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杜仲
英文名
CORTEX EUCOMMIAE
別名
扯絲皮、思仲、絲棉皮、玉絲皮
來源
本品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 的干燥樹皮。4~6月剝取,刮去粗皮,堆置“發汗”至內皮呈紫褐色,曬干。
性狀
本品呈板片狀或兩邊稍向內卷,大小不一,厚3~7mm。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或縱裂槽紋;有的樹皮較薄,未去粗皮,可見明顯的皮孔;內表面暗紫色,光滑。質脆,易折斷,斷面有細密、銀白色、富彈性的橡膠絲相連。氣微,味稍苦。
鑒別
(1) 本品粉末棕色。橡膠絲成條或扭曲成團,表面呈顆粒性。石細胞甚多,大多成群,類長方形、類圓形、長條形或形狀不規則,長約至180μm,直徑20~80μm,壁厚,有的胞腔內含橡膠團塊。木栓細胞表面觀多角形,直徑15~40μm,壁不均勻增厚,木化,有細小紋孔;側面觀長方形,壁三面增厚,一面薄,孔溝明顯。
(2) 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10ml,浸漬2 小時,濾過。濾液揮干,加乙醇1ml,產生具彈性的膠膜。
炮制
杜仲:刮去殘留粗皮,洗凈,切塊或絲,干燥。
鹽杜仲:取杜仲塊或絲,照鹽水炙法(附錄Ⅱ D)炒至斷絲、表面焦黑色(每100斤加鹽3斤用開水化開)。本品為塊或絲。表面呈焦黑色,折斷時橡膠絲彈性較差。味微咸。
性味
甘,溫。
歸經
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于腎虛腰痛,筋骨無力,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
用法用量
6~9g。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杜仲
別名
思仙(《本經》),木綿、思仲(《別錄》),檰(《本草圖經》),石思仙(《本草衍義補遺》),絲連皮、絲楝樹皮(《中藥志》),扯絲皮(《湖南藥物志》),絲棉皮(蘇醫《中草藥手冊》)。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為了保護資源,一般采用局部剝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間,選取生長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藥材規格大小,剝下樹皮,刨去粗皮,曬干。置通風干燥處。
原形態
落葉喬木,高達20米。小枝光滑,黃褐色或較淡,具片狀髓。皮、枝及葉均含膠質。單葉互生;橢圓形或卵形,長7~15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廣楔形,邊緣有鋸齒,幼葉上面疏被柔毛,下面毛較密,老葉上面光滑,下面葉脈處疏被毛;葉柄長1~2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與葉同時開放,或先葉開放,生于一年生枝基部苞片的腋內,有花柄;無花被;雄花有雄蕊6~10枚;雌花有一裸露而延長的子房,子房1室,頂端有2叉狀花柱。翅果卵狀長橢圓形而扁,先端下凹,內有種子1粒。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境分部
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長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河南、陜西,甘肅等地均有栽培。主產于四川、陜西、湖北、河南、貴州、云南。此外,江西、甘肅、湖南、廣西等地亦產。
性狀
干燥樹皮,為平坦的板片狀或卷片狀,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約3~10毫米,長約40~100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不規則縱裂槽紋及斜方形橫裂皮孔,有時可見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較平滑。內表面光滑,暗紫色。質脆易折斷,斷面有銀白色絲狀物相連,細密,略有伸縮性。氣微,味稍苦,嚼之有膠狀殘余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凈,外面黃棕色,內面黑褐色而光,折斷時白絲多者為佳。皮薄、斷面絲少或皮厚帶粗皮者質次。
化學成分
樹皮含杜仲膠6~10%,根皮約含10~12%,為易溶于乙醇,難溶于水的硬性樹膠。此外,還含糖甙0.142毫克%、生物堿0.066毫克%、果膠6.5毫克%、脂肪2.9毫克%、樹脂1.76毫克%、有機酸0.25毫克%、酮糖(水解前2.15毫克%、水解后3.5毫克%)、維生素C20.7毫克%、醛糖、綠原酸。
種子所含脂肪油的脂肪酸組成為亞麻酸67.38%、亞油酸9.97%、油酸15.81%、硬脂酸2.15%.棕櫚酸4.68%。果實含膠量可達27%,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機溶劑。
藥理作用
①降壓作用
樹皮的提取物及煎劑對動物有持久的降壓作用。用其浸膏5毫升(生藥1~2克)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后產生顯著的降壓作用,可持續2~3小時,呈"快速耐受"現象。在3只腎型高血壓狗,每天以煎劑5~8克/公斤灌胃,共4周,收縮壓降低最多時只有8~22毫米汞柱(4~10%),因此療效不夠滿意。杜仲的炮制與劑型對降壓作用有一定影響,煎劑作用強于酊劑,炒杜仲的降壓作用較生杜仲為大。杜仲對貓有降壓作用,但持續較短,"快速耐受"現象不顯著。對膽甾醇動脈硬化家兔之降壓作用較對正常家兔更為顯著,但亦能產生"快速耐受"。至于降壓原理,因尚未確定有效成分,故屬于初步性質,已證明急性降壓與迷走神經無大關系,亦不受阿托品之影響。對離體兔心,杜仲小量時先興奮,后略呈抑制;也有報告其對心臟的抑制作用與其pH有關(pH在4~5之間),經調整后,對大鼠與家兔離體心臟皆呈興奮作用。杜仲對正常兔耳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但同樣濃度卻使實驗性膽甾醇動脈硬化兔耳血管呈收縮作用,對正常家兔的冠狀血管與腎血管在低濃度時多呈擴張作用,高濃度時則相反,對動脈硬化家兔的冠狀血管在低濃度時亦呈收縮作用。因其降壓與心及血管的直接關系不大,故推論其為中樞性者。
②利尿作用
杜仲的各種制劑對麻醉犬均有利尿作用,且無"快速耐受"現象。對正常大鼠、小鼠亦有利尿作用。杜仲中含鉀0.4%,故推論利尿可能與鉀有關。
③其他作用
