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生干地黃(焙)、貝母(去心)、紫菀(洗.去苗.焙)、柴胡(去蘆.焙)、干姜(炮)、桂心(不見火)、人參(洗.去蘆.切.焙)、防風(去蘆.焙)、枳殼(湯浸.去瓤.麩炒)、蜀椒(去目.炒出汗)、桔梗(洗.去蘆.焙)、吳茱萸(湯浸七遍)、甘草(炙)、黃連(洗.去蘆.焙)、菖蒲(米泔浸一宿)、白茯苓(去黑皮.焙)、厚樸(去粗皮.姜汁制)、鱉甲(米醋炙黃)、甘松(凈洗),各一兩。草烏頭(炮)、黃連(洗.焙),各二兩。
巴豆(去心、膜,用醋煮三十沸,焙干,取一兩,不去油,煮時須親自數三十沸,便傾出焙干,若沸過則藥無力。一方用甘遂)
【來源】依林巢先生方,天寶七年內王元覽進。
【炮制】上為細末,以面糊圓,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腹內積聚癥塊,久患大如杯及黃瘦宿水,朝暮咳嗽,積年冷氣,時復腹下盤痛絞結,沖心及兩脅,徹背連心,痛氣不息,氣繞臍下,狀如蟲咬不可忍。
又治十種水氣,反胃吐食嘔逆,飲食多噎,五般痔俈,氣走注風,有似蟲行,手足煩熱,夜臥不安,睡語無度。
又治小兒驚疳,婦人五邪,夢與鬼交,沉重不思飲食,昏昏如夢,不曉人事,欲死俱多,或歌或哭不定,月候不調,心中如狂,身體羸瘦,莫辨其狀。
但服此藥,萬無失一,是病皆療,更不細述。
【用法用量】每服五圓,小兒兩圓。
心中痰患,姜湯下。
心痛酸,石榴皮湯下。
口瘡,蜜湯下。
赤痢,甘草湯下。
白痢,干姜湯下。
赤白痢,甘草干姜湯下。
胸膈噎悶,通草湯下。
疝氣、嵐氣、小腸氣及下墜,附子湯下。
常服及應急諸般疾患,只米飲、茶、酒、熟水任下。
傷冷腹痛,酒食所傷,酒疸、黃疸,結氣痞塞,鶴膝,并用鹽湯、鹽酒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