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刺參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參

別名

仙茅、川參

來源

續斷科刺參屬植物大花刺參Morina bulleyana Forr.,以根入藥。秋冬采集,切片曬干或鮮用。

除前種外,尚有細葉刺參Morina delavayi Franch.在云南亦作刺參入藥。

性味

甘、微苦,溫。

功效主治

補氣血,接筋骨。用于神經官能癥,貧血,肺虛咳嗽,消化不良,白帶過多,子宮脫垂;外用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根搗爛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刺參

出處

《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

為川續斷科植物細葉藦苓草的根。秋、冬采挖,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圓柱形,肉質,外皮褐色,內面淡黃色。單葉互生,常密集,線形,長8~15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基部漸狹或鞘狀,邊緣有刺毛,側脈平行。花紫紅色,唇形,長約3厘米,密集輪生,排成穗狀花序,常垂頭;苞片闊,葉狀,邊緣有刺。

生境分部

多生于高山叢林中。分布云南等地。

性味

《云南中草藥》:"甘微苦,溫。"

功效主治

治神經衰弱,咳嗽,跌打骨折,白帶,陽痿。

①《云南中草藥選》:"益胃,鎮靜,補腎,壯陽。治神經衰弱,消化不良,子宮脫垂,白帶過多,陽痿。"

②《云南中草藥》:"補氣血,接筋骨。治神經官能癥,貧血,肺虛咳嗽,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燉肉服。外用:搗敷。

備注

同屬植物黃花藦苓草的根亦同等入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刺參

英文名

Largeflower Morina, Root of Largeflower Morina

別名

刺續斷

出處

出自《云南中草藥選》。

1.《云南中草藥選》:益胃,鎮靜,補腎,壯陽。治神經衰弱,消化不良,子宮脫垂,白帶過多,陽萎。

2.《云南中草藥》:補氣血,接筋骨。治神經官能癥,貧血,肺虛咳嗽,跌打損傷,骨折。

來源

藥材基源:為川續斷植物刺續斷和青海刺參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orina nepalensis D. Don [M.beton-icoides Benth.]2.Morina kokonorica Hao [M.paruifolora auct. Non Kar. Et Kir]

采收和儲藏:6-7月采收,洗凈,曬干。

原形態

1.刺續斷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莖單一或2-3分枝,上部疏被縱列柔毛。基生葉線狀披針形,長10-20cm,寬0.5-1.2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鞘狀抱莖,全緣,具疏刺毛,兩面光滑,葉脈明顯;莖生葉對生,2-4對,長圓狀形至披針形,向上漸小,邊緣具刺毛。花莖從基生葉旁生出;假頭狀花序頂生,直徑3-5cm,含10-20朵花,枝下部近頂處的葉腋中間有少數花存在;總苞片卵形至卵圓形,邊緣基部具硬刺;小總苞鐘形,長8-10mm;花萼筒狀,長7-9mm,裂口甚大,達花萼的一半,邊緣具長柔毛及齒刺;花冠紅色或紫色,直徑7-9mm,不整齊,稍近左右對稱,花冠管外彎,裂片5,倒心形,長3-4mm,先端凹陷;雄蕊4,二強,著生于花冠喉部;花柱高出雄蕊,柱頭頭狀。瘦果柱形,長4-6mm,藍褐色,被短毛,先端斜截形。花期6-8月,果期7-9月。

2.青海刺參 本種與刺續斷的區別為:葉深裂幾達中脈。花萼長10-15mm,萼裂片再2裂,或3裂成4-6小裂片,小裂片長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大部分具刺尖。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生于海拔3200-4000m的山坡草地。

2.生于海拔3400-4900m的山坡草地、灌叢、河谷礫石處。

資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2.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微苦;性溫

功效主治

和胃止痛;消腫排膿。主胃脘疼痛;瘡癰腫痛;化膿性創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g。外用:適量,研末撒布。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