臨床使用杜仲浸劑,能使高血壓患者血壓有所降低,并改善頭暈、失眠等癥狀,大劑量(20~25克/公斤/日)杜仲煎劑給狗灌胃,能使其安靜、貪睡,不易接受外界刺激。大劑量對小鼠亦有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杜仲對大鼠和兔的離體子宮,均能抑制腦垂體后葉所引起的興奮作用,而使子宮松弛,但對貓的離體子宮反呈興奮作用。曾有人報告杜仲煎劑在試管中對結核桿菌有某些抑制作用。其醇浸劑似能減少大鼠腸道中膽甾醇的吸收。
炮制
杜仲:除去粗皮,洗凈,潤透,切成方塊或絲條,曬干。鹽杜仲:先用食鹽加適量開水溶化,取杜仲塊或絲條,使與鹽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后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晾干。(每杜仲100斤,用食鹽3斤)杜仲經炒制后,則杜仲膠被破壞,有效成分易于金價煎出。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杜仲,先須削去粗皮。用酥、蜜炙之。凡修事一斤,酥二兩,蜜三兩,二味相和令一處用。"
②《本草述鉤元》:"杜仲,用酒炒斷絲。"
性味
甘微辛,溫。
①《本經》:"味辛,平。"
②《別錄》:"甘,溫,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
歸經
入肝、腎經。
①王好古:"肝經氣分。"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腎經。"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
功能主治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
①《本經》:"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
②《別錄》:"主腳中酸痛,不欲踐地。"
③《藥性論》:"治腎冷臀腰痛,腰病人虛而身強直,風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治腎勞,腰脊攣。入藥炙用。"
⑤王好古:"潤肝燥,補肝經風虛。"
⑥《本草正》:"止小水夢遺,暖子宮,安胎氣。"
⑦《玉楸藥解》:"益肝腎,養筋骨,去關節濕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攣。"
⑧《本草再新》:"充筋力,強陽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入丸、散。
禁忌
陰虛火旺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注》:"惡蛇皮、元參。"
②《本草經疏》:"腎虛火熾者不宜用。即用當與黃柏、知母同入。"
③《得配本草》:"內熱。精血燥二者禁用。"
復方
①治腰痛:杜仲一斤,五味子半升。二物切,分十四劑,每夜取一劑,以水一升,浸至五更,煎三分減一,濾取汁,以羊腎三、四枚,切下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空服頓服。用鹽、醋和之亦得。(《篋中方》)
②治腰痛:川木香一錢,八角茴香三錢,杜仲(炒去絲)三錢。水一鐘,酒半鐘,煎服,渣再煎。(《活人心統》思仙散)
③治卒腰痛不可忍:杜仲二兩(去粗皮,炙微黃,銼),丹參二兩,芎藭一兩半,桂心一兩,細辛三分。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次入酒二分,更煎三、兩沸,每于食前溫服。(《圣惠方》杜仲散)
④治中風筋脈攣急,腰膝無力:杜仲(去粗皮,炙,銼)一兩半,芎藭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上三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生姜一棗大,拍碎,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汗出慎外風。(《圣濟總錄》杜仲飲)
⑤治小便余瀝,陰下濕癢:川杜仲四兩,小茴香二兩(俱鹽、酒浸炒),車前子一兩五錢,山茱萸肉三兩(俱炒)。共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錢,白湯下。(《本草匯言》)
⑥治婦人胞胎不安:杜仲不計多少,去粗皮細銼,瓦上焙干,搗羅為末,煮棗肉糊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嚼爛,糯米湯下。(《圣濟總錄》杜仲丸)
⑦治頻慣墮胎或三、四月即墮者:于兩月前,以杜仲八兩(糯米煎湯,浸透,炒去絲),續斷二兩(酒浸,焙干;為末),以山藥五,六兩為末,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簡便單方》)
⑧治高血壓:㈠杜仲、夏枯草各五錢,紅牛膝三錢,水芹菜三兩,魚鰍串一兩。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藥》)㈡杜仲、黃芩、夏枯草各五錢。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臨床應用
①治療高血壓病
以10%杜仲酊每次30滴,日服3次。共治119例,經1~23個月的觀察,療效滿意者51例(42.8%),平均治療9.1個月;稍進步者15例(12.6%);無效者53例(44.6%)。未發現不良反應。另有以5%杜仲酊每次5毫升,日服3次,治療124例,對早期高血壓病的療效較好,在治療1個半月內有4例血壓降至正常;對重癥高血壓則不能遏制其發展。有人認為杜仲對自覺癥狀的改善較其它藥物顯著。曾用杜仲、利血平、利血平合并肼苯噠嗪三組進行療效對照,結果降壓效果以杜仲最差,有效率為50%,其它兩組分別為90%、95%;但自覺癥狀的減輕則以杜仲為最佳,占82.5%,其它兩組分別為65.1%:61.3%。實驗觀察證明,炒杜仲的降壓作用比生杜仲的降壓作用大,醇浸液比水煎液的降壓作用小。
②治療小兒麻痹后遺癥
用杜仲1.5兩,豬腳1只;加水適量,文火熬4小時,取藥汁每日2次分服;次日將藥渣另加豬腳1只再行煎服,隔日1劑,共服10劑。治療1例病史二年的患兒,用過中、西醫及新醫療法均無效,經用上方,同時進行肌肉按摩及功能訓練,1周后,肌力開始有進步,可獨立行走30米;2周后能獨立行走200米,步態較穩,肌力顯著進步;第3周已能獨立行走600米,步態穩健有力。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杜仲
別名
思仙、思仲、木綿、檰、石思仙、扯絲皮、絲連皮、玉絲皮、絲棉皮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本草圖經》:杜仲,江南人謂之檰,初生葉嫩時采食,謂之檰芽。花實苦澀,亦堪入藥;木作屐,亦主益腳。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commia ulmoides Oliv.
