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刺猬皮
別名
猬皮、刺鼠皮、刺球子皮
來源
刺猬科動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或短刺猬Hemichianus dauricus Sundevall的干燥外皮。將皮剝下,撒上一層石灰,置于通風處陰干。
炮制
將刺猬皮剪去毛,剁成小塊,洗凈,曬干,另取滑石粉置鍋內炒熱,加入刺猬皮,炒燙至呈焦黃色時,取出,篩去滑石粉即得。
性味
苦、甘,平。
功能主治
行瘀止痛,止血,固精。用于胃脘疼痛,子宮出血,便血,痔瘡,遺精,遺尿。
用法用量
2~3錢,水煎服或焙黃研末服。
禁忌
孕婦忌服。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刺猬皮
別名
猬皮(《本經》),仙人衣(《山東中藥》)。
出處
《本草原始》
來源
為刺猬科動物刺猬或短刺猬的皮。全年均可捕捉,于冬眠時捕獲更易。捕得后,用刀縱剖腹部,將皮剝下,翻開,撒上一層石灰,于通風處陰干。
原形態
①刺猬(《本草原始》),又名:猬、毛刺(《爾雅》),白刺猬(《楊氏家藏方》),猬鼠(《綱目》),偷瓜蜮(姚可成《食物本草》),刺鼠(《隨息居飲食譜》),偷瓜獾、刺血兒、刺球子、刺魚。
體形較大,體長約22厘米,尾長約2厘米。頭寬,吻尖。耳短,不超過其周圍之棘長。足及爪較長。身體背面被粗而硬的棘刺,頭頂部之棘略向兩側分列。棘之顏色可分二類:一類純白色,或尖端略染棕色;另一類棘之基部白色或土黃色,其上為棕色,再上段復為白色,尖梢呈棕色。整個體背呈土棕色。臉部、體側和腹面以及四肢的毛為灰白或淺灰黃色。四足淺棕色。頭骨之頷關節窩后突甚小,顯然低于顳乳突之高。
棲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地的灌木叢中,亦見于市郊、村落附近。晝伏夜出,冬眠期長達半年。遇敵則卷縮成一刺球。食物以昆蟲及其幼蟲為主,亦食幼鳥、鳥卵、蛙、蜥蜴,以及瓜果、蔬菜等。分布東北、華北、華東、華中,以至四川等地。
②短刺猬,又名:達呼爾刺猬、大耳猬。
外形同刺猬而略小。耳甚大,長于周圍棘刺。棘由耳基前端稍后方起始,向后經背至尾部以上。頭頂部棘不向兩側分列。棘較細而短,有棕褐色與白色相間,整個背部呈淺褐色。全身無白色之棘。腹毛土黃色。頷關節窩后突與顧乳突等高,二者連成半圓形的管狀。
棲息于北方草原地帶,低洼地方較多。亦有冬眠習慣。食昆蟲、小鼠或蛙等小動物。分布吉林省西部、內蒙古東部,南至河北省北部。
生境分部
主產河北、江蘇、山東、河南、陜西、甘肅、內蒙古、浙江、安徽、吉林、湖北、湖南等地。
性狀
干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狀或直條狀,有的邊緣卷曲成簡狀或盤狀,長約3~4厘米。外表面密生錯綜交插的棘刺,刺長1.5~2厘米,堅硬如針,灰白色、黃色或灰褐色不一。在腹部的皮上多有灰褐色軟毛。皮內面灰白色或棕褐色,留有筋肉殘痕。具特殊腥臭氣。以張大、肉脂刮凈、刺毛整潔為佳。
化學成分
上層的刺,是由角蛋白所成。此是主要成分。下層的真皮層,主要為膠原與其它蛋白質如彈性硬蛋白之類和脂肪等所成。
炮制
炒刺猬皮:取揀凈的刺猬皮,剁成小塊,洗凈,曬干,另取滑石粉置鍋內炒熱,加入刺猬皮,炒燙至黃色,取出,篩、刷去滑石粉,剪去毛,放涼。
性味
苦,平。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無毒。"
③《藥性論》:"味甘,有小毒。"
歸經
①《本草求真》:"入腸、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降氣定痛,涼血止血。治反胃吐食,腹痛疝氣,腸風痔漏,遺精。
①《本經》:"主五痔陰蝕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陰腫痛引腰背,酒煮殺之。"
②《別錄》:"療腹痛疝積,燒為灰,酒服之。"
③《藥性論》:"主腸風瀉血,痔病有頭,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飲下方寸匕;燒末吹主鼻衄。"
④孟詵:"燒灰酒服治胃逆,又煮汁服止反胃。"
⑤《本草備要》:"瀉,涼血。"
⑥《本經逢原》:"除目中翳障。"
⑦《隨息居飲食譜》:"煅研服,治遺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禁忌
復方
①治反胃吐食:猬皮燒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濟方》)
②治腸風下血:白刺猬皮一枚(于銚子內煿針焦,去皮,只用針),木賊半兩(炒黃)。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空心食前。(《楊氏家藏方》猬皮散)
③治痔:猬皮、穿山甲等分,燒存性,入肉豆蔻-半,末之,空肚熱米飲調二錢服。(《本草衍義》)
④治腸痔下部如蟲嚙:猬皮燒末,生油和敷之。(《簡要濟眾方》)
⑤治肛出:猬皮一枚,磁石四兩,桂心一尺。上三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一服。(《千金方》)
⑥治五色痢疾:猬皮燒灰,酒服二錢。(《壽域神方》)
⑦治遺精:炒刺猬皮研末。每次二錢,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⑧治前列腺炎、腎結石:猬皮2個,焙干研末。分40包,早晚用米湯各送服1包。服藥過程中可有尿道灼痛感,勿顧慮。(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⑨治鼻衄:猬皮一枚,燒為灰,細研,每用半錢,綿裹納鼻中,數易之。(《圣惠方》塞鼻散)
⑩治鼻中息肉:猬皮炙末,綿裹塞之三日。(《千金方》)
⑾治猘犬咬人:猬皮、頭發等分。燒末,水和飲一杯。若或已目赤口噤者,折齒下之。(《補缺肘后方》)
