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浙貝母功效

《中國藥典》:浙貝母

英文名

BULBUS FRITILLARIAE THUNBERGII

別名

浙貝、大貝、象貝、元寶貝、珠貝

來源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鱗莖。初夏植株枯萎時采挖,洗凈。大小分開,大者除去芯芽,習稱“大貝”;小者不去芯芽,習稱“珠貝”。分別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過的貝殼粉,吸去擦出的漿汁,干燥;或取鱗莖,大小分開,洗凈,除去芯芽,趁鮮切成厚片,洗凈,干燥,習稱“浙貝片”。

性狀

大貝: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徑2~3.5cm。外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內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至黃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珠貝:為完整的鱗莖,呈扁圓形,高1~1.5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肥厚,略似腎形,互相抱合,內有小鱗葉2~3枚及干縮的殘莖。

浙貝片: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切成的片。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1~2cm,邊緣表面淡黃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質脆,易折斷,斷面粉白色,富粉性。

鑒別

(1)本品粉末淡黃白色。淀粉粒甚多,單粒卵形、廣卵形或橢圓形,直徑6~56μm,臍點點狀、裂縫狀、人字狀或馬蹄狀,位于較小端,層紋大多明顯;偶見半復粒及復粒,復粒由2 分粒組成。表皮細胞類多角形或長方形,垂周壁連珠狀增厚;有時可見氣孔,副衛細胞4~5個,草酸鈣結晶細小,多呈顆粒狀,有的呈棱形、方形或細桿狀。導管多為螺紋,直徑至18μm 。

(2)取本品橫切片,加碘試液2~3滴,即顯藍紫色,但邊緣一圈仍為類白色。

(3)取本品粗粉1g,加70%乙醇20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1%鹽酸溶液5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分置兩支試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鉍鉀試液3 滴,生成紅色沉淀;另一管中加硅鎢酸試液1~3滴,生成白色絮狀沉淀。

(4)取本品粉末,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亮淡綠色熒光。

(5)取本品粉末5g,加濃氨試液2ml 與苯20ml,放置過夜,濾過,取濾液8ml ,蒸干,殘渣加氯仿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貝母素甲與貝母素乙對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 各含2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10~20μl、對照品溶液10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酸乙酯-甲醇-濃氨試液(17: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或打成碎塊。

性味

苦,寒。

歸經

歸肺、心經。

功能主治

清熱散結,化痰止咳,用于風熱犯肺,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瘰疬,瘡毒。

用法用量

4.5~9g。

禁忌

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貯藏

置干燥處,防蛀。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浙貝母

別名

土貝母(《本草正》),象貝(《經驗廣集》),浙貝、象貝母(《百草鏡》),大貝母(《本草正義》)。

出處

《藥材學》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鱗莖。5~6月采挖,洗凈泥土,大小分開,大者摘去心芽,分作2片,呈元寶狀,稱"元寶貝",小者稱"珠貝"。分別置擦籠內,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勻,經過一夜,使石灰滲入,曬干或烘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鱗莖半球形,直徑1.5~6厘米,有2~3片肉質的鱗片。莖單一,直立,圓柱形,高50~80厘米。葉無柄;莖下部的葉對生,罕互生,狹披針形至線形,長6~17厘米,寬6~15毫米;中上部的葉常3~5片輪生,罕互生,葉片較短,先端卷須狀。花單生于莖頂或葉腋,花梗長1~1.5厘米;花鐘形,俯垂;花被6片,2輪排列,長橢圓形,先端短尖或鈍,淡黃色或黃綠色,具細微平行脈,內面并有淡紫色方格狀斑紋,基部具腺體;雄蕊6,花藥基部著生,外向;雌蕊1,子房3室,每室有多數胚珠,柱頭3歧。朔果卵圓形,直徑約2.5厘米,有6條較寬的縱翅,成熟時室背開裂。種子扁平,近半圓形,邊緣具翅。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部

