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膽礬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膽礬

別名

石膽

來源

天然或人工制造的含水硫酸銅結晶體。

性狀

為不規則的塊狀結晶體,大小不一,深藍色或淡藍色,半透明。露置于干燥空氣中,緩緩風化。加熱燒之,即失去結晶水變成白色,遇水則又變蘭。質脆,易碎,能溶于水。無臭,味澀。

性味

酸、辛,寒。有毒。

功能主治

祛風痰,消積滯,燥濕殺蟲。用于風熱痰涎壅塞,癲癇;外用治口瘡,風眼赤爛,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1~2分,多入丸、散劑。外用適量,研粉敷或泡湯洗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膽礬

別名

石膽、畢石、君石(《本經》),黑石、銅勒(《吳普本草》),基石(《別錄》),立制石(陶弘景),石液、制石濃(《石藥爾雅》),嘴膽礬(《濟生方》),翠膽礬(《本草蒙筌》),藍礬(《中藥材手冊》)。

出處

《品匯精要》

來源

為硫酸鹽類礦物膽礬的晶體,或為人工制成的含水硫酸銅。可于銅礦中挖得,選擇藍色透明的結晶,即得。人工制造者,可用硫酸作用于銅片或氧化銅而制得。本品易風化,應密閉貯藏。

原形態

三斜晶系。晶體作扳狀或短柱狀,通常為致密塊狀、鐘乳狀、被膜狀、腎狀,有時具纖維狀。顏色為天藍、藍色,有時微帶淺綠。條痕無色或帶淺藍。光澤玻璃狀。半透明至透明。斷口貝殼狀。硬度2.5。比重2.1~2.3。性極脆。常產于銅礦的次生氧化帶中。

生境分部

主產云南、山西。江西、廣東、陜西、甘肅等地亦產。

性狀

為不規則的塊狀結晶體,大小不一。深藍或淺藍色,半透明。似玻璃光澤。質脆,易碎,碎塊呈棱柱形,斷面光亮。無臭,味澀,能令人作嘔。以塊大、深藍色、透明、無雜質者為佳。露置干燥空氣中,緩緩風化。加熱燒之,則失去結晶水,變成白色,遇水則又變藍色。易溶于水及甘油,不溶于乙醇。水溶液顯銅鹽及硫酸鹽的各種特殊反應。

化學成分

成分為硫酸銅,通常是帶5分子結晶水的藍色結晶。在某些銅礦中,有天然產生者,名為藍礬,但它常存于礦水中,蒸去水分,亦得藍礬。

炮制

揀去雜質,研成小塊。

性味

酸辛,寒,有毒。

①《本經》:"味酸,寒。"

②《吳普本草》:"神農:酸,小寒。氏:大寒。桐君:辛,有毒。扁:苦,無毒。"

③《藥性論》:"有大毒。"

④《日華子本草》:"味酸澀,大毒。"

歸經

入肝、膽經。

①《綱目》:"入少陽膽經。"

②《藥品化義》:"入肝、膽二經。"

功能主治

催吐,祛腐,解毒。治風痰壅塞,喉痹,癲癇,牙疳,口瘡,爛弦風眼,痔瘡,腫毒。

①《本經》:"主明目,目痛,金瘡,諸癇痙,女子陰蝕痛,石淋,寒熱,崩中下血,諸邪毒氣。"

②《別錄》:"散癥積、咳逆上氣及瘺惡瘡。"

③《藥性論》:"破熱毒。"

④《唐本草》:"主下血赤白,面黃,女子臟寒。"

⑤《日華字本草》:"治蚛牙,鼻內息肉。"

⑥《本草圖經》:"吐風痰。"

⑦《本草蒙筌》:"治喉蛾毒。"

⑧《本草匯言》:"消喉痹,療齒疳齦爛。"

⑨《楸藥解》:"治腳疽、痔瘺、楊、金瘡、白癜,一切腫痛,帶下、崩中,上氣,眼疼弦爛,瘋狗咬傷,百蟲入耳,腋下狐臭。"

⑩《醫林纂要》:"行肝風,瀉肝火,斂肺氣,清肺邪,亦兼補心,軟堅去毒。功用略同白礬。"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1~2分。外用:研末撒或調敷,或以水溶化洗眼。

注意

體虛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水英為之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②《藥性論》:"陸英為使。"

復方

①治纏喉風、急喉痹:鴨嘴膽礬二錢半,白僵蠶(炒、去絲嘴)半兩。上為細末。每服少許,以竹管吹入喉中。(《濟生方》二圣散)

