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獨一味
來源
唇形科植物獨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 (Benth.) Kudo,以根及根狀莖入藥。9~10月采收,拔起全株,抖去泥沙,曬至五成干時,截去地上部分及須根,再曬至足干即成。
性味
苦,微寒。有小毒。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用于跌打損傷,骨折,腰部扭傷。
用法用量
1~2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獨一味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唇形種植物獨一味的根及根莖或全草。9~10月采,拔取全株,去凈泥土,截去葉及須根,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矮小草本。根及根莖直立,較粗,橫徑可達2厘米左右,表面有棱起皺紋。無莖。單葉基生,4枚,輻狀兩兩相對,平展;菱狀圓形或腎形,質厚,徑6~12厘米,邊緣具圓齒,下面網脈多凹陷,密被絨毛;葉柄寬。輪傘花序組成頭狀或短穗狀,長3.5~7厘米;苞片絲狀,先端針形;花萼紫綠色,漏斗狀,長約8毫米,疏被粗硬毛,具短裂齒,齒端刺狀;花冠小,淡紅紫色,唇形,上唇盔被短毛;雄蕊4;花柱著生于子房基底,頂端2裂。小堅果卵圓形。花期5~7月。
生境分部
生于高山強度風化的碎石灘中或高山草地。分布西藏、四川、甘肅等高原地區。產四川。
性狀
干燥根長約7~15厘米,粗約1~2厘米。表面枯黃色至黃褐色,根莖剮、或無,全體扭曲而粗糙,有縱紋,尾端細小,少有2~3分枝,多已斷碎。質堅硬,干枯,斷面木質部多已腐朽,呈烏褐色。外圍肉質暗淡,無光澤。氣腥臭,味苦,入口久則有麻痹感。以根條粗壯、勻凈者佳。
性味
苦,微寒。
①《四川中藥志》:"苦,微寒,有小毒。"
②《青藏高原藥物圖鑒》:"苦,溫。"
功效主治
活血,行瘀,消腫,止血。治跌傷筋骨,閃腰挫氣,關節積黃水。
①《四川中藥志》:"活血行瘀,止痛,行氣,消腫,續筋接骨。治跌傷筋骨及閃腰挫氣等癥。"
②《青藏高原藥物圖鑒》:"補髓,止血。治浮腫后流黃水,關節積黃水,骨松質發炎。"
用法用量
內服:浸酒或入散劑,1~2錢。
禁忌
《四川中藥志》:"無瘀滯及孕婦勿服。"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獨一味
英文名
Common Lamiophlomis, Root of Common Lamiophlomis
別名
巴拉努努、吉布孜、麥朵昌巴、哈努巴拉、札江溫保、哈吾巴拉、達干木、達折合巴、野秦艽、大巴、打布巴
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獨一味的根及根莖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miophlomis rotata (Benth.) Kudo.
采收和儲藏:9-10月采,拔取全株,去凈泥土,截去葉及須根,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無莖矮小草本。根及根莖圓柱狀,強直,直徑可達2cm。葉于基部叢生,常4枚,呈輻射狀平展,圓形或腎形,質厚,長6-13cm,寬6-12cm,邊緣具圓齒,上面密被白色疏柔毛,下面網脈多凹陷,密被絨毛。輪傘花序組成頭狀或短穗狀,長3.5-7cm;苞片絲狀,先端針形;花萼紫綠色,漏斗狀,長約8mm,被粗硬毛,具短裂齒,齒端刺狀;花冠唇形,淡紫紅色,上唇近圓形,邊緣具齒牙,自內面密被柔毛,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外被微柔毛,內面在中裂片中部被毛;雄蕊4;前對稍長,花藥2室,室匯合,極叉開;花柱先端2淺裂。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包被于突萼內。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2700-4500m的高原或高山上強度風化的碎石灘中或石質山草甸、河灘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錐形,長10-15cm,直徑7-16mm,表面棕黃色,具淺槽、棱及皺紋;質脆,易折斷,斷面邊緣淺棕色,內環黃白色,中心枯朽。莖呈方柱形,表面粗糙,被毛。葉暗綠色或褐綠色,多皺縮。完整者展平后呈鞭形、扇形、腎形或三角形,長5-12cm,寬6-15cm,先端圓,邊緣有鈍齒,兩面均有毛。輪傘花序,花序軸密生短柔毛;花冠二唇形,紫色,多已脫落;宿萼聚集,表面觀呈蜂窩狀,萼齒5,外被疏剛毛,齒端具刺尖。氣微香,味微甜,后微澀。