生于濕潤的山脊、山坡、溝邊及村邊草叢中。分布浙江、江蘇、安徽、湖南等地。

性狀

①元寶貝

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片。一面凸出,一面凹入,呈元寶狀,瓣長約1.7~4厘米,厚7~17毫米。表面白色,或帶淡黃色,被有白色粉末,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齊,白色或淡黃色,富粉性。氣微劈,味苦。

②珠貝

為完整的鱗莖,呈扁圓球形,高1~1.7厘米,直徑2~3.5厘米。表面白色,外層兩枚鱗葉肥厚,略似腎臟形,中央為2~3枚皺縮的小鱗葉及殘莖,內表面墾淡黃白色。質地、氣味同元寶貝。

上述二種藥材,均以鱗葉肥厚、表面及斷面白色、粉性足者為佳。個較小、表面灰白色、斷面中心棕紅色者為質次。元寶貝較珠貝為優。

主產浙江,安徽、江蘇亦產。

江蘇產者稱蘇貝母,為浙貝母的野生種,其鱗莖較栽培種為小,直徑2~3.5厘米,高1~1.5厘米。藥材與珠貝相類。

化學成分

鱗莖含浙貝母堿、去氫浙貝母堿、貝母醇。此外還有四種含量極少的生物堿:貝母丁堿、貝毋芬堿、貝母辛堿和貝母替定堿。日本產的浙貝鱗莖中還分出了浙貝母堿的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

①對平滑肌及腺體的作用

貓和家兔離體支氣管肺灌流,浙貝母堿在低濃度時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明顯擴張作用,高濃度則顯著收縮。前者類似阿托品的作用,后者可能系直接興奮支氣管平滑肌。浙貝母堿及去氫浙貝母堿均未確證有鎮咳作用。

浙貝母堿能興奮家兔離體子宮,已孕子宮比未孕子宮敏感,對大子宮也能興奮。阿托品不能消除其對子宮的興奮作用,預先應用雙芐胺或利血平處理后,其興奮子宮的作用減弱或消失。浙貝母堿溶液給犬、貓和家兔滴眼可使其瞳孔擴大并使對光反應捎失,靜脈注射能使麻醉犬唾液分泌暫時停止,但其抑制作用比阿托品弱。浙貝母生物堿則使家兔離體小腸收縮加強。

②對循環系統及呼吸的作用

浙貝母生物堿大劑量可使狗、貓及兔血壓中等度降低,呼吸抑制,小量可使兔血壓微升,離體蛙心或兔心灌流可使心臟搏動立即停止。

毒性

浙貝母堿及去氫浙貝母堿對小鼠靜脈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約0.9毫克/公斤(可能系9毫克/公斤之誤)。早年曾報道另一種浙貝母堿對家兔的最小致死量為10~12毫克/公斤(靜脈),對貓為8~10毫克/公斤(靜脈)。中毒癥狀為呼吸抑制,瞳孔散大,震顫,驚厥,便溺。致死原因為呼吸衰竭,亦可能與形成變性血紅蛋白有關。Fritillaria verticillata的精提取液并能升高血糖。

炮制

揀去雜質,清水稍浸,撈出,潤透后切厚片,曬干。

性味

《本草正》:"味大苦,性寒。"

歸經

《本草正》:"入手太陰、少陽,足陽明、厥陰。"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散結解毒。治風熱咳嗽,肺癰喉痹,瘰疬,瘡瘍腫毒。

①《本草正》:"大治肺癰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氣,善開郁結,止疼痛,消脹滿,清肝火,明耳目,除時氣煩熱,黃疸淋閉,便血溺血;解熱毒,殺諸蟲及療喉痹,瘰疬,乳癰發背,一切癰瘍腫毒,濕熱惡瘡,痔漏,金瘡出血,火瘡疼痛,較之川貝母,清降之功,不啻數倍。"

②《本草從新》:"去時感風痰。"

③《綱目拾遺》:"解毒利痰,開宣肺氣,凡肺家夾風火有痰者宜此。"

