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樟柳頭
別名
白石筍(《嶺南采藥錄》),廣東商陸(《嶺南草藥志》)。
出處
《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為姜科植物閉鞘姜的根莖。全年可采,但以秋季為佳。根莖挖出后,去凈須根、莖葉、泥沙,曬干或切片曬干。
原形態
閉鞘姜,又名:水蕉花。
高大草本,高1.5~2.5米。根莖塊狀,橫生,莖基部近木質,通常上部分枝。單葉,螺旋狀排列,長圓形至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6~7厘米,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圓,全緣,直立平行的羽狀脈由中央斜出,下面密被絹毛;葉鞘闊而封閉。穗狀花序,無柄;苞片覆瓦狀排列,卵形,紅色,長約2厘米,具增厚而略銳利的刺狀漸尖,每1苞片內有花1朵,其側有1小苞片,長1.2~1.5厘米;花萼管狀,長1.8~2厘米,紅色,先端3裂;花冠管短而大,裂片橢圓形或卵形,長2.5厘米,白色或帶紅色,唇瓣卵形,白色,中部橙黃色,長寬約4~8厘米,先端具裂片及皺狀波;雄蕊1,花瓣狀,藥室線形,長約9毫米,平行;子房2~3室,胚珠多數。蒴果球形,稍木質,長1.3厘米,紅色。種子黑色,光亮,長約3毫米。花期秋季。果期冬季。
生境分部
生長于山谷林下潮濕地或溪邊灌木及草叢中,分布廣東、廣西等地。產于廣東。
性狀
干燥根莖多切成片狀,長約2~6厘米,寬1.5~2厘米,厚約2毫米。栓皮薄而平滑,灰黃色或灰褐色,有疏的輪節,并有殘存細根及根痕。斷面灰白色,散列眾多的纖維及維管束,纖維非木化或弱木化,質軟不剌手,薄壁細胞含有姜科特有的淀粉粒。氣微,味淡微苦。以片薄、色灰白、無黑色者為佳。
本品在廣東地區作商陸使用。
化學成分
干根莖含總皂甙元3.86%,從中得薯蕷皂甙元2.12%。尚有替告皂甙元、多種皂甙和β-谷甾醇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
樟柳頭球根中所含的皂甙元對大鼠角叉菜膠性、甲醛性足部急性炎癥有"抗炎"及"抗關節炎"作用,并顯著抑制大鼠巴豆油引起的肉芽囊性炎癥滲出及棉球肉芽囊的形成。
性味
辛,寒,有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酸辛,性寒,有大毒。"
②《嶺南采藥錄》:"味辛,性平,有毒。"
功效主治
行水消腫。治水腫臌脹,白濁,癰腫惡瘡。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水腫,消癰腫惡瘡,落胎,殺蟲。"
②《嶺南采藥錄》:"能行水,通腸,墮胎,利二便,治十種水病。"
③《廣東中藥》:"治百日咳,小便刺痛(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或燉肉。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禁忌
孕婦及脾胃虛弱者忌服。
復方
①治水臌癥腫脹:用樟柳頭赤色者,搗爛絹包,縛臍中,病自小便出而愈。
②治百子痰(臌脹):樟柳頭白色者一兩至二兩。和豬肝煎服。
③治白濁及閉口痢:樟柳頭白色者一兩至二兩。和豬精肉煎服二次。(選方出《嶺南采藥錄》)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樟柳頭
英文名
Rhizome of Canereed Spiralflag
別名
白石筍、廣東商陸、觀音姜、山冬筍、橫柯、像甘庶、老媽媽拐棍、毛姜、石筍
出處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1.《南方主要有毒檀物》:樟柳頭根新鮮時有毒。逆量食用兩會II起中毒感口頭暈,嘔吐,劇烈下瀉。解救方法:食陳冷稀粥水,每次一碗,每十五分鐘服一次,服至止瀉為止。如中毒過重,應對癥治療。廣州草藥醫師介紹:甘草二錢嚼吞原汁或水煎服。
來源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閉鞘姜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stus speciosus (Koen.) Smith[Banksea speciosa Koen]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去凈莖葉、須根,曬干或鮮用,或切片曬干。
原形態
閉鞘姜,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莖基部近木質,上部常分枝。葉片長圓形或披針形,長5-20cm,寬6-10cm,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近圓形,全緣,平行羽狀脈由中央斜出,下面密被絹毛;葉鞘封閉。穗狀花序頂生,橢圓形或卵形,長5-15cm;苞片卵形,紅色,長約2cm,被短柔毛,具厚而銳利的短尖頭,每1苞片內有花1朵;小苞片長1.2-1.5cm;花萼革質,紅色,長1.8-2cm,3裂,嫩時被絨毛;花冠管長約1cm,裂片長約5cm,白色或紅色;唇喇叭形,白色,長6.5-9cm,先端具裂齒及皺波紋;雄蕊花瓣狀,長約4.5cm,寬約1.3cm,上面被短柔毛,白色,基部橙黃色。,蒴果稍木質,長約1.3cm,紅色。種子黟 以,光亮,長約3mm。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45-1700m的疏林下、山谷陰濕地、路邊草叢、荒坡、水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潮濕氣假。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選擇濕潤、疏松、肥活的壤土栽培為佳。