采收和儲藏:栽培10~20年,用半環剝法剝取樹皮。6~7月高溫濕潤季節,此時杜仲樹形成層細胞分裂比較旺盛,在離地面10cm以上樹干,切樹干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注意割至韌皮部時不傷形成層,然后剝取樹皮。經2~3年后樹皮重新長成。環剝法,用芽接刀在樹干分技處的下方,繞樹干環切一刀,再在離地面10cm處再環切一刀,再垂直向下縱切一刀,只切斷韌皮部,不傷木質部,然后剝取樹皮。剝皮直選多云或陰天,不宜在雨天及炎熱的晴天進行。加工:剝下樹皮用開水燙泡,將皮展平,把樹皮內面相對疊平,壓緊,四周上、下用稻草包住,使其發汗,經1星期后,內皮略成紫褐色,取出,曬干,刮去粗皮,修切整齊,貯藏。
原形態
落葉喬木,高達20m。樹皮灰褐色,粗糙,折斷拉開有多數細絲。幼枝有黃褐色毛,后變無毛,老枝有皮孔。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上面有槽,被散生長毛;葉片橢圓形、卵形或長圓形,長6-15cm,寬3.5-6.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老葉略有皺紋,邊緣有鋸齒;側脈6-9對。花單性,雌雄異株,花生于當年枝基部,雄花無花被,花梗無毛;雄蕊長約1cm,無毛,無退化雌蕊;雌花單生,花梗長約8mm,子房1室,先端2裂,子房柄極短。翅果扁平,長橢圓形,先端2裂,基部楔形,周圍具薄翅;堅果位于中央,與果梗相接處有關節。早春開花,秋后果實成熟。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300-500m的低山、谷地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性較強。自然分布區年平均溫度13-17℃,年降水量500-1500mm。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粘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扦插、壓條、分蘗、嫁接繁殖。以種子繁殖為主。從杜仲樹皮的形態特征可分為粗皮杜仲(青岡皮)與光皮杜仲(白楊皮)兩種類型,栽培以光皮杜仲為優。種子繁殖:選20-40年生的生長發育健壯、樹皮光滑、無病蟲害和未剝過樹皮的植株,9-10月果實成熟后采摘,晾干,揚凈,切忌曝曬。尤以有光澤、飽滿、新鮮、色呈淡褐色者為優。種子壽命短,不宜用陳種。千粒重57-130g。播種期為冬播(11-12月)或春播(2-3月),以冬播為宜。春播因種子外皮含膠質,干燥后會影響發芽,播前將種子在20-25℃溫水中浸泡2-3d,每日換水1次,待種子膨脹后再濕砂拌勻,每隔2-3d,每日換水1次,待種子膨脹后再用濕砂拌勻,每隔2-3d翻動1次,約經15d左右種子即可萌動。每1hm/2用種量75-150kg.播種方法用條播法,按行距20-30cm開條溝,溝深4cm,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土1-1.5cm,稍加鎮壓,燒水,覆蓋草,以防霜凍。出苗后,幼苗5-7cm時,選陰天時行第1次間苗,苗高15-20cm時進行第2次間苗或定苗。苗期適量灌水,保持土壤濕潤,7-8月生長旺盛時,加強施肥,全年施肥6-8次,有機肥和無機肥交替施用。培育1-2年移植。穴栽,行、株距各2.5m×3m.扦插繁殖:剪取一年生嫩枝,剪成5-6cm長的插穗,5月初按行、株距 20cm X 10cm開穴扦插,插入土中三分之二,留三分之一于地面,扦插后搭棚遮蔭,保持土壤濕潤,待生根后第2年移栽。亦可用50 X10-6萘乙酸處理24h,可提高插條成活率。壓條繁殖:用普通壓條或高空壓條。普通壓條在早春(l~2月)植株未萌動前,將母株近根部的健壯枝條,壓人土中20cm左右,使枝梢露出地面,1年后即可生根成苗,與母體分離后栽種。高空壓條,3~4月或6~7月,選2~3年生,直徑1cm粗的枝條,割傷后用塑料薄膜或對半開竹筒盛裝肥土,包裹于枝條割傷部位,經常檢查濕度,生根后與母株分離栽種。分蘗繁殖,用砍樹后的技樁培土,促進萌生新芽,初冬劈開分株栽種。嫁接繁殖:取二年生苗作砧木,選優良品種的一年生枝條作接穗,用切接法于早春進行嫁接。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立枯病,4月下旬至6月中旬病苗近莖基部腐爛變褐,收縮腐爛,倒伏干枯。防治方法,實行輪作和注意田間排除積水,發病時拔除病株,并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葉枯病,為害葉片,出現褐色病斑或破裂穿孔,發病期間,可噴50 %多菌靈1000倍液。另有根腐病為害。蟲害有六星黑點木蠢蛾、褐蓑蛾、黃刺蛾、扁刺蛾。在杜仲剝皮后再生新皮時遭受相夜蛾、櫻桃雙斜帶卷葉蛾、黑色甲蟲為害。可用5o%西維因可濕性粉劑1:400倍液或50%西維因1:50倍液,加入一定量牛膠(約0.5%)涂劇在新皮上、下兩端的樹干上,形成兩個“保護圈”,可防蟲害襲擊。其他還有蚜蟲等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 樹皮呈扁平的板塊狀、卷筒狀,或兩邊稍向內卷的塊片,大小不一,厚2-7mm。外表面淡灰棕色或灰褐色,平坦或粗糙,有明顯的縱皺紋或不規則的縱裂槽紋,未刮去粗皮者有斜方形、橫裂皮孔,有時并可見淡灰色地衣斑。內表面暗紫褐色或紅褐色,光滑。質脆,易折斷,折斷面粗糙,有細密銀白色并富彈性的橡膠絲相連。氣微,味稍苦,嚼之有膠狀殘余物。
以皮厚而大、粗色刮凈、內表面色暗紫、斷面銀白色橡膠絲多者為佳。
顯微鑒別 樹皮橫切面:老樹皮有較厚的落皮層,韌皮部極厚,有5-7條斷續的石細胞環帶,每一環帶為3-55列石細胞,并偶伴有少數纖維,近石細胞環帶處尚可見橡膠質團塊。縱切面觀,此種橡膠質存在于粉末特征:棕色。①石細胞眾多,大多成群,類長方形、類圓形、長條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0-80μm,長約180μm,壁厚,孔溝明顯,有的胞腔中含有膠絲團塊。②木栓細胞成群或單個散在,表面觀多角,直徑15-40μm,壁不均勻增厚,木化,有明顯的細小紋孔;側面觀長方形,壁-面薄,三面增厚、孔溝明顯。③橡膠絲成條或扭曲成團,表面觀顆粒性。
④淀粉粒極少,類球形,直徑3-8μm。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10ml,浸漬2h,濾過,濾液揮干,加乙醇10ml,產生具彈性的膠膜。