④《山東中草藥手冊》:"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癰毒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撤。

復方

①治感冒咳嗽:浙貝母、知母O 杏仁各三錢,紫蘇二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②治癰毒腫痛:浙貝母、連翹各三錢,金銀花六錢,蒲公英八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③治咽喉十八癥;大黑棗每個去核,裝入五倍子(去蟲,研)一個、象貝(去心,研)一個。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極細末,加薄荷葉末少許,冰片少許,貯瓷瓶內。臨用吹患處,任其嘔出痰涎。(《經驗廣集》吹喉散)

④治對口:象貝母研末敷之。(《楊春涯經驗方》)

各家論述

《本草正義》:"象貝母苦寒泄降,而能散結。《本經》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別錄》止煩、熱、渴、出汗,皆泄降除熱也。疝瘕以熱結而言,泄熱散結,故能治之。喉痹,熱之結于上者也。乳難之乳,即孳乳之乳,指產難也,貝母滑降,且能散結,故催生而治產難。甄權《藥性論》謂貝母作末酒服,治產難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無憂散一方,為催生保產靈藥,內有貝母,程鐘齡釋之謂貝母滑潤,義皆本此。而注《本經》者僅以為下乳汁,恐非真旨。主金瘡者,苦降清熱之功也,不僅可以內服,亦可外作摻藥。后人以象貝通治陽證癰瘍,消腫退熱,殊有捷效,亦本于此。主風痙者,苦寒清熱,泄降定風之功也,《別錄》療腹中結實、心下滿,皆指邪熱窒塞之證,苦泄散結,皆能主之。洗洗惡風寒者,風寒外襲于皮毛,內合于肺,象貝清泄肺氣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目眩為肝陽上乘,項直為風邪外感,苦降泄風,辛泄疏散,治之宜也。咳嗽上氣,又痰熱之侵肺,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象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氣,故能除熱,能泄降,又能散結。今人乃以通治風熱、溫熱、時氣熱邪,則寒能勝熱,辛能散邪也。主郁氣痰核等證,則辛散苦泄,開結散郁也。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義。至于治疸、治瘍、清喉咽,主吐衄、療痰嗽、通二便,種種功力,無非清熱泄降四字,足以賅之,要之皆象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貝,淡泊異常,斷不足以語此。"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浙貝母

英文名

Bulb of Thunberg Fritillary

別名

土貝母、浙貝、象貝、象貝母、大貝母

出處

出自《藥材學》1.《神農本草經逢原》: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種大而苦者僅能解毒。并去心用。凡肺經藥皆當去心,不獨貝母也。

2.《百草鏡》:浙貝出象山,俗呼象貝母。皮糙微苦,獨顆無瓣,頂圓心斜。入藥選圓白而小者佳。

3. 貝母在《綱目》以前的歷代文獻,并未明確分立川貝、浙貝、土貝專條,至明《本草正》始于貝母條后,別立上貝母一條,所指即系本品。清《百草鏡》始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鱗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F.collicola Hance; F. verticillata Willd. Var. thunbergii(Miq.)Baker]

采收和儲藏:商品田于5月中、下旬地上部莖葉枯萎后收獲。挖出鱗莖,立即洗凈,大鱗莖先挖出貝心芽,再加工成元寶貝,小個則不挖貝心芽,加工成珠貝。把鮮貝放入加有殼灰的機動撞船里,來加撞擊至表皮脫凈,漿液滲出為止,粘上蚌灰,隨即取出,攤開,日曬,晴天曬3-4d,稍停1-3d,再曬,如此反復,使其內潮外透再曬至全干。