栽培技術,用根莖繁列法。3-4月,剪取帶芽根莖,每段具2-3個芽,用草木灰涂抹傷口,按行株距50cm×40cm開穴,每穴栽1-2株,芽朝上,覆土,澆水。田間管理,齊苗后,及時中耕除草,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肥料以人畜糞尿和磷、鉀肥為主。
性狀
性狀鑒別根莖呈指狀分枝,表面淺黃棕色,具明顯的環節,節間有鱗片樣葉柄殘基,有的有根和干癟的須根。商品多為縱切、斜切或橫切片,長4-7cm,直徑2-5cm,厚2-3mm,外皮棕褐色,具縱皺,有須根及圓點狀的根痕和環節,切面淡灰黃色,粗糙,有深棕黃色環及點狀突起的維管束。氣微,味淡、微苦。
顯微鑒別根莖橫切面:木柱層為數列木栓細胞,其外可見殘存的落皮層。皮層薄壁組織中散有分泌細胞,內含黃棕色物;皮層葉跡維管束眾多,散在。內皮層明顯。中柱內散有眾多外韌維管束,其周圍常見纖維群。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鈣方晶。
粉末特征:黃棕色。①淀粉粒極多,長橢圓形、長棒形、長卵形或類圓形,有時一側凸起,直徑7-24μm,長10-55μm,臍點、層紋多不明顯。③纖維多成束,直徑14-26μm,胞腔明顯,可見稀疏十字交叉狀紋孔。③草酸鈣方晶多見,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細胞中,直徑3-14μm,常有少量砂晶保存。④梯紋導管直徑 52-114μm,常破碎,螺紋導管直徑約26μm。
化學成分
根莖和根含3-(4-羥基苯基)-(E)-2-丙烯酸甲酯[methyl-3-(4-hydroxyphenyl)-2(E)-propenoate],姜黃素(curcumin),鄰苯二甲酸雙(2-乙基已醇)酯[bis(2-ethylhexylphthalate],5α-9(11)-豆甾烯-3β-醇[5α-stigmast-9(11)-en-3β-ol],13-甲基-十五(烷)酸十四醇酯(tetradecyl-13-methylpentadecanoate),11-甲基十三(烷)酸十四醇酯(tetradecyl-11-methyltridecanoate),14-氧代二十七(烷)酸(14-oxoheptacosanoic acid),14-氧代二十三(烷)酸(14-oxotricosanoic acid),15-氧代二十八(烷)酸(15-oxooctacosanoic acid),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三十(烷)醇(triacontanol),31-去甲環木菠蘿烷酮(31-norcycloartanone),環木菠 蘿灶醇(cycloartanol),環木菠蘿醇(cycloartenol),環鴉片甾烯醇(cyclolaudenol),三十三(烷)酸甲酯(methyltritriacontanate),8-羥基古二烷-25-酮(8-hydroxytriacontan-25-one)三十(烷)酸甲酯(methyl triacontanoate),24-羥基三十一烷-27-酮(24-hydroxyhentriacontan-27-one),24-羥基三十烷-26-酮(24-hydroxytriacontan-26-one),谷甾醇(sit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膽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羊毛甾醇(lanosterol),薯蕷皂甙元(diosgenin),替告皂甙元(tigogenin),甲基原薯蕷皂甙(methylprotodioscin),薯蕷皂甙的前皂甙元A(prosapogenin A of dioscin),薯蕷皂甙的前皂甙元B(prosapogenin B of dioscin),薯蕷皂甙(dioscin),纖細薯蕷皂甙(gracillin),葡萄糖(glucose),鼠李糖(rhamnose)及多種生物堿。
藥理作用
抗炎作用:樟柳頭球根中所含的皂甙元對大鼠角叉菜膠性、甲醛性足部急性炎癥有抗炎及抗關節炎作用,并顯著抑制大鼠巴豆油引起的肉芽囊性炎癥滲出及棉球肉芽囊的形成。
鑒別
理化鑒別 取粗粉5g,加水25ml,水浴加熱10min,趁熱濾過。取濾液2ml,置試管中,用力振搖1min,產生大量蜂窩狀泡沫,放置10min,泡沫無明顯消失。(檢查皂貳類)
性味
味辛;性寒;有毒
歸經
腎經
功效主治
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主水腫膨脹;淋癥;白濁;癰腫惡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口搗敷;或搗汁滴耳。
禁忌
孕婦及脾胃虛弱者禁服,不宜過量及服用鮮品。
復方
①治水腿癥腫脹:用樟柳頭赤色者,搗爛絹包,縛臍中,病自小便出而愈。②治百子痰(膨脹):樟柳頭白色者一兩至二兩。和豬肝煎服。③治白濁及閉口痢:樟柳頭白色者一兩至二兩。和豬精肉煎服二次。(選方出《嶺南采藥錄》)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水腫,消癰腫惡瘡,落胎,殺蟲。
2.《嶺南采藥錄》:能行水,通腸,墮胎,利二便,治十種水病。
3.《廣東中藥》:治百日咳月、便刺痛(尿路感染)。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