(2)本品在紫外光燈下,外表面顯暗紫褐色熒光,內表面顯黃棕色熒光,斷面顯紫色熒光。
(3)取杜仲粉末2g,加蒸餾水20ml,在50-60℃水浴上加熱1h,濾過。濾液滴在濾紙上,噴以三氯化鐵一鐵氰化鉀試液,顯藍色斑點(酚酸反應)。
(4)取杜仲粉末2g加乙醇20ml,在水浴上回流30min后濾過。濾液滴在濾紙上,噴以20%氫氧化鈉溶液,顯淺黃色斑點。(紅杜仲顯紫色斑點,絲棉木不顯色)品質標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用熱浸法測定,75%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1.0 %。
化學成分
樹皮含多種木脂素及其甙類成分:右旋丁香樹脂酚(syringaresinol)[1],右旋了香樹脂酚葡萄糖甙(sy-ringaresinol-O-β-D-glucopyranoside)[2],丁香丙三醇-β-丁香樹脂酚醚4”,4″′-雙葡萄糖甙(syringylglycerol-β-syringaresinol ether 4″,4″′-di-O-β-D-glucopyranoseid];右旋松脂酚(pinnoresinol),右旋表松脂酚(epipinoresinol)[1],右旋松脂酚葡萄糖甙(pinoresinol-O-β-D-glucopyranoside),右旋松脂酚雙葡萄糖甙(pinoresinol-di-O-β-D-glucopyranoside),右旋1-羥基松脂酚(l-hydroxypinore-sinol)[1],右旋 1一羥基松脂酚-4′-葡萄糖甙(1-hydroxypinol-4′-O-β-D-glucopyranoside),右旋1-羥基松脂酚-4”-葡萄糖甙(1-hydroxypinoresinol-4″-O-β-D-glucopyranside],右旋1-羥基松脂酚-4′, 4″-雙葡萄糖甙( l-hydroxypinoresinol- 4’,4″-di-O-β-D-glu-copyranoside)[2],二氫去氫二松柏醇(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alcohol),蘇式二羥基去氫二松柏醇(threo-dihydroxydehydro di-coniferyl alcohol),赤式二羥基去氫二松柏醇(erytho-dihydroxy-dehyrodiconiferyl alcohol)[1],去氫二松柏醇-4,r′-二葡萄糖甙(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r′-di-O-β-D-glucopyranoside)[3],左旋橄欖樹脂素(olivil),左旋橄欖樹脂素-4′-葡萄糖甙(olivil-4′-O-β-D-glucopyranoside),左旋橄欖樹脂素-4″-葡萄糖甙(olivil-4″-O-β-D-glucopyranoside)[6],左旋橄欖樹脂素-4′,4″-雙葡萄糖甙(olivil-4′,4″-di-O-β-D-glucopyranoside)[2],右旋環橄欖樹脂素(cycloolivil)[5],右旋杜仲樹脂酚(medioresinol)[1],杜仲素(eu-commin)A就是右旋杜仲樹脂酚一4′-葡萄糖甙(medio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右旋杜仲樹脂酚雙葡萄糖甙(medioresinol-di-O-β-D-glucopyranoside)[4];耳草脂醇C-4”,4”-雙葡萄糖甙(hedyotol C-4″,4″-di-O-β-D-glucopyranoside)[6],鵝掌楸甙(liriodendrn)[4],柑屬甙B(citrusin B)[3].還含多種環烯醚萜類成分:桃葉珊瑚甙(aucubin)[2],杜仲甙(ulmoside)即是桃葉珊瑚甙元-1-β-異麥芽糖甙(aucubigenin-1-β-isomaltosde)[7],都桷子素( genipin)[1],都桷子甙(geniposide),都桷子甙酸( geniposidicacid)[6],筋骨草甙(ajugoside),哈帕甙乙酸酯(harpagide acetate),匍匐筋骨草甙(reptoside)[8],杜仲醇(eucommiol),杜仲醇甙I(eucommioside I)[6]等。又含酚性成分:消旋的蘇式 1-(4-愈創木酚基)甘油(threo-guaiacylglycerol),消旋的赤式l-(4-愈創木酚基)甘油(erythro-guaiacyl glycerol][5],赤式1-(4一愈創木酚基)甘油-β-松柏醛醚(erythro-guaiacyl glycerol-β-coniferyl aldehydeether),蘇式1-(4-愈創木酚基)甘油-β-松柏醛醚(threo-guaiacylglycerol-β-coniferylaldehyde ether),咖啡酸(caffe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綠原酸甲酯(methyl chlorogenate)[1],香草酸(vanillic acid)[9]。三萜成分:白樺脂醇(betulin),白樺脂酸(be-tu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卜甙(dancosterol),[9]以及包括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賴氨酸(ly-sine)、色氨酸(tryptophan)、蛋氨酸(methionine)、蘇氨酸(threo-nine)、纈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胱氨酸(cystine)、組氨酸(histidine)在內的 17種游離氨基酸和鍺、硒等15種微量元素[10]。另含杜仲烯醇(ulmoprenol)[11],山柰酚(kaempferol),酒石酸(tartaric acid),半乳糖醇(galactitol)[2],正三十烷醇(n-triacontanol),正二十九烷(n-nonacosane)[9]。樹皮還含杜仲膠,其結構與馬來乳膠即固塔波橡膠(guttapercha)相同,為反式異戊二烯聚合物,屬硬橡膠類,含量約22. 5%[12].
