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豆瓣綠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豆瓣綠

別名

一柱香巖豆瓣、豆瓣草、豆瓣如意、四瓣金釵、指甲草、豆瓣打不死

來源

胡椒科豆瓣綠屬植物豆瓣綠Peperomia reflexa (L. f.) A. Dietr.,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性味

微苦,溫。

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止咳祛痰,活血止痛。用于風濕筋骨疼痛,肺結核,支氣管炎,哮喘,百日咳,肺膿瘍,小兒疳積,痛經;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絞汁搽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豆瓣綠

別名

豆瓣鹿銜草(《植物名實圖考》),巖筋草(《峨嵋藥植》),豆瓣如意草(《昆明藥植調查報告》),瓜子鹿銜、瓜子細辛(《貴州草藥》),石上開花四塊瓦、客階、巖花、石上瓦漿(《云南中草藥》),一柱香、三年草(《文山中草藥》)。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胡椒科植物豆瓣綠的全草或根。夏秋采收,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

一年生肉質草本,高10~25厘米。莖基部匍匐,下部幾節常生不定根,節間有粗縱條紋,多分枝。葉4或3片輪生,帶肉質,有透明腺點,橢圓形或近圓形,長9~12毫米,寬5~9毫米,兩端鈍圓,無毛或幼葉被疏柔毛,干后變淡黃色,并顯皺紋;葉柄短,被短柔毛。穗狀花序長2~4.5厘米;總花梗與花序軸均被毛:苞片近圓形,盾狀;雄蕊2,花絲短;子房1室,卵形,頂端尖,柱頭頭狀,被短柔毛。漿果卵狀球形,頂端尖,長近1毫米。花期2~4月及9~10月。

生境分部

生于巖石上或石隙陰濕處。分布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

淡,微寒。

①《植物名實圖考》:"性寒。"

②《云南中草藥》:"淡,微寒。"

功效主治

治勞傷咳嗽,哮喘,風濕痹痛,痢疾,中暑,腹瀉,疳積,跌打損傷。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跌打。"

②《貴州草藥》:"止咳,健脾。"

③《云南中草藥》:"清熱解毒,舒筋活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方

①治水瀉:豆瓣如意草三錢(搗細),胡椒三分,紅糖一錢。水煨服。(《云南中醫驗方》)

②治勞傷咳嗽:㈠瓜子鹿銜二兩。泡服。㈡瓜子鹿銜,十二槐花各三錢。煎水服。(《貴州草藥》)

③治小兒疳積:瓜子鹿銜三錢。蒸瘦肉吃。(《貴州草藥》)

④治風濕筋骨疼痛:豆瓣如意根五錢。泡酒服。

⑤治跌打損傷:豆瓣如意三錢。水煎服或泡酒服。

⑥治痢疾、中暑、乳腺炎:豆瓣如意三錢。水煎服。

⑦治中耳炎:豆瓣綠鮮草搗汁漓耳。(④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藥》)

⑧治哮喘、百日咳:一柱香干根三錢。水煎服,日服二次。

⑨治神經衰弱、失眠:一柱香三錢。調雞蛋蒸服,日服二次。

⑩治瞼緣炎:一柱香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患處,每日二至三次。(⑧方以下出《文山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豆瓣綠

英文名

Herb or root of Fourleaf Peperomia

別名

豆瓣鹿銜草、巖筋草、豆瓣如意草、瓜子鹿銜、瓜子細辛、石上開花、四塊瓦、巖豆瓣、豆瓣草、圓葉瓜子菜、石還魂、巖花、石上瓦漿、一柱香、三年草。

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植物名實圖考》:豆瓣綠,生云南山石間。順寧有制為膏服之,或有驗。惟滇南凡草性滋養者,皆曰鹿銜,誕詞殊未可信,姑存其方。六味鹿銜草膏:六味鹿銜草皆生順寧縣瑟陰洞林巖。扳巖采取豆瓣鹿銜草、紫背鹿銜草、巖背鹿銜草、石斛鹿銜草、竹葉鹿銜草、龜背鹿銜草六味,加大茯苓,用桑柴合煎去渣,更加別藥熬一夜,冰糖融膏。性平和,男女老幼皆可服,忌酸冷。治痰火,用苧根酒服。年老虛弱、頭暈、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椒科植物豆瓣綠或毛葉豆瓣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eperomia tetraphylla(Forst.f.)Hook.etArn.2.Peperomia tetraphylla (Forst.f.)Hook.et Arn var. sinensis (C.CD.)P.S.Chen et P.C.Zhu.

采收和儲藏:夏秋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

1.豆瓣綠 一年生簇生草本,高10-30cm。莖肉質,基部匍匐,多分枝,下部數節常生不定根,節間有粗縱棱。葉密集,3-4片輪生,大小近相等;葉柄短長1-2mm,無毛或被短柔毛;葉片橢圓形或近圓形,長9-12mm,寬5-9mm,兩端鈍或圓,無毛或幼葉被疏柔毛,葉脈3條,細弱,通常不明顯;葉帶肉質,有透明腺點,干時變淡黃色,并顯皺紋。穗狀花序單生、頂生或腋生,長2-4.5cm;總花梗稍較花序軸短細,被疏毛或近無毛,而花序軸密被毛;苞片近圓形,有短柄,盾狀;花小,兩性,無花被,與苞片同生于花序軸凹陷處;雄蕊2,花絲短,花藥近橢圓形;子房卵形,1室,柱頭頂生,近頭狀,被短柔毛。漿果卵狀球形,先端尖,長近1mm/花期2-4月及9-10月。

2.毛葉豆瓣綠 本種與豆瓣綠不同之點在于植株很短小,連花序長3-5cm。莖、枝密被硬毛。葉較小,狀橢圓形,長6-8mm,寬5-6mm,兩面密被硬毛,背面尤甚。花序短,于花期長7-11mm,總花梗 密被硬毛。花期4-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生于林下濕地或巖石山與石隙陰濕處,有時生于樹干上。

2.生于溪邊石上或樹上。

資源分布:1.分布于福建、臺灣、海南、西藏、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2.分布于貴州、云南。

性狀

懷狀鑒別 莖表面具粗縱棱,下部節上有不定根。葉肉質,干時皺縮,展平后呈闊橢圓形或近圓形,形似豆瓣,長8-12mm,寬4-8mm,表面淡黃色,有透明腺點,葉脈不甚明顯;葉柄甚短。枝頂或葉腋常有穗狀花序,花序軸密被毛茸。氣微,味淡。

性味

辛;苦;微溫

歸經

肺;肝;脾經

功效主治

舒筋活血;祛風除濕;化痰止咳。主風濕筋骨痛;跌打損傷;瘡癤腫毒;咽喉炎;口腔炎;痢疾;水瀉;宿食不消;小兒疳積;勞傷咳嗽;哮喘;百日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絞汁涂,亦可煎湯熏洗。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治跌打。

2.《貴州草藥》:止咳,健脾。

3.《云南中草藥》:清熱解毒,舒筋活絡。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