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大黑頭草
別名
黃藥(《云南思茅中草藥選》),大黃藥,一號黃藥、吊吊黃、小香薷(《紅河中草藥》)。
出處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垂花香薷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凈,陰于;或鮮用。
原形態
亞灌木,高1~2米。全株有香氣。莖四方形,基部木質,紫紅色,無毛。幼枝疏被白色短毛。葉對生;披針形,長12~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有細尖齒,下面密生小油點;葉柄長約5毫米。假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輪生于花軸上,下垂,白色,2唇形,小堅果倒卵形。花期10月。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溝邊、草叢中,常有栽培。分布于云南等地。
性味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辛,溫。"
功效主治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祛風散寒,解熱止痛。治瘧疾,流感,感冒,咽喉炎,扁桃體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鎮。外用:搗爛敷。
復方
①防治炭疽病、流行性感冒:大黃藥(干品)三至五錢,煎湯服。(《紅河中草藥》)
②治風濕關節痛:大黃藥(干品)三至五錢,煎湯服。外用鮮品搗爛酒炒熱敷。(《紅河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大黑頭草
英文名
all grass og Pendulousflower Elsholtzia
別名
黃藥、大黃藥、一號黃紅、小香薷、吊黃、野蘇子棵、野芝麻
出處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垂花香薷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sholtzia penduliflora W. W. Smith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
半灌木,高1-2m。全株芳香。枝四棱形,被鄭曲微柔毛及腺點。葉對生;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18cm,寬1.6-4.3cm,先端漸長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脈上被疏柔毛,下面密布腺點。輪傘花序有花6-12朵組成假穗狀花序,頂生和腋生,長5-15cm,長者常下垂,位于假穗狀花序下部的輪傘花序較疏離,向上漸次靠近;苞片線形或線狀長圓形;序軸被柔毛;花萼名貴形,長約3mm,外面密被腺點,萼齒5,鉆形;花冠白色,長約5.5mm,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側裂片半圓形;雄蕊4,前對較長,微伸出,花絲無毛,花藥2室;子房4裂,花柱稍長于雄蕊,柱頭2淺裂。小堅果長圓形,長約1.3mm,腹面具棱,棕色。花期9-11月,果期10-翌年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100-2400m的濕潤肥沃土壤、山谷邊、開曠山坡、匾地、林緣或灌叢間。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東南部、南部或西部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多截成30cm左右的小段。莖呈方柱形,節稍膨大,表面暗紫紅色;幼枝疏被白色柔毛;質脆,易折斷,斷面邊緣黃白色,髓部白色。葉對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針形,長7-20cm,寬1.5-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圓,邊緣有細鋸齒,上面脈上有糙毛,下面密生小油點,葉柄長0.2-0.5cm。可見頂生或腋生的假穗狀花序,花黃白色,萼筒鐘形。小堅果倒卵形。氣香,味微辛、涼。
以葉多、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層。皮層纖維束斷續排列成環,纖維多角形,壁木化;內皮層明顯。韌皮部狹窄,2-4列細胞。木質部由導管、木纖維、木薄壁細胞組成,壁均木化;木射線寬1-2列細胞。髓部為大形的薄壁細胞。射線及髓部周圍的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葉橫切面:上表皮為1列長方形或類方形細胞,外被角質層,有非腺毛,偶見腺毛,下表皮細胞較小,扁平,1列,外被微乞求狀突起的角質層,腺毛易見。主脈上、下表皮內方有厚角組織,維管束外韌型,外側有纖維束環列。葉肉組織中有1-2列薄壁細胞含棕綠色色素,形成色素帶。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微波狀,非腺毛2-3細胞,頂端細胞尖斜,基部細胞膨大,形成圓錐狀;下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呈波狀,有角質增厚紋理;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2-5個。腺乞求頭部5-9細胞,內含淡黃色揮發油;柄為單細胞。
化學成分
全草含揮發油0.68%,油有24種揮發油成分組成,其中1,8-桉葉素(1,8-cineole)相對含量占71.71%,在香薷屬植物為罕見。其余揮發油成分有α-蒎烯(α-pinene),樟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香檜烯(sabinene),月桂烯(myr-cene),檸檬烯(limon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4-苯基-1-丁烯(4-phenyl-1-butene),1-辛烯-3-醇(1-octene-3-ol),苯甲醛(ben-zaldehyde),芳樟醇(linalool),松油烯-4-醇(terpinene-4-ol),香薷酮(elsholtzione),萘(maphthal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反式-丁香烯(trans-carophyllene),葎草烯(humulene),β-蓽澄茄油烯(β-cubebene),β-去氫香薷酮(β-dehydroelsholtzione),γ-欖香烯(γ-el-emene),異辣薄荷烯酮(isopiperitenone),百里香酚(thymol),香荊芥酚(carnacrol)[1].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5g,加蒸餾水5ml,加熱至沸,濾過。取濾液1ml,加1%三氯化鐵乙醇液1-2滴,顯藍綠色。(檢查鞣質)(2)取本品粗粉5g,加蒸餾水5ml,冷嘲熱諷浸20min,濾過。取濾液1ml,加0.2%茚三酮液2-3滴,于沸水浴中加熱15min,顯藍紫色。(檢查氨基酸)
性味
味苦;辛;性涼
功效主治
清肺止咳;清熱解毒。主流感;肺炎;支氣管炎;膽囊炎;尿路感染;扁桃體炎;乳腺炎;炭疽;外傷感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大劑量30-60g。外用:適量,干品煎水先;或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祛風散寒,解熱止痛。治瘧疾,流感,感冒,咽喉炎,扁桃體炎。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