原形態

浙貝母,多年生草本。高50-80cm。鱗莖扁球形,直徑1.5-4cm,由2枚白色肥厚的鱗葉對合組成。葉在莖最下面的對生或散生,漸向上常兼有散生、對生和輪生的;葉片近條形至披針形,長7-11cm,寬1-2.5cm,先端不卷曲或稍彎曲。花1-6朵,淡黃色,有時稍帶淡紫色,頂端的花具3-4枚葉狀苞片,其余具2-4cm,寬1-1.5cm,內外輪相似,內面具紫色方格斑紋,基部上方具蜜腺;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的2/5;花藥近基著生,花絲無小乳突;柱頭裂片長1.5-2mm。蒴果卵圓形,6棱,長2-2.2cm,寬約2.5cm,棱上有寬約6-8mm的翅。花期3-4月,果期5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較低的山丘陰蔽處或竹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浙江、江蘇、安徽、湖南等地。浙江寧波地區有大量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的海洋性氣候,較耐寒、怕水浸。平均氣溫在17度左右時,地上部莖葉生長迅速,超過20度,生長緩慢并隨氣溫繼續增加而枯萎,地下鱗莖進入休眠。生長期3個半月左右,故稱短命植物。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鱗莖繁殖和種子繁殖。鱗莖繁殖:栽種期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栽種前挖出留種用鱗莖二號貝,直徑1-1.5cm,三號貝更小些,種子田隨挖隨栽,商品田在種子田栽完后,再行栽入。先在畦上開溝,溝距20cm,種子田溝深10-15cm,商品田溝深5-7cm,栽種時,株距按15cm播入,鱗莖芽頭朝上,畦邊覆土要深些。種子繁殖:種子有胚后熟特性,采收后宜當年秋播(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如延遲到11月中旬以后播種,則出苗率顯著下降。種子繁殖需5年成齡,年限長,不易保苗及越夏,生產上未能廣泛采用。但在種鱗莖來源困難地區采用種子繁殖。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結合施肥進行,生長初期中耕可深些,后期宜淺,一般追肥3-4次,以人畜糞為主,化肥為輔,開溝條施。3月下旬在植株有1-2朵花開放時選晴天摘花打頂,以減少養分消耗,保進鱗莖膨大,又可促進二稈生長,增加光合作用面積。浙貝在5月上旬植株枯萎后到9月上旬再發根生長是休眠期,亦稱浙貝越夏,可在浙貝地上套種瓜類、豆類、蔬菜等,設法降低地溫。做好開溝排水,防止地面積水等措施,以免造成鱗莖腐爛。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灰霉病、黑斑病,為害地上部,一般在濕度大時發生,噴1:1:1000波爾多液。干腐病,為害鱗莖,下種前用20%三氯殺螨砜1000-1500倍液浸種10-15min。還有炭疽病,病毒病等為害蟲害有鋸角豆芫菁,可用90%敵百蟲1500倍液噴射。

性狀

性狀鑒別 (1)珠貝 為完整的鱗莖,呈扁球形,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外層兩枚鱗葉肥厚,對合,內有小鱗葉2-3枚及殘莖。質結實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苦。 (2)元寶貝(大貝)為單瓣肥厚鱗葉,呈元寶形或肉形,長2-4cm,高1-2.5cm,厚0.6-1.5cm;外表面類白色至淡黃白色,有淡棕色斑痕,內表類白色至淡黃白色。 以鱗葉肥厚、質堅實、粉性足、斷面色白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類白色。①淀粉粒極多,單粒長卵形、廣卵形、三角狀卵形或貝狀圓形,直徑5-56μm,臍點點狀、裂縫狀、人字狀或馬蹄狀,位于較小端,層紋明顯;復粒稀少,2(-3)分粒組成;半復粒偶見。②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長方形,角質層在垂周壁部位向內凸出形成角質栓,呈粗顆粒狀,排列較密;氣孔扁圓形,副衛細胞4-6個。③草酸鈣方晶細小,存在于表皮細胞及導管旁薄壁細胞中。此外,有螺紋、環紋導管。