②治口瘡、喉閉、乳蛾:膽礬一錢,熊膽一錢,廣木香三分。通為細末,以H 一個,去殼,磨井水,以翎蘸藥敷之。(《攝生眾妙方》)

③治初中風癱緩,一日內:細研膽礬如面。每使一字許,用溫湯下,立吐出涎。(《譚氏小兒方》)

④治牙疳:胡黃連五分,膽礬、兒各五厘。為末敷。(《沈氏尊生書》膽礬散)

⑤治走馬牙疳:北棗一枚去核,入鴨嘴膽礬,紙包煉赤,出火毒,研末敷之。(《簡便單方》)

⑥治口舌生瘡:膽礬一分,干蟾一分(炙)。共研為末。每取小豆大,摻在瘡上,良久,用新汲水五升漱口,水盡為度。(《圣惠方》)

⑦治小兒鼻疳蝕爛:膽礬燒煙盡,研末摻之。(《瀕湖集簡方》)

⑧治風眼赤爛:膽礬三錢。燒研,泡湯日洗。(《明目經驗方》)

⑨治痔瘡熱腫:鴨嘴青膽礬(煅、研),蜜水調敷。(《仁齋直指方》)

⑩治腫毒不破:膽礬、屎各少許,點之。(《仁齋直指方》)

⑾治甲疽胬肉疼痛,膿血不止:石膽半兩,煅過細研,敷瘡上,日二、三度。(《圣濟總錄》石膽散)

⑿治風犬咬毒:膽礬末敷之。(《濟急仙方》)

⒀治百蟲入耳:膽礬末和醋灌之。(《千金方》)

各家論述

①《綱目》:"石膽,其性收斂上行,能涌風熱痰涎,發散風木相火,又能殺蟲,故治咽喉口齒瘡毒有奇功也。"

②《本草述》:"婁全善有云:喉痹惡寒者,皆是寒折熱,寒閉于外,熱郁于內,切忌膽礬酸寒等劑點喉,反使其陽郁不伸,為患反劇。若然,則此味宜于喉閉及纏喉風者,乃治陰不能蓄陽之痹,是為風淫,屬不惡寒之喉痹也。其不宜者,乃不治陽不能達陰之痹,是為風虛,正屬惡寒之喉痹,正全善所謂切忌者也。蓋此味在時珍云入手少陽,能散風木相火,故其治上壅之風痰及喉痹鼠漏,皆少陽相火之為患也。如惡寒之喉痹,原因郁熱,非屬相火,宜消陰伸陽,不宜收陽助陰。投劑者,可得鹵莽乎哉。"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膽礬

英文名

Chalcanthite, Blue Vitriol

別名

石膽、畢石、君石、黑石、銅勒、立制石、石液、基石、制石液、膽子礬、鴨嘴膽礬、翠膽礬、藍礬

出處

出自《品匯精要》。

1.《唐本草》:此物出銅處有,形似曾青,兼綠相間,味極酸苦,磨作銅色,此是真者。

2.《本草圖經》:石膽今惟信州山縣有之,生于銅坑中,采得煎煉而成,又有自然生者,尤為珍貴,并深碧色。今南方醫人多使之,又著其說云:石膽最上,出蒲州,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擊之縱橫解皆成疊文,色青,見風久則綠,擊破其中亦青也。其次出上饒曲江銅坑間者,粒細有廉棱,如釵股米粒。

來源

藥材基源:為硫酸鹽類礦物膽礬的晶體,或為人工制成的含水硫酸銅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alcanthite

采收和儲藏:可于銅礦中挖得,選擇藍色透明的結晶,即得。人工制造者,可用硫酸作用于銅片或氧化銅而制得。本品易風化,應密閉貯藏。

原形態

三斜晶系。晶體作板狀或短柱狀,通常為致密塊狀、鐘乳狀、被膜狀、腎狀,有時具纖維狀。顏色為天藍、藍色,有時微帶淺綠。條痕無色或帶淺藍。光澤玻璃狀。半透明至透明。斷口貝殼狀。硬度2.5。比重2.1-2.3。性極脆。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膽礬是由含銅硫化物氧化分解形成的次生礦物,可與藍銅礦(扁青)、孔雀石(綠青)等礦物共生。