藥理作用
1.中樞鎮靜作用 取18-22g小白鼠,雌雄不拘,隨機分成3組,順次放入與藥理生理多用儀相連的測試盒內,記錄鼠活動次數。給藥前先測試5分鐘的活動次數,然后分別以杜仲皮、葉煎劑及生理鹽水灌胃,于1、2、3h測試5分鐘內活動次數,并與給藥前比較:杜仲皮煎劑15g/kg、杜仲葉煎20g/kg灌胃后,在3個不同測試時間內,小白鼠活動次數均顯著減少(P<0.01);生理鹽水0.1ml/kg灌胃,小白鼠活動次數無明顯減少(P>0.05),見表3。
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2.1.對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
2.1.1.對DNCB(2,4-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遲發型超敏反應的影響:昆明種小鼠,體重18-22g,分成六組,每組25只,藥物組灌胃杜仲液(10ml/kg/d)共10次,對照組分別灌胃去離子水和間日皮下注射環磷酰胺(30mg/kg/d)共3次。空白和藥物組在給藥第3天,環磷酰胺組在給藥后第2天皮下注射7%DNCB丙酮溶液(0.02ml/只)致敏,間隔2天同劑量再致敏1次,于第一次致敏后第10天,用1%DNCB丙酮液0.02ml,涂布左耳攻擊,右耳作對照,24小時后處死動物,煎取兩耳稱重,以兩耳重量之差值進行統計處理。兩次結果一致。表明灌胃杜仲皮、葉、枝、再生皮均能抑制DNCB所致小鼠的遲發型超敏反應。
2.1.2.對小鼠外周血液中T細胞百分比的影響:動物分組,每組10只,藥物組分別按10ml/kg體重灌胃藥物,對照組給以同體積去離子水,連續8次,于末次給藥后lh鼠尾取血涂片,孵育、染色、鏡檢,每只動物血片標本均查100個淋巴細胞,計算T和B淋巴細胞的百分比。結果杜仲對正常小鼠T淋巴細胞百分比均未見有影響。用同樣方法,除空白組外,其余各組小鼠在給藥的同時均皮下注射氫化可的松40mg/kg,測定藥物并用氫化可的松對外周血中T細胞百分比的影響。由于氫化可的松抑制細胞免疫,使T細胞百分比與空白組比較明顯降低(P<0.001),但服用黃芪和杜仲各組的T細胞百分比與正常組比較均無明顯差別(P>0.05),而與氫化可的松組比較側均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01),表明杜仲同黃芪一樣,能對抗氫化可的松免疫抑制作用,具有調節細胞免疫平衡的功能。動物分組,每組10只,除空白組外,各組動物均分別在前腋下移植民S180細胞懸液(l:3)0.2ml,4天后開始灌胃藥液(20ml/kg.d),連續8天,空白和帶瘤對照組灌胃同體積去離子水,于末次給藥后lh,取血同前法制作血片,鏡檢。荷瘤動物的細胞免疫水平比正常動物低下,兩者T細胞百分比有顯著差別(P<0.05),而服用杜仲各組的荷瘤動物的T細胞百分比明顯回升,與正常動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與未服藥的荷瘤動物組比較則有顯著差別(P<0.05),重復一次實驗,結果一致,表明杜仲葉、皮、枝、再生皮均有增強荷瘤小鼠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但藥物各組的腫瘤重量與帶瘤對照組比較未見明顯差別(P>0.05)。
2.對體液免疫功能的影響:。
2.1.對小鼠血清溶血素形成的影響小鼠依窩別、性別、體重均分于各組,連續給杜仲水煎劑10ml/kg/d灌胃8天后,眼眶取血測定HC50,結果空白組、藥物組的HC50分別為179.91,162.24,兩組間無顯著差別(P>0.05),環磷酰胺組于致敏當天一次肌肉注射(20mg/kg體重)的HC50為96.43,非常顯著的抑制正常小鼠血清溶血素的形成。以環磷酰胺20mg/kg體重于致敏的前一天、同天和間隔l天共3次頸部皮下注射造成小鼠溶血素形成低下。上述小鼠給予杜仲水煎劑10ml/(kg.d)10天,取血測定HC50。結果空白組、環磷酰胺對照組和藥物組的HC50分別為242.83、34.04和29.460表明杜仲對環磷酰胺所致血清溶血素形成低下小鼠無明顯影響(P>0.05)。
2.2.2.對天花粉所致小鼠速發型超敏反應的影響以天花粉0.1mg/每鼠和0.2mg/每鼠間日頸部皮下注射致敏共2次。于致敏前一天開始給小鼠灌胃杜仲水煎劑10ml/kg,每天1次,連續5天后改為間日給藥1次,共給藥10次。另以天花粉50mg/每鼠(溶于5%氫氧化鋁液內)一次腹腔注射致敏,并同時按上法給藥,共給藥9次。實驗于致敏后第15天每鼠靜脈注射天花粉0.3mg攻擊,記錄動物死亡數。結果杜仲對天花粉可致小鼠速發型超敏反應均未見明顯影響(P>0.05)。
2.2.3.對蛋清所致豚鼠過敏性休克的影響:按鄧文龍方法,給藥方法同上述天花粉實驗不加致敏后第15天進行攻擊。結果杜仲對蛋清所致豚鼠過敏性休克無保護作用(P>0.05)。
2.3.對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影響:。
2.3.1.對小鼠血中炭末廊清率的影響小白鼠100只,體重25-28g,雌雄并用。均分為藥物組和對照組。藥物組按6g/kg,每天口服杜仲水煎劑1次,連續6天。對照組分別口服同容積常水和黨參一黃芪煎劑(各3g/kg)。于末次給藥后24小時,各組小鼠分別由尾靜脈注射印度墨汁0.2ml,注射后2分鐘和20分鐘分別從眶靜脈取血25ul,吸洗至0.1%Na2CO2,2ml溶液中,搖勻,用72型分光光度計測定650mm的光密度,按公式計算吞噬指數K,K=(logC1-logC2)/(T2-T1),式中C1為2分鐘(T1)血樣的光密度,C2為20分鐘(T2)血樣的光密度。K值與小鼠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成正比。可見杜仲皮、葉、枝、再生皮及黨參-黃芪組的吞噬指數增大,與常水組比較相差顯著,P<0.05或0.001,表明它們能激活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吞噬活血,提高小鼠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