化學成分

鱗莖含浙貝母堿(verticine)即浙貝甲素(peimine),去氫浙貝母堿(verticinone)即浙貝乙素(peiminine),浙貝寧(zhebeinine),浙貝丙素(zhebeirine),鄂貝乙素(eduardine; ebeinone),浙貝酮(zhebeinone),貝母辛堿(peimisine),異浙貝母堿(isoverticine),浙貝母堿-N-氧化物(verticine-N-oxide),去氫浙貝母堿-N-氧化物(verticinone-N-oxide)、11-脫氧-6-氧代-5α,6-二氫芥芬胺(11-deoxo-6-oxo-5α,6-dihydrojervine),12,13-環氧-11-去氧-6-氧代-5α,6-二氫-N,O-二乙酰基芥芬胺(12,13-epoxy-11-deoxo-6-oxo-5α,6-dihydrojervine N,O-diacetate),3β,17,23α-三羥-6-氧-N-,O(3)-二乙酰基-12,13-環氧22s,25s,5α-藜蘆堿〔12,13-epoxy-22s,25s,5α-veratramine-3β,17,23α-triol-6-one N,O(3)diacetate〕及膽堿(choline)等多種生物堿,還含浙貝母堿甙(peiminoside),浙貝寧甙(zhebeininoside),貝母醇(propeim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卜素(carotene),苦鬼臼毒素(picrpodophyllotoxin),多種二萜類化合物:反式-半日花三烯醇(communol),反式-半日花三烯酸甲酯(communic acid methyl ester),19-異海松醇(isopimaran-19-ol),19-異海松酸甲酯(isopimaran-19-oic acid methylester),對映-16β-17-貝殼松二醇(ent-kauran-16β,17-diol),對映-16β,17-環氧貝殼松烷(ent-16β,17-epoxykaurane),對映-16α-甲氧基-17-貝殼松醇(ent-16α-methoxy-kauran-17-ol),對映-15-貝殼松烯-17-醇(ent-kaur-15-en-17-ol),對映-16α,17-貝殼松二醇(ent-kauran-16α,17-diol)及脂肪酸:消旋-13-羥基-9Z,11E-十八碳二烯酸(coriolic acid),消旋-13-羥基-9Z,11E-十八碳二烯酸(13-hydroxy-9E,11E-octadecadienoic acid),消旋-9-羥基-10E,12E-十八碳二烯酸(α-dimorphecolic acid),消旋-9-羥基-10E,12E-十八碳二烯酸(β-dimorphecolic acid)。 地上部分含生物堿:貝母尼定堿(baimonidine),異貝母尼定堿(isobaimonidine),浙貝母堿及去氫浙貝母堿,還含茄啶3-O-α-L-吡喃鼠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solanidi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即β1-查茄堿(β1-chaconine),茄啶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

1.鎮咳:浙貝母堿和去氫浙貝母堿4mg/kg灌胃,對小鼠氨氣引咳有抑制作用,4mg/kg皮下注射對電刺激麻醉貓喉上神經引咳也有鎮咳作用。

2.解痙:貝母生物堿具有阿托品樣作用,對兔、貓離體肺灌流表明,低濃度可使支氣管松弛,高濃度則對支氣管有輕微收縮作用。

3.對中樞神經的作用:浙貝母堿和去氫浙貝母堿2mg/kg皮下注射,使小鼠自發活動減少,4mg/kg灌胃使小鼠戊巴比妥鈉引起的小鼠睡眠時間延長,2mg/kg皮下注射,對小鼠醋酸扭體法試驗表明有鎮痛作用。

4.其它作用:貝母堿和去氫貝母堿的各種藥理作用均頗相似。1:5000-1:1000濃度蛙心灌流,可使心率減慢并產生房室完全阻滯;10mg/kg給麻醉貓靜脈注射,有降壓作用。5mg/kg給兔靜脈注射,呈現中等度的血糖升高;10mg/kg時,給麻醉貓靜脈注射,有降壓作用。5mg/kg給兔靜脈注射,呈現中等度的血糖升高;10mg/kg時,則呈現四肢無力,共濟失調及震顫;小鼠靜脈注射的最小致死量兩者均為9mg/kg。貝母堿甙比貝母素甲具有較強的降壓作用,開胞狗左冠狀動脈注射2mg能增加冠脈血流量。

