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蚌肉功效

《中藥大辭典》:

別名

河歪(《本草再新》),河蛤蜊(《吉林中草藥》)。

出處

《食療本草》

來源

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或褶紋冠蚌、三角帆蚌等蚌類的肉。全年均可捕捉。

原形態

①背角無齒蚌

貝殼2片,呈具有角突的卵圓形,殼長約為殼高的1.5倍。前端稍圓,后部略呈斜切形,末部鈍尖,腹緣弧形。殼頂部位于背緣中央稍偏前方。殼前背緣短于后背緣;后背緣的后端與后緣的背部形成一鈍角突起、后背部有自殼頂射出的3條粗肋脈。殼面綠褐色,平滑,有細環形肋脈,頂部刻劃,略呈同心圓的4~6條肋脈。鉸合部無齒;韌帶堅固,閉殼肌痕長橢圓形,大而淺;外套肌痕顯明。殼內面珍珠層乳白色,有光澤,邊緣部為青灰色。足寬大,扁平,呈斧狀。

生活于江河、湖沼中。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②褶紋冠蚌

貝殼略似不等邊三角形。前部短而低,前背緣冠突不明顯。后部長而高,后背緣向上斜出,伸展成為大型的冠。殼面深黃綠色至黑褐色。鉸合部強大,左右兩殼各有1高大的后側齒,前側齒細弱。

分布亦很廣泛,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③三角帆蚌

貝殼略呈四角形。左右兩殼頂緊接在一起,后背緣長,并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狀后翼,帆狀部脆弱易斷。鉸合齒發達,左殼有擬主齒和側齒各2枚;右殼有擬主齒2枚,側齒1枚。

分布長江流域及河北地區。

化學成分

褶紋冠蚌含鈣3.39%(以干品計算,下同)。各部分含鈣率不同,例如內鰓板含鈣10.90%,外鰓板8.42%,此是含鈣特多的部位;殼肌1.24%,腳1.07%,此是含鈣較低的部位。因此鰓板或系蚌的儲鈣處所。

性味

甘咸,寒。

①《食療本草》:"大寒。"

②《日華子本草》:"冷,無毒。"

③《綱目》:"甘咸,冷,無毒。"

歸經

《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效主治

清熱,滋陰,明目,解毒。治煩熱,消渴,血崩,帶下,痔瘺,目赤,濕疹。

①《食療本草》:"主太熱,解毒,止渴,去眼赤。"

②《本草拾遺》:"主婦人勞損下血,明日,除濕,止消渴。"

③《日華子本草》:"明目,止消渴,除煩解熱毒,補婦人虛勞、下血,并痔瘺、血崩、帶下。"

④《本草再新》:"治肝熱,腎衰,托斑疹,解痘毒,清涼止渴。"

⑤《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滋陰,養肝涼血,熄風解酒,明目定狂。"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3~5兩。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或取水溶液滴鼻。

禁忌

脾胃虛寒者慎服。

①《本草衍義》;"多食發風,動冷氣。"

②《隨息居次食譜》:"多食寒中,外感未清,脾虛便滑者皆忌。"

復方

①治小兒胎毒、濕疹:鮮河蛤蜊一個。燒存性,研細。香油調涂患處。(《吉林中草藥》)

②治鼻疔:活河蛤蜊一個,冰片一分,硼砂二分。將硼砂和片研細,放入蛤蜊殼內。待死后,用水溶液滴入鼻內。(《吉林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蚌肉

英文名

freshwater mussel as food

別名

含漿;河歪;河蛤蜊

出處

出自《食療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蚌科動物褐紋冠蚌、三角帆蚌和背角無齒蚌等蚌類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rostaroa plicata(Leach)2.Hyriopsis cumingii(Lea)3.Anodonta woodiana(Lea)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捕捉,去殼取肉,洗凈,鮮用。

原形態

1.合漬珠母貝,貝殼為斜四方形,殼質較脆,殼長50-90mm,寬18-32mm,高與長相近,較大個體高可達100mm以上。殼頂位于前方,兩側有耳,前耳較后耳稍小。兩殼不等,右殼較平,左殼稍凸,右殼前耳下方有一明顯的足絲凹陷。背緣平直;腹緣圓,殼面淡黃褐色,同心生長輪脈極細密,成片狀,薄脆易脫落,殼中部常呈磨損狀近腹緣的排列緊密,延伸成小舌末端稍翹起,足絲孔大,足絲呈毛發狀。殼內面中部珍珠層厚而發達,具極強的珍珠光澤。有的外套膜受刺激后,上皮組織急劇裂殖,形成珍珠囊,且不斷分泌珍珠質,才逐漸形成珍珠。殼內面邊緣淡黃色,無珍珠層。鉸合線直,有一突起主齒,沿鉸合線下方有一長齒片。韌帶紫褐色,前上掣肌痕明顯,位于殼頂下方,閉殼肌痕大,長圓形,前端稍尖,位于殼中央稍近后方。

2.珠母貝,貝殼呈不規則圓形,殼質堅厚,一般殼長110-150mm,大者可達200mm左右,高與長近等,左殼稍凸略大于右殼,殼頂位于背緣前端并向前彎,右殼頂前方有一凹陷,為足絲出孔,兩殼耳不明顯,殼表面棕褐色或綠褐色,殼頂光滑,暗綠色,其余部分被有同心形鱗片,鱗片延伸至殼的邊緣呈棘狀或鋸齒狀,中部鱗片常脫落,多數留有淡白色放射狀。殼內面珍珠層厚,有虹彩光澤,鉸合線直,無齒,韌帶強壯,紫褐色,前上掣肌痕較小,閉殼肌痕寬大,長圓形,略呈葫蘆狀,外套緣黑色,肛門膜具黑色素,肥厚寬大,頂端有一小突起。