2.3.2.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小白鼠129只,分兩批進行試驗。藥物組按12g/kg,每天口服杜仲水煎劑1次,連續6天,對照組分別口服同容積生理鹽水和黨參-黃芪煎劑(各6g/kg),各組于給藥6天后分別腹腔注射鮮牛肉湯1ml/只,24小時后再腹腔注射2%雞紅細胞生理鹽水懸浮液0.5ml,40分鐘后處死動物,取腹腔炎性滲出物涂片,瑞氏染色,鏡檢,計算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兩批實驗結果一致,合并計算)。杜仲皮、葉、枝、再生皮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顯著增大,表明杜仲具有增強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小鼠168只,分兩批實驗,方法同前,只是從第3天給藥起,除空白組外,各組小鼠每天分別再肌肉注射氫化可的松20mg/kg,連續給藥3天。兩批實驗結果一致,并計算見表9。可見由于氫化可的松的抑制巨噬細胞對抗原的處理和攝取,使氫化可的松組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非常顯著減少、而杜仲皮、葉、枝和再生皮組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比生理鹽水+氫化可的松組非常顯著增高。而且其值比空白生理鹽水組還大。表明杜仲能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對抗氫化可的松的免疫抑制作用。動物分組、每組10只,除空白組外,各組動物均分別右前腋下移植S180細胞懸液(l:3)0.2ml,并分別開始口服杜仲水煎劑(12ml/kg/d),連續12次,對照組灌服同體積去離子水,于末次給藥后24小時按上法測定腹腔噬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功能與正常動物組比較明顯降低,其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顯著減少(P<0.01)。但服用杜仲的荷瘤小鼠無論是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與帶瘤對照組比較,均明顯升高(P<0.001或0.01),并使之恢復到正常水平,表明杜仲皮、葉、枝、再生皮有增強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3.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的影響:。
3.1.對大鼠蛋白性足腫脹的影響:大鼠60只,體重115-170g,按體重和性別均分為藥物組和對照組。藥物組按6g/kg/d,口服給予醇沉杜仲水煎液,連續給藥8天,對照組予生理鹽水。用容積法測量鼠足腫脹值;結果致炎3小時后,服用杜仲皮、葉、再生皮組的鼠足腫脹值減小,與對照組比較,相差顯著(P<0.05),但杜仲枝的作用則不明顯(P<0.05)。
3.2.對大鼠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的影響:大鼠96只,體重為50-80g,按體重和性別均勻分組。藥物組按6g/kg/d,分別口服給予杜仲皮、葉、枝、再生皮水煎劑,連續給藥6天,另用口服同體積生理鹽水,并于實驗前4小時肌注醋酸可的松50mg/kg作對照。用直接計數法測定大鼠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數,分別與各自給藥前測定2天的平均正常值比較,計算嗜酸性粒細胞降低百分率。可見杜仲皮、葉、枝、再生皮和醋酸可的松一樣能使大鼠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另用95只摘除腎上腺大鼠,同上服藥后,杜仲各組大鼠的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未見減少,鼠生存期亦未見有延長。兩相比較說明杜仲的作用依賴于腎上腺的存在。
3.3.對小鼠外周血液中淋巴細胞的影響:小鼠170只。體重18-22g,均勻分組,分二批進行實驗,按10g/kg/d口服給予杜仲皮、葉、枝、再生皮水煎劑,連續給藥5天,另用口服生理鹽水和肌注氫化可的松(20mg/kg)組作對照,鼠尾部取血涂片,記錄每100個白細胞中的淋巴細胞數。兩批實驗結果一致,合并計算。可見杜仲皮、葉、枝、再生皮均可使小鼠血中淋巴細胞百分率降低,與生理鹽水組比較相差非常顯著(P<0.001),與氫化可的松組比較相差則不顯著(P<0.05),表明杜仲(皮、葉、枝和再生皮)和氫化可的松一樣均具有使小鼠血中淋巴細胞減少的作用。
3.4.對糖代謝的影響:。
3.4.1.對小鼠肝糖元的影響雄性小鼠122只,體重25-30g,均勻分組,分2批進行實驗,藥物組按10g/kg給予杜仲皮、葉、枝、再生皮水煎劑,連續給藥8次,另用口服常水和肌注氫化可的松40mg/kg(末兩天注射)組作對照。實驗各組小鼠停食14小時后,每鼠口服葡萄糖(10g/kg),3小時后處死動物,取肝臟測定肝糖元。兩批實驗結果趨勢一致,合并計算,可見,杜仲皮、葉、枝、再生皮和氫化可的松一樣均使小鼠肝糖元含量增高,與常用組比較,相差非常顯著(P<0.001)。表明杜仲有促進肝糖元堆積的作用。
3.4.2.對小鼠血糖的影響小鼠130只,體重25-27g,均勻分組。分二批進行實驗,藥物按10g/kg次,每日口服給藥2次,連續給藥9次。另用口服常水和肌肉注射氫化可的松30mg/kg(實驗前2小時注射)組作對照,實驗前24小時各組動物禁食,于末次給藥后2小時取血漿測定血糖,兩批實驗趨勢一致,合并計算。可見杜仲皮、葉、枝、再生皮和氫化可的松一樣均使小鼠血糖含量增高。與常水組比較相差非常顯著(P<0.01或0.001)。表明杜仲皮、葉、枝、再生皮均有使血糖增高的作用。
3.5.對幼年小鼠胸腺的影響:仿AC-TH生物檢定法,將體重8-l1g斷乳的幼年小鼠,按窩別和體重,隨機分組。藥物分10g/(kg.d)和20g/(kg.d)兩個劑量進行實驗,皮下注射給藥,連續給藥5天。另用皮下注射同體積生理鹽水和ACTH0.5單位/只鼠(末3次每天注射1次)作對照,將鼠處死,稱重,取胸腺準確稱量(I0.5mg),計算每100g體重的胸腺重量(mg)的平方根值。可見在劑量為10g/kg時,杜仲皮和ACTH組的小鼠胸腺萎縮,與生理鹽水組比較相差顯著(P<0.05),而枝葉則不明顯(P>0.05);但當劑量增加為20g/kg,杜仲皮、葉、枝、再生皮,均使小鼠胸腺顯著萎縮(P<0.01或0.001),表明杜仲與ACTH同樣具有使小鼠胸腺萎縮的作用。但枝、葉劑量要大。
3.6.對大鼠腎上腺中維生素C含量的影響:體重60-90g的雄性大鼠37只,均勻分組,藥理組按10g/(kg·d)口服給藥,連續給藥8天。另用口服生理鹽水組作對照。動物斷頭處死,取腎上腺測定其中維生素C含量。實驗結果杜仲皮、葉、枝組大鼠腎上腺中維生素C含量與生理鹽水組比較,雖有降低,但無顯著差異(P>0.05)。
3.7.對大鼠血漿皮質醇的影響:大鼠69只,均勻分組。藥物組按10g/kg,每日口服給藥2次,連續給藥8天。另用口服常水和肌肉注射醋酸可的松(實驗前4小時肌注50mg/kg)和皮下注射ACTH組(實驗前3小時皮下注射2單位/100g)對照。于末次給藥后1小時將鼠斷頭處死,收集血液,離心取血漿測定皮質醇含量。可見杜仲皮、葉、枝、再生皮和ACTH一樣,能使大鼠血漿皮質醇含量增加,與常水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0.01或(0.001)。表明杜仲使皮質醇分泌增加,并釋放入血液中。
4.抗腫瘤作用:制備紅杜仲的水提醇沉液A及注射液B,按照篩選規程對此兩制劑進行體內抗腫瘤試驗。制劑A對小鼠S180實體瘤的生長有明顯抑制,經3次實驗重復有效,抑制率31-52%。對小鼠U14實體瘤的生長也有抑制作用。制劑B對民S180實體瘤的作用不穩定,三次實驗僅一次抑制率為45%,制劑B為制劑A除去鞣質后所得制劑,因此可推測制劑A的抗腫瘤作用可能為鞣質或與明膠一起結合或沉淀的物質所致。