毒性

貝母素甲及貝母堿甙對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7mg/kg和73mg/kg。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粉末置紫外燈下觀察,顯淡亮綠色熒光。(2)薄層色譜 取粉末2.5g,加濃氨水1ml與苯10ml,浸泡過夜,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氯仿0.5ml溶解,作供試液;另取浙貝母堿、去氫浙貝母堿加氯仿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液,作對照品液。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CMC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濃氨溶液(17:2:1)展開,取出晾干,噴霧稀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在與對照品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橙紅色斑點。 商品規格 商品分完寶貝(大貝)和珠貝2種。出口規格按每kg粒數分為四等:一等120-140粒;二等160-180粒;三等200-230粒;四等250-280粒。

炮制

揀去雜質,清水稍浸。撈出,潤逐后切厚片,曬。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肺;心經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降氣止咳;散結消腫。主風熱或痰熱咳嗽;肺癰吐膿;瘰疬癭瘤;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

禁忌

寒痰、濕痰及脾胃虛寒者慎服。反烏頭。

復方

①治感冒咳嗽:浙貝母、知母、桑葉、杏仁各三錢,紫蘇二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②治癰毒腫痛:浙貝母、連翹各三錢,金銀花六錢,蒲公英八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③治咽喉十八癥:大黑棗每個去核,裝入五倍子(去蟲,研)一個、象貝(去心,研)一個。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極細末,加薄荷葉末少許,片少許,貯瓷瓶內。 臨用吹患處,任其嘔出痰涎。(《經驗廣集》吹喉散)④治對口:象貝母研末敷之。(《楊春涯經驗方》)

各家論述

1.《本草正義》:象貝母蓄寒泄降,而能散結。《本經》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別錄》止煩、熱、渴、出汗,皆泄降除熱也。疝瘕以熱結而言,泄熱散結,故能治之。喉痹,熱之結于上者也。乳難之乳,即孳乳之乳,指產難也、貝母滑降,且能散結,故催生而治產難。甄權《藥性論》謂貝母作末酒服,治產難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無憂散一方,為催生保產靈藥,內有貝母,程鐘齡釋之謂貝母滑潤,久皆本此。而注《本經》者僅以為下乳汁,恐非真目。主金瘡者,苫降清熱之功也,不僅可以內服,亦可外作滲藥。居人以象貝通治陽證癰瘍,消腫退熱,殊有捷效,亦本于此。主風痙者,苦寒清熱,泄降定風之功也。《別錄》療腹中結實、心下滿,皆指邪熱窒塞之證,苦泄散結,皆能主之。洗洗惡風寒者,風寒外襲于皮毛,內合于肺,象貝清泄肺氣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目眩為肝陽上乘,項直為風邪外感,舌降泄風,辛泄疏散,治之宜也。咳嗽上氣,又痰熱之侵肺,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象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氣。故能除熱,能泄降,又能散緒。今人乃以通治風熱、溫熱、時氣熱邪,則寒能勝熱,辛能散邪也。主郁氣痰核等證,雖辛散苦泄,開結散郁也,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義。至于治疸、治瘍、清喉咽,主吐衄、療痰嗽、通二便,種種功力,無非清熱泄降四中,足以賅之,要之皆象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貝,淡泊異常,斷不足以語此。

2.《本草正》:大治肺癰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氣,善開郁結,止疼痛,消脹滿,清肝火,陰耳目,除時氣煩熱,黃疸淋閉,便血溺血;解熱毒,殺諸蟲及療喉痹,瘰疬,乳癰發背,一切癰瘍腫毒,濕熱惡瘡,痔漏,金瘡出血,火瘡疼痛,較之川貝母,清降之功,不啻數倍。

3.《本草從新》:去時感風痰。

4.《綱目拾遺》:解毒利痰,開宣肺氣,凡肺家突風火有痰者宜此。

5.《山東中草藥手冊》: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癰毒腫痛。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