資源分布:天然膽礬主要產于我國西北等氣候、干燥地區銅礦床的氧化帶中。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呈不規則斜方扁塊狀、棱柱狀。表面不平坦,有的面具縱向纖維狀紋理。藍色或淡藍色;條痕白色或淡藍色。半透明至透明。玻璃樣光澤。體較輕,硬度近于指甲;質脆,易砸碎。氣無,味澀。以塊大、色深藍、透明、質脆、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呈小板狀及片狀;無色至淡藍色。折射率 Np=1.514,Nm=1.537,Ng=1.543;雙折射率:Ng-Np=0.029。斜消光;正延長符號。2V≌90°。

化學成分

膽礬主成分為硫酸銅,通常是帶5分子結晶水的藍色結晶(CuSO4·5H2O)。

藥理作用

利膽:膽礬 0.6g/kg十二指腸給藥對麻醉大鼠能明顯增加膽汁的流量。

鑒別

(1)取本品約1g,加熱灼燒,變為白色,遇水則又變為藍色。(檢查結晶水)(2)取本品約0.5g,加水5ml使溶解,濾過,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①取濾液約1ml,滴加氨試液,即生成淡藍色沉淀;再加過量的氨試液,沉淀即溶解,生成深藍色溶液。(檢查銅鹽)②取濾液約1ml,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顯紅棕色或生成紅棕色沉淀。(檢查銅鹽)③取濾液約1ml,加氯化鋇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離,沉淀在鹽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檢查硫酸鹽)④取濾液約1ml,加醋酸鉛試液,即生成折色沉淀;分離,沉淀在醋酸銨試液或氫氧化鈉試液中溶解。(檢查硫酸鹽)

炮制

揀去雜質,研成小塊。

性味

酸;辛;寒;有毒

歸經

肝;膽經

功能主治

涌吐;去腐;解毒。主中風;癲癇;喉痹;喉風;痰涎壅塞;牙疳;口瘡;爛弦風眼;痔瘡;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 1-2分。外用:研末撒或調敷,或以水溶化洗眼。

注意

體虛者忌服。

復方

①治纏喉風、急喉痹:鴨嘴膽礬二錢半,白僵蠶(炒、去絲嘴)半兩。上為細末。每服少許,以竹管吹入喉中。(《濟生方》二圣散)②治口瘡、喉閉、乳蛾:膽礬一錢,熊膽一錢,廣木香三分。通為細末,以木鱉子一個,去殼,磨井水,以鵝翎蘸藥敷之。(《攝生眾妙方》)③治初中風癱緩,一日內:細研膽礬如面。每使一字許,用溫醋湯下,立吐出涎。(《譚氏小兒方》)④治牙疳:胡黃連五分,膽礬、兒茶各五厘。為末敷。(《沈氏尊生書》膽礬散)⑤治走馬牙疳:北棗一枚去核,入鴨嘴膽礬,紙包煉赤,出火毒,研末敷之。(《簡便單方》)⑥治口舌生瘡:膽礬一分,干蟾一分(炙)。共研為末。每取小豆大,摻在瘡上,良久,用新汲水五升漱口,水盡為度。(《圣惠方》)⑦治小兒鼻疳蝕爛:膽礬燒煙盡,研末摻之。(《瀕湖集簡方》)⑧治風眼赤爛:膽礬三錢。燒研,泡湯日洗。(《明目經驗方》)⑨治痔瘡熱腫:鴨嘴青膽礬(煅、研),蜜水調敷。(《仁齋直指方》)⑩治腫毒不破:膽礬、雀屎各少許,點之。(《仁齋直指方》)11.治甲疽胬肉疼痛,膿血不止:石膽半兩,煅過細研,敷瘡上,日二、三度。(《圣濟總錄》石膽散)12.治風犬咬毒:膽礬末敷之。(《濟急仙方》)13.治百蟲入耳:膽礬末和醋灌之。(《千金方》)

各家論述

1.《綱目》:石膽,其性收斂上行,能涌風熱痰涎,發散風木相火,又能殺蟲,故治咽喉口齒瘡毒有奇功也。

2.《本草述》:婁全善有云:喉痹惡寒者,皆是寒折熱,寒閉于外,熱郁于內,切忌膽礬酸寒等劑點喉,反使其陽郁不伸,為患反劇。若然,則此味宜于喉閉及纏喉風者,乃治陰不能蓄陽之痹,是為風淫,屬不惡寒之喉痹也。其不宜者,乃不治陽不能達陰之痹,是為風虛,正屬惡寒之喉痹,正全善所謂切忌者也。蓋此味在時珍云入手少陽,能散風木相火,故其治上壅之風痰及喉痹鼠漏,皆少陽相火之為患也。如惡寒之喉痹,原因郁熱,非屬相火,宜消陰伸陽,不宜收陽助陰。投劑者,可得鹵莽乎哉。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