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白虎湯
【功能主治】陽明氣分熱盛。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或滑數。
【用法用量】水煎至米熟湯成,去滓溫服。
【摘錄】《傷寒論》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白虎湯
【處方】知母(三錢) 石膏(五錢) 甘草(一錢) 粳米(半合)
【功能主治】治傷寒脈浮滑者,表里有熱,若汗下吐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大渴,舌上干燥欲飲水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食遠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白虎湯
【處方】知母七十五兩,甘草三十七兩半,石膏(洗)十二斤半。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大汗出后,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馀粒,煎至一盞,濾去滓,溫服。
小兒量力少與之。或加人叁少許同煎亦得,食后服。
【禁忌】此藥立夏后、立秋前可服。
春時及立秋后,并亡血虛家,并不可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傷寒論》:白虎湯
【處方】知母6兩,石膏1斤(碎),甘草2兩(炙),粳米6合。
【藥理作用】抗乙腦作用《中華醫學雜志》(1964;7:456),用本方煎劑于實驗性小白鼠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感染的治療中,與大青葉提取物、N石膏湯、安宮牛黃散等對照組相比較,本方能提高小白鼠存活率,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
【功能主治】清熱生津,解暑毒,解內外之熱,清肺金,瀉胃火實熱。主陽明氣分盛熱。壯熱面赤,煩渴引飲,大汗出,脈洪大有力或滑數;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傷寒大汗出后,表證已解,心中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后7-8日,邪毒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一切時氣,瘟疫雜病,胃熱咳嗽、發斑,小兒瘡皰隱疹伏熱;溫病身熱,自汗口干,脈來洪大,霍亂,傷暑發痧。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1升,日3次。
【禁忌】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各家論述】1.《傷寒明理論》:白虎,西方金神也,應秋而歸肺;夏熱秋涼,暑暍之氣,得秋而止。秋之令曰處暑,是湯以白虎名之,謂能止熱也。知母味苦寒,《內經》曰:熱淫所勝,佐以苦甘。又曰:熱淫于內,以苦發之。欲徹表寒,必以苦為主,故以知母為君。石膏味甘微寒,熱則傷氣,寒以勝之,甘以緩之,欲除其熱,必以甘寒為助,是以石膏甘寒為臣,甘草味甘平,粳米味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熱氣內蘊,消灼津液,則脾氣燥,必以甘平之物緩其中,故以甘草、粳米為之使,是太陽中暍,得此湯則頓除之,即熱見白虎而盡矣。
2.《醫方考》:石膏大寒,用戶以清胃;知母味厚,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行,恐傷胃氣,故用甘草、粳米以養胃。是方也,惟傷寒內有實熱者可用之。若血虛身熱,證象白虎,誤服白虎者死無救,又東垣之所以垂戒矣。
3.《傷寒來蘇集》:石膏大寒,寒能勝熱,味甘歸脾,質剛而主降,備中土生金之體;色白通肺,質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為君,知母氣寒主降,苦以泄肺火,辛以潤肺燥,內肥白而外皮毛,肺金之象,生水之源也,故以為臣。甘草皮赤中黃,能土中瀉火,為中宮舟楫,寒藥得之緩其寒,用此為佐,沉降之性,亦得留連于脾胃之間矣。粳米稼穡作甘,氣味溫和,稟容平之德,為后天養命之資,得此為佐,陰寒之物,則無傷損脾胃之慮也。煮湯入胃,輸脾歸肺,水精四布,大煩大渴可除矣。
4.《醫方集解》:煩出于肺,躁出于腎,石膏清肺而瀉胃火,知母清肺而瀉腎火,甘草和中而瀉心脾之火,或瀉其于,或瀉其母,不專治陽明氣分熱也。
【臨床應用】1.溫熱:汪某某,男,54歲。患感冒發熱,入某某醫院,在治療中身熱逐步上升,曾屢進西藥退熱劑,旋退旋起,8天后仍持續發熱達38.8℃,口渴,汗出,咽微痛,脈象浮大,舌苔薄黃。此為溫熱已入陽明,內外雖俱大熱,但尚在氣分,以白虎湯加味以治,處方:生石膏60g,知母12g,粳米12g,炙甘草9g,鮮茅根30g(后下),鮮蘆根30g,連翹12g。水煎,米熟湯成,溫服。下午及夜間連進2劑,熱勢下降,體溫38℃,次日原方續進2劑,熱即下降到37.4℃,后將石膏量減至45g,2劑后體溫已正常。