顯微鑒別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層,有非腺毛和遙毛;腺毛頭部8細胞,柄單細胞。氣孔下陷,柵欄組織2列細胞,海綿組織中有草酸鈣小針晶和小方晶。主脈明顯向下凸出,上面微凹,維管束外韌型。主脈上、下表皮內側有厚角細胞1-2列。
粉末特征:棕褐色。①葉表皮碎片有眾多非腺毛,2-3細胞,壁較厚,具疣狀突起;偶見腺毛,頭部多細胞,柄單細胞。②葉肉細胞不規則形,含草酸鈣針晶,長7-10cm,小方晶稀少。③氣孔不定式、不等式或直軸式。④纖維長梭形,壁孔橫裂。⑤花粉粒類圓形,淺棕色,表面光滑,具3孔溝。
化學成分
葉含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O-阿拉伯糖甙(quercetin-3O-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O-阿拉伯糖甙(quercetin-3-O-arabinoside),芹菜素-7-O-新陳皮甙(api-genin-7-O-neohesperidoside)[1]。
根含1-羥基-2,3,5-三甲氧基呫噸酮(1-hydroxy-2,3,5-trimethoxyxanth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櫚酸(palmitic acid)[1],獨一味素(lamiophlomiol)A、B[2]、C[3]等。
地上部分含山梔甙甲酯(shanzhiside methyl ester),8-O-乙酰基山梔甙甲酯(8-O-acetylshanzhiside methyl ester),胡麻屬甙(sesamoside)[4]。
藥理作用
1.對免疫功能的作用 獨一味皂甙500mg/(kg·d)、獨一味醇提物以300mg/(kg,d)或150mg-(kg,)給荷瘤小鼠腹腔注射,連續10d,對移植性腫瘤EC有顯著抑制作用,皂甙對Hep實體瘤析也有顯著抑制作用。同樣劑量的皂甙給S180肉瘤小鼠連續用藥12d,也有一定療效。皂甙還可使荷瘤小鼠脾甙50mg/(kg,d)、100mg/(kg,d),連續5d給動物腹腔注射,均顯著提高巨噬細胞吞噬率及指數、E-玫瑰花結形成率及酯酶染色陽性率,表明獨一味有顯著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細胞免疫的作用[2]。
2.鎮痛作用 獨一味浸膏10%以0.28ml/10g、0.14ml/10g給小鼠灌胃,有明顯的鎮痛作用,持續時間約2h。浸膏還可顯著抑制小鼠醋酸性扭體反應,0.19-3.0g/kg的鎮痛作用與0.23g/kg阿司匹林作用相當[2]。
3.止血作用 小鼠尾靜脈止血實驗中,10%、5%浸膏各0.14ml/10g給小鼠薄胃,有顯著止血作用。獨一味對大鼠肝臟切割性創口有局部止血作用[2]。
4.抗菌作用 獨一味浸膏在濾紙片法中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產氣桿菌有抑菌作用。獨一味葉皂甙對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產氣桿菌、枯草桿菌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均有顯著抑菌作用[2]。
5.毒性 小鼠一次口服獨一味浸膏的LD50為13.5g/kg。浸膏1.5g/kg給麻醉家兔腸內注入,無中毒表現。浸膏以0.1g/kg、0.5g/kg給犬灌服,連續21d,對動物活動、一般狀態、血象、肝及腎功能無明顯影響。病理組織切片各臟器大部分未見異常,偶見血管擴張充血和肝組織壞死[2]。
鑒別
理化鑒別 (1)本品粉末置紫外光燈下,顯黃色熒光。
(2)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40ml,加熱回流1h,濾過,濾液置水浴上蒸干,加5%鹽酸15ml,攪溶,濾過,濾液供以下試驗:①取濾液6ml,分置3支試管內,分別加入硅鎢酸、碘化汞鉀及改良碘化鉍鉀試劑,分別出一白色、橙黃色絮狀物混濁及沉淀。(檢查生物堿類)②取濾液4ml,用氨水調至堿性,用氯仿10ml,3次提取,提取液合并,深縮至0.5ml。取0.1ml滴于濾紙上,噴改良碘化鉍鉀試齊,濾紙顯紅色斑點。(檢查生物堿類)
性味
味甘;苦;性平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主跌打;筋骨疼痛;關節腫痛;痛經;崩漏
用法用量
內服:浸酒或作散劑,3-6g。
禁忌
《四川中藥志》:無瘀滯及孕婦勿服。
各家論述
1.《四川中藥志》:活血行瘀,止痛,行氣,消腫,續筋接骨。治跌傷筋骨及閃腰挫氣等癥。
2.《青藏高原藥物圖鑒》:補髓,止血。治浮腫后流黃水,關節積黃水,骨松質發炎。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