各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猬皮治大腸濕熱血熱為病,及五痔陰蝕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也。陰腫痛引腰背,腹痛疝積,皆下焦濕熱邪氣留結所致,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故主之也。"
②《本經逢原》:"猬皮,《本經》主五痔陰蝕,取其銳利破血也,酒煮治陰腫痛引腰背,取其筋脈能收縱也。"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刺猬皮
英文名
Hedgehog Hide, Hedgehog Skin
別名
猬皮、仙人衣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
1.《名醫別錄》:猬皮,生楚山川谷田野,取無時,勿使中濕。
2.《蜀本草》:猬皮,勿用山枳鼠皮,正相似,但山枳毛端有兩歧為別。又有虎鼠皮亦相類,但以味酸為別。又有山(犭追)皮,類兔皮,頗相似,其色褐,其味甚苦,亦不堪用。《圖經》云,狀如猯,豚腳、短刺,尾長寸余,蒼白色,取去肉,火干良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刺猬科動物刺猬、達烏爾猬、大耳猬的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2.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3.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
采收和儲藏:多在春、秋季捕捉,捕后殺死、剝皮,刺毛向內,除去油脂、殘肉等,用竹片將皮撐開懸放在通風處,陰干。
原形態
1.刺猬,體形肥短,體長16-27cm,體重400-900g。頭守而吻尖、眼小,耳短,其長度不超過周圍的刺長。體背面及兩側密生尖刺,刺粗而硬,四肢短小,爪較發達,尾短。刺猬臉部色較深為褐色。全身的尖刺顏色變異較大,大致可分為:一為純白色,為數較少。一為基部白色或土黃色,中間棕色或黑褐色,尖端又為白色,因而整個體背呈土棕色。腹面及四肢有細而硬的白毛。四足淺褐色,尾上也覆有白毛。
2.達烏爾刺猬體形較刺猬小,體長17.5-25cm。耳較長,超過其周圍尖刺之長。刺短而細,棕褐色與白色相間,無純白色尖刺。體背為淺棕褐色,體側及腹面長有粗硬的污白色毛。
3.大耳猬,體形較小,體長17-23cm。吻部甚尖,耳大,耳長為37-50mm,耳尖鈍圓,顯然超過其周圍的尖刺。軀體背面覆有硬刺構成的甲胄,由頭部耳后方開始,往后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體背部的尖刺為暗褐色與白色相間,也有少數全白色的刺。尾極短為棕褐色。為荒漠、半荒漠地帶典型的種類。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棲息于山地森林、平地草原、開墾地及荒地、灌木或草叢等各種類型的環境中但以平原丘陵、灌木叢中為多。
2.棲息于干旱地區草原地帶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區的灌叢中。
3.棲息于農田、莊園,礫石荒漠也能見到。
資源分布:1.廣泛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2.分布于東北及山西、陜西、寧夏等地。
3.分布于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新疆等地。
栽培
本品野生。
性狀
性狀鑒別,干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狀或直條狀,有的邊緣卷曲呈筒狀或盤狀,長3-4cm。外表面密生錯綜交插的棘刺,棘長1.5-2cm,堅硬如針,灰白色、黃色、灰褐色不一。腹部的皮上有灰褐色軟毛。皮內面灰白色或棕褐色。具特殊腥臭氣。
化學成分
刺猬皮上層刺主要含角蛋白(keratin);下層真皮層主要含膠原(collagen),彈性硬蛋白(elastin),脂肪等。
藥理作用
本品有止血作用和促進平滑肌蠕動作用。
炮制
炒刺猬皮:取揀凈的刺猬皮,剁成小塊,洗凈,曬干,另取滑石粉置鍋內炒熱,加入刺猬皮,炒燙至黃色,取出,篩、刷去滑石粉,剪去毛,放涼。
性味
味苦;澀;性平
歸經
胃;大腸;腎經
功能主治
化瘀止痛;收斂止血;澀精縮尿。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便血;腸風下血;痔漏;脫肛;遺精;遺尿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研末,1.5-3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禁忌
孕婦慎服。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猬皮治大腸濕熱血熱為病,及五痔陰蝕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也。陰腫痛引腰背,腹痛疝積,皆下焦濕熱邪氣留結所致,辛以散之,苦以瀉之,故主之也。
2.《本經逢原》:猬皮,《本經》主五痔陰蝕,取其銳利破血也,酒煮治陰腫痛引腰背,取其筋脈能收縱也。
3.《神農本草經》:主五痔陰蝕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陰腫痛引腰背,酒煮殺之。
4.《名醫別錄》:療腹痛疝積,燒為灰,酒服之。
5.《藥性論》:主腸風瀉血,痔病有頭,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飲下方寸匕;燒末吹主鼻衄。6.孟詵:燒灰酒服治胃逆,又煮汁服止反胃。
7.《本草備要》:瀉,涼血。
8.《本經逢原》:除目中翳障。
9.《隨息居飲食譜》:煅研服,治遺精。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