5.抗炎作用:給大鼠灌胃或皮下注射紅杜仲注射液400g(原生藥)/kg后,能減輕蛋清所致的足腫脹。皮下注射給藥作用強于灌胃給藥。在前2小時的作用比25mg/kg的氫化考的松的作用強,以后作用相當,均能維持6小時以上。皮下注射200g(原生藥)/kg紅社仲注射液也能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腹腔沖洗液的光密度為0.116±0.055,與對照組0.212±0.047相比顯著為低(P<0.01)。
6.降壓作用:實驗動物兔(2.5-3.2kg)7只,狗(15kg)2只,雌雄兼用。動物麻醉后,按常規方法分離頸總動脈及氣管并插管,聯接于水銀檢壓計,用JL-3三道生理記錄儀記錄其血壓及呼吸。以100%生杜仲、炒杜仲和砂燙杜仲的水煎劑分別由頸靜脈給藥,劑量為1ml/kg。3種杜仲水煎劑對家兔和狗都有明顯的降壓作用,但生杜仲降壓作用較弱,炒杜仲炭和砂燙杜仲的作用幾乎完全相同,其降壓的絕對值數相當于生杜仲的兩倍。
7.對子宮的抑制作用:將150-220g的雌性大白鼠猛擊頭部致死后,立即取出子宮分叉處外的一段,洗去血液,懸掛于YSD-離體器官測定儀上、營養液為洛氏液,調節恒溫至31℃±0.2℃,通入空氣,在10ml營養液中加入100%杜仲水煎液0.5ml,保證給藥、記錄時間的一致性,記錄3種不同杜仲樣品對子宮的影響和對抗垂體后葉素的作用。結果見表20,可見3種杜仲均能顯著抑制大白鼠離體子宮的自發活動,降低其頻率。同時,還可見到其收縮強度降低。另外,3種杜仲均能對抗垂體后葉素對離體子宮的作用。另鹽炙杜仲對中孕小白鼠離體子宮自主收縮的抑制作用增強。
8.強壯作用:。
8.1.對動物活動能力的影響:取體重22±2g的小白鼠,雌雄不拘,隨機分成給藥組和對照組,按小白鼠游泳法進行抗疲勞試驗。實驗時,置小白鼠于水溫28℃±1℃、容積為64×34×40cm的游泳槽內,測試鼠沉入水面下7秒所需時間。結果自飲組:7天組(n=22)和14天組(n=18),自飲100%杜仲皮和150%杜仲葉煎劑,并與對照組比較,游泳時間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給藥組:21天組給予杜仲皮煎劑15g/kg,杜仲葉煎劑20g/kg灌胃,并與常水對照組相比,皮煎劑組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葉煎劑組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8.2.對動物抵抗能力的影響:。
8.2.1.小白鼠抗凍實驗:取體重22±2g的小白鼠,雌雄不拘,隨機分成給藥組和對照組,實驗前禁食10小時,分別給以杜仲皮、葉煎劑及葉沖劑,以常水對照,按性別將體重相近的小白鼠,每2只置于同一鐵籠中,放入-3℃的冰箱中,測試動物生存時間(X±SD)。結果:自飲30天:10%杜仲皮煎劑組小白鼠生存時間為242.0±74.0分鐘(n=14);10%杜仲葉煎劑組為249.0±59.0分鐘(n=20);常水對照組為175.0±58分鐘(n=17)。用藥組和對照組之間有顯著差異(P<0.01)。自飲28天,20%杜仲葉沖劑組生存時間為261.0±41.0分鐘(n=7),常水對照組為174.0±53分鐘(n=14),兩組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
8.2.2.小白鼠耐缺氧實驗小白鼠分別給予杜仲皮煎劑和杜仲時沖劑,以生理鹽水或常水對照,受試鼠以只為單位,放入容量為250ml的廣口瓶內,瓶口涂凡士林密封,測試動物在瓶內的成活時間(X±SD)。結果:100%杜仲皮煎劑10g/kg灌胃組,小白鼠成活時間為46.0±12.0分鐘(n=7),生理鹽水0.1ml/kg組為32.0±12.0分鐘(n=9),兩組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20%杜仲葉沖劑自飲28天組,小白鼠成活時間為34.0±6.0分鐘(n=7),常水對照組為27.0±5.0分鐘(n=11),兩組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
9.對血漿cAMP和cGMP含量的影響:昆明種小鼠,按窩別、性別和體重,每2只為1對,均分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給10對。按10ml/kg體重灌胃杜仲醇沉水煎液,對照組予等量去離子水,每天組藥1次,連續5天,于末次給藥后1h,斷頭取血,以每一對2只動物血樣合為1個樣本,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漿中cAMP和cGMP含量、結果對照組cAMP含量為70.88±4.53(X±SE下同),杜仲皮組cAMP含量為100.39±15.45(P<0.05);cGMP含量,對照組為54.50±16.42,杜仲皮組137·84±25.08(P<0.05),表明杜仲可同時使血漿中cAMP和cGMP含量升高,顯示杜仲對環核苷酸代謝有調節作用。同時實驗證明杜仲葉、枝、再生皮亦可引起血漿中cAMP和cGMP含量升高。
毒性
杜仲煎劑15-25g/kg給兔灌胃,僅有輕度抑制,并無中毒癥狀。小鼠連服同樣劑量共5天,亦未見死亡。給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574.1±1.0g(原生藥)/kg。小鼠腹腔注射600g(原生藥)/kgl次,動物出現伏臥、安靜,2小時后恢復正常活動,有時出現歪扭反應,觀察7天未出現死亡。小鼠腹腔注射500g(原生藥)/kg,每天1次,連續6次,動物未出現死亡。對于豚鼠,腹腔注射10-15g/kg后,3-5天內半數動物死亡。亞急性試驗,杜仲煎劑對大鼠、豚鼠、兔及犬的腎組織有輕度的水腫變性,對心、肝以及脾的組織無病變。
炮制
1.杜仲:除去粗皮,洗凈,潤透,切成方塊或絲條,曬干。
2.鹽杜仲:先用食鹽加適量開水溶化,取杜仲塊或絲條,使與鹽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后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晾干。(每杜仲100斤,用食鹽3斤)杜仲經炒制后,則杜仲膠被破壞,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3.取杜仲塊,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色并斷絲,但須存性,用鹽水噴灑,取出,防止復燃,晾干即得,每杜仲塊100kg,用食鹽3kg,或取杜仲塊,先用鹽水拌勻吸盡后置鍋中,用武火炒至黑色并斷絲存性,用水噴滅火星,取出晾干。每杜仲塊100kg,用食鹽3kg。
性味
甘;微辛;性溫
歸經
肝;腎經
功能主治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主腰脊酸疼;陽痿;尿頻;小便余瀝;風濕痹痛;胎動不安;習慣性流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或入丸、散。
禁忌
1.