2.中暑:某兒,8歲,中暑,身灼熱煩渴,四肢懈惰,一醫與白虎湯,二旬余日,猶不效,先生曰:某醫之治,非不當,然其所不效者,以劑輕故也,即倍前藥與之(貼重10錢),須臾發汗如流,至明日善食,不日復故。
3.三陽合病:某男,70余歲。秋患傷寒證,不治,久而化熱,便難溲赤,頭常暈,漸加劇,不能起坐,坐則房屋旋轉。發熱間或惡寒,繼則昏蝥,發則口木舌強不能言,手足亦不能動,耳聾,呼之如無所聞,目灼灼直視,約需1小時始復常態,時譫語。曾數就醫,均以老年體虛,治當滋補,服藥無效,病反日進。其中有認為病有熱象,當用清涼者,投之小效。遷延至春不愈,后來我處診治。脈六部洪滑,舌苔黃厚,口渴引飲。與三陽合病相近,治當用白虎湯。處方:鮮茅根120g,生石膏60g,知母、花粉各15g,粳米9g,甘草6g。服藥后病人頓覺清爽,眩暈大減,是日昏蝥僅發2次,但脈之洪滑不減,知其蘊熱尚熾,原方加量,先煎茅根,取湯去滓,再入余藥,煎取清湯3碗,每小時1碗,日盡1劑。2天后身即不重,耳不聾,轉側自如,昏蝥已不發。又服6-7劑,口亦不渴,舌苔漸薄,大便亦通,更進5劑,頭暈始去。
4.熱厥證:史某某,女性,38歲,農民。急診時病人已陷入昏迷3小時。發熱已2日,急性熱性病容,體質營養良好,全身多汗,皮膚濕潤,體溫40.5℃,手足微冷,心跳急速,口腔干燥,白色薄苔,脈滑而有力,腹診腹壁緊張度良好,無抵抗,壓痛。來院后靜脈注射25%葡萄糖100毫升,為處白虎湯原方。6小時后病人訴口渴,給飲涼開水少量,次日神志清楚,訴頭痛乏力,體溫38.5℃,續服前方,病情續有好轉,第3日恢復常溫,又5日痊愈。
【摘錄】《傷寒論》
《普濟方》卷一三五引《三因》:白虎湯
【處方】知母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麻黃2兩(搗碎),粳米1合。
【制法】上挫細。
【功能主治】陽毒傷寒,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渴,煩躁不解,脈洪大者。
【用法用量】以水2大盞,煮米熟為度,去滓,分溫3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一三五引《三因》
《圣濟總錄》卷八十六:白虎湯
【處方】龍骨(研)1兩,白石英(研)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桑根白皮(銼)1兩,百合1兩,磁石(煅,醋淬10遍)1兩,玄參半兩,大豆1合。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肺氣勞傷。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取6分,更入酒半盞,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六
《回春》卷二:白虎湯
【處方】石膏5錢,知母2錢,粳米1勺,甘草7分,人參1錢,五味子10粒,麥門冬(去心)1錢,山梔1錢。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陽明經汗后脈洪大而渴,或身熱有汗不解。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秋感熱之疫癘,或陽明下后,大便不固,熱不退者,或濕溫證熱不退而大便溏者,依本方加蒼術;若傷寒汗下后,自汗虛熱不退,加蒼術、人參。
【禁忌】無汗脈浮,表未解而陰氣盛,雖渴不可用白虎湯;里有熱者方可用。
【摘錄】《回春》卷二
《顧氏醫徑》卷五:白虎湯
【處方】熟石膏、金斛、知母、連翹、竹葉、粳米、玄參、山梔、淡芩、生甘草。
【功能主治】疹已出而煩渴者。
【摘錄】《顧氏醫徑》卷五
《校注婦人良方》卷七:白虎湯
【處方】知母2錢,石膏2錢,粳米半合。
【功能主治】胃熱作渴,暑熱尤效;又治熱厥腹滿,身難轉側,面垢譫語,不時遺溺,手足厥冷,自汗,脈浮滑。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校注婦人良方》卷七
《女科萬金方》:白虎湯
【別名】知母石膏湯
【處方】知母、石膏、甘草、糯米1合。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感冒風寒,表里俱熱,狂言妄語,后結不解,大熱大渴;及暑熱發渴;婦人身熱如蒸而渴者。
【用法用量】知母石膏湯(《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方中知母、石膏、甘草用量原缺。
【摘錄】《女科萬金方》
《普濟方》卷四○三:白虎湯
【處方】石膏4兩,知母1兩半,人參4兩,甘草(炙)2兩。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溫熱及中暑煩渴;并治小兒痘皰、麩疹、癍瘡赤黑,出不快,及疹毒余熱。
【用法用量】糯米煎,米熟為度,子母同服,但加生姜、大棗煎。渴盛者,更加干葛,春冬秋寒有證亦服,但加棗煎。小兒減半。
【摘錄】《普濟方》卷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