類(peptide),氨基酸(amino acids),脂類(lipids),糖類(carbohydrates),血紅蛋白(hemoglobin)。

性味

味甘;性溫

歸經

脾經

功效主治

補虛;祛風。主外病虛損;消渴;乳少;口僻;腰腿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00g。

禁忌

1.《金匱要略》:獐肉不可合蝦及生菜、梅、李果食之,皆病人。

2.陶弘景:麇肉不可合鵠肉食之,成痼也。

各家論述

1.《別錄》:補益五臟。

2.崔禹錫《食經》:主大風冷氣,口僻,消渴。

3.《子母秘錄》:主乳無汁,獐肉(作)食。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