2.《本草經集注》:惡蛇皮、元參。
3.《本草經疏》:腎虛火熾者不宜用。即用當與黃柏、知母同入。
4.《得配本草》:內熱、精血燥二者禁用。
復方
1.杜仲丸(《證治準繩·女科》),治妊娠二、三月,胎動不安。2.杜仲散(《圣惠方》),治卒腰痛不可忍者。3.青蛾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功能溫腎陽,止腹痛,治腎虛腰痛如折,起坐艱難,俯仰不利,轉側不能。4.右歸丸(《景岳全書·新方八陣》),治元陽不足,命門火衰。5.杜仲湯(《傷科補要》),治腰脊傷痛。6.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功能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治肝腎兩虧,氣血不足,感受風寒濕邪,腰膝冷痛,肢節屈伸不利,或麻痹不仁,畏寒喜溫。7.溫胞飲(《傅青主女科》),治婦人下部寒冷不孕。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2.《名醫別錄》:主腳中酸痛,不欲踐地。
3.《藥性論》:主腎冷JI腰痛,腰病人虛而身強直,風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4.《日華子本草》:治腎勞,腰脊攣。入藥炙用。
5.王好古:潤肝燥,補肝經風虛。
6.《本草正》:止小水夢遺,暖子宮,安胎氣。
7.《玉楸藥解》:益肝腎,養筋骨,去關節濕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攣。
8.《本草再新》:充筋力,強陽道。
9.《本草綱目》:杜仲,古方只知滋腎,惟王好古言是肝經氣分藥,潤肝燥,補肝虛,發昔人所未發也。蓋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屈伸利用,皆屬于筋。杜仲色紫而潤,味甘微辛,其氣溫平,甘溫能補,微辛能潤,故能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按龐元英《談藪》:一少年得腳軟病,且疼甚,醫作腳氣治不效。路鈐孫琳診之,用杜仲一味,寸斷片折,每以一兩,用半酒半水一大盞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痊愈。琳曰,此乃腎虛,非腳氣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則為效容易矣。
10.李中梓:杜仲,雖溫而不助火。
11.《本草經疏》:杜仲,按《本經》所主腰脊痛,益精氣,堅筋骨,腳中酸痛,不欲踐地者,蓋腰為腎之府,經曰,動搖不能,腎將憊矣。又腎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二經虛,則腰脊痛而精氣乏,筋骨軟而腳不能踐地也。《五臟苦欲補瀉》云,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解肝腎之所苦,而補其不足者也。強志者,腎藏志,益腎故也。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者,祛腎家之濕熱也。益腎補肝,則精血自足,其主補中者,肝腎在下,臟中之陰也,陰足則中亦補矣。
12.《本草匯言》:方氏《直指》云:凡下焦之虛,非杜仲不補;下焦之濕,非杜仲不利;足脛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然色紫而燥,質綿而韌,氣溫而補,補肝益腎,誠為要劑。如肝腎陽虛而有風濕病者,以鹽酒浸炙,為效甚捷;如肝腎陰虛,而無風濕病,乃因精乏髓枯,血燥液干而成痿痹,成傴僂,以致俯仰屈伸不用者,又忌用之。
13.《藥品化義》:杜仲,沉下入腎,蓋腎欲堅,以苦堅之,用此堅腎氣,強壯筋骨,主治腰脊酸疼,腳膝行痛,陰下濕癢,小便余瀝。東垣云功效如神應,良不爽也。牛膝主下部分,杜仲主下部氣分,相須而用。
14.《本草求真》:杜仲,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且性辛溫,能除陰癢,去囊濕,痿痹癱軟必需,腳氣疼痛必用,胎滑夢遺切要。若使遺精有痛,用此益見精脫不已,以其氣味辛溫,能助肝腎旺氣也。胎因氣虛而血不固,用此益見血脫不止,以其氣不上升,反引下降也。功與牛膝、地黃、續斷相佐而成,但杜仲性補肝腎,直達下部筋骨氣血,不似牛膝達下,走于經絡血分之中,熟地滋補肝腎,竟入筋骨精髓之內,續斷調補筋骨,在于曲節氣血之間為異耳。獨怪今世安胎,不審氣有虛實,輒以杜仲、牛膝、續斷等藥,引血下行。在腎經虛寒者,固可用此溫補以固胎元。若氣陷不升,血隨氣脫而胎不固者,用此則氣益陷不升,其血必致愈脫不已。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