3.大珠母貝,貝殼近五邊形,略圓,殼質堅實厚重,成體殼長超過200mm,大者可達300mm以上,重大4-5kg,是珍珠貝中最大的一種,殼稍平,殼頂位于背緣前端,前耳小,無后耳。殼表面鱗片排列不規則,呈灰黃褐色,放射肋淡褐色,老貝殼體鱗片常脫落,顯露珍珠層,放射肋不明顯。殼內面具很厚的銀白色珍珠層,邊緣部黃褐色。鉸合部后端稍突出。韌帶寬厚,脫落后有一凹痕。閉殼肌痕寬大,的腎形,痕面不平滑,有許多橫紋。肛門膜舌形,末端寬圓。

4.長耳珠母貝,貝殼近方形,殼長100mm 左右,個體比合浦珠母稍大,殼頂位于前方,無前耳,后耳較長,成翼狀突起,右殼較平,左殼稍凸。殼表邊緣鱗片層薄,成片翹起。殼內面具銀白色珍珠層,閉殼肌痕細長。

5.三角帆蚌,貝殼大而扁平,殼質堅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兩殼頂緊接在一起,后背緣長,并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狀后翼,前背緣短小,呈尖角狀。腹緣近直線,略呈弧形。殼面不平滑,殼頂部刻有粗大的肋脈。生長線同心環狀排列,距離寬。貝殼內面平滑,珍珠層乳白色。

6.褶紋冠蚌,貝殼較大,略呈不等邊三角形。前背緣冠突不明顯,后部長高,后背緣向上斜出伸展成為大形的冠。殼的后背部自過錯頂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漸粗大的縱肋。腹級長近直線。殼面深黃綠色至黑褐色,殼頂常受侵蝕而丟失表層顏色。珍珠層有光澤。

7.背角無齒蚌,貝殼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圓形,前端稍圓,后端呈斜切狀,腹緣呈弧形。后背部有自殼頂射出的三條粗肋脈。殼面綠褐色。閉殼肌痕長橢圓形。殼內面珍珠層乳白色。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棲息于風浪較平靜的海灣中,泥沙、巖礁或礫較多的海底,以足絲固著生活于巖礁或石塊上,以潮流通暢、水質較肥的海區生長較好。從低潮線附近至水深10m左右均有生長,通常在5m的深處較多。以硅藻為主食,適且生長溫度在15-30℃之間,產卵期5-10月,生長速度較快,一般2年殼高即可達70mm左右。

2.棲息于潮間帶低潮線附近,以足絲固著于巖礁縫際或珊瑚礁內,且多固著于背風浪的巖石基部。

3.多棲息于水深20m左右的海區,在60m的深處也能采到。

4.生境和分布同合浦珠母貝。

5.生活于淡水泥底稍帶沙質的河湖中。

6.生活于江河、湖泊的泥底,行動遲緩。

7.生活于江河湖沼泥底。

資源分布:1.分布于廣東、廣西沿海,尤以北部灣較為常見,廣西合浦產量最高。

2.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及西沙群島等沿海為育珠的良種之一。

3.分布于海南及西沙群島為熱帶亞熱帶種。

4.生境與分布同合浦珠母貝。

5.分布于河北、江蘇、安徽、浙江等地。

6.分布于全國各地。

7.分布于全國各地。

化學成分

洞穴麗蚌、楔形麗蚌和豬耳蚌含錳、、鎂、銅、鋅等。

藥理作用

1.抗癌作用 從蚌肉和蚌淚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明顯的抗小腹水肝癌和艾氏腹水癌作用,瘤重抑制率為30%-59.2%;體外實驗證明,該成分右以抑制腫瘤細胞的DNA聚合酶α。無齒蚌提取物以25mg/(kg·d)或50mg/(kg·d)劑量給荷瘤動物連續腹腔注射7天,對S180、Ehrlich癌、Lewis肺癌、B16黑色素瘤肪P388白血病有體內抗腫瘤作用;體外對L1210、P388、HeLa、S3等腫瘤細胞無直接細胞毒作用;該提取締物能提高小鼠腹腔的作用,可加強特異性T淋巴細胞的免疫活性,也能增加天然殺傷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殺傷能力。

2.毒性,從蚌肉及蚌淚中提出的有效成分給小鼠灌胃,其LD50為4.02-5.86g/kg。微生物致突變試驗陰性。

性味

味甘;咸;性寒

歸經

肝;腎二經

功效主治

清熱;滋陰;明目;解毒。主煩熱;消渴;血崩;帶下;痔瘺;目赤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90-150g。

禁忌

脾胃虛寒者慎服。

復方

①治小兒胎毒、濕疹:鮮河蛤蜊一個。燒存性,研細。香油調涂患處。(《吉林中草藥》)②治鼻疔:活河蛤蜊一個,冰片一分,硼砂二分。將硼砂和冰片研細,放入蛤蜊殼內。待死后,用水溶液滴入鼻內。(《吉林中草藥》)

各家論述

1.《食療本草》:主大熱,解酒毒,止渴,去眼赤。

2.《本草拾遺》:主婦人勞損下血,明目,除濕,止消渴。

3.《日華子本草》:明目,止消渴,除煩解熱毒,補婦人虛勞、下血,并痔瘺、血崩、帶下。

4.《本草再新》:治肝熱,腎衰,托斑疹,解痘毒,清涼止渴。

5.《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滋陰,養肝涼血,熄風解酒,明目定狂。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