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大茶藥根
別名
胡滿蔃(《嶺南采藥錄》),大茶根(《廣西藥植圖志》),斷腸草根、豬人參(《礦西中藥志》)。
出處
《嶺南草藥志》
來源
為馬錢科植物胡蔓藤的根或根皮。全年可采,除去莖苗,洗凈,曬干。
生境分部
產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性狀
干燥根呈圓柱狀,略彎曲,表面灰棕色,具細縱紋,有多數橫向裂隙,支根痕少數。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帶破裂狀。橫切面皮部灰棕色,形成層明顯,木部淡黃色,導管群呈放射狀,導管清楚,呈小空洞,木射線較導管群窄,呈深黃色。
性味
《廣西中藥志》:"味苦,性寒,有大毒。"
功效主治
消腫,止痛,接骨。治疔瘡腫毒,跌打損傷,骨折。
①《福建民間草藥》:"治手生蛇頭疔,足生天蛇毒,痔瘡,氣性壞疽,煎水熏洗。"
②《廣西中藥志》:"浸酒外擦,治風濕,跌打,消腫止痛。"
用法用量
外用:浸酒擦、煎湯熏洗、熬膏或搗敷。
禁忌
忌內服。
復方
①治無名腫毒、痰核:大茶藥根二兩,狼毒二兩,鋪地錦三兩,吸膿膏一兩,假菊花根二兩,雞骨香五錢,九干菜三兩,了哥王一兩,生油一斤四兩。將上藥浸四至五天,放鍋內熬至藥枯,去渣,以藥油一斤,配合黃丹八兩,煉成柔軟硬膏,取貼患處,有止痛消腫毒之效。
②駁骨:大茶藥根八兩,生雞仔一只(約重十兩,不去毛臟),共同搗爛外貼傷處,先將骨折以手法復位,外加樹皮和繃帶固定,約敷一小時除去。
③治刀傷:大茶藥根(去青皮)、鉆地風,二味酌量,共搗爛敷患處。(選方出《嶺南草藥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大茶藥根
別名
胡滿蔃、大茶根、斷腸草根、豬人參
出處
出自《嶺南草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錢科植物胡蔓藤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elsemium elegans (Gardn.Et Champ.)Benth.[Medicia elegans Gardn.et Champ.]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除去莖葉,洗凈,切段,曬干。
原形態
常綠藤本,長約12m。枝光滑,幼枝具細縱棱。單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狀長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2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全緣。聚傘花序多頂生,三叉分枝,苞片2,短三角形;萼片5,分離,長約3mm;花小,黃色,花冠漏斗形,先端5裂,內有淡紅色斑點,裂片卵形,先端尖,較花筒短;雄蕊5;子房上位,2室,花柱絲狀,柱頭4裂。蒴果卵狀橢圓形,長10-14mm,直徑6-8mm,下垂,基部有宿萼,果皮薄革質。種子長圓形,多數,具刺狀突起,邊緣有翅。花期5-11月,果期7月至翌年2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500-2000m的向陽山坡、路邊草叢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1-6cm。表面灰黃色或帶淺棕色,具細縱紋及點狀須根痕,常于彎曲處皮部呈半環狀斷裂。質硬脆,斷面不整齊,皮部外側類白色或淡黃色,近木部紅棕色;木部黃色。鮮時將根反扭后木部呈片狀分離。橫切面可見放射狀紋理及眾多細孔。鮮時氣香,味苦。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由10余層細胞組成。皮層內側及韌皮部薄壁組織中有單個或2-3個纖維成束散在,細胞類圓形或多角形,胞腔窄,細胞壁層紋明顯,強木化。韌皮射線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及簇晶。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較寬廣,導管多數散在,木射線寬1-6列細胞,壁孔明顯,含草酸鈣方晶或簇晶。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理化鑒別(1)取根的縱切或橫切片置載玻片上,放于硝酸蒸氣中約12h。鏡檢,于皮層及射線薄壁細胞中析出細針狀生物堿硝酸鹽結晶。
(2)取根的粉末乙醇浸出液1滴,加15%氫氧化鉀液1滴混勻,放置約12h。鏡檢,可見集成星簇狀的針晶析出。
化學成分
鉤吻的主要成分是生物堿,由其根中曾分離出7種單一的生物堿:鉤吻堿子(koumine),鉤吻堿丑(kouminine)即是鉤吻堿(gelsemine),鉤吻堿寅(kouminicine),鉤吻堿卯(kouminidine),鉤吻堿丙即是常綠鉤吻堿(sempervirine),鉤吻堿丁(koumicine),鉤吻堿戊(koumidine);從莖中分離出鉤吻堿子和常綠鉤吻堿,從葉中分離出鉤吻堿子、丑、丁和鉤吻堿辰(kounidine)等[1]。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根中除分離出鉤吻堿子、鉤吻堿和常綠鉤吻堿外,又得到:胡蔓藤堿甲(humantenmine),胡蔓藤堿乙(humantenine),胡蔓藤堿丙(humantendine),胡蔓藤堿丁(hu-mantenrine)[2-4],阿枯米定堿(akuammidine),16-表伏康樹卡平堿(16-epivocarpine),19-羥基二氫-1-甲氧基鉤吻堿(19-hydroxy-dihydrogelsevirine)[5],二氫鉤吻堿子(dihydrokoumine)[6],19(R)-和19(S)鉤吻醇堿(kouminol)[7]。從全株分得:N-去甲氧基蘭金斷腸草堿(N-desmethoxyrankinidine),11-羥基蘭金斷腸草堿(11-hydroxyrankinidine),11-羥基胡蔓藤堿乙(11-hydroxyhu-mantenine),11-甲氧基胡曼藤堿乙(11-methoxyhumantenine),胡蔓藤堿乙和丁[8],N-甲氧基九節木葉山馬茶堿(Nmethoxytaberpsychine,N-ethoxyanhydrovobasindiol)[9],鉤吻麥定堿(gelsamydine)[10],鉤吻精堿(gelselegine),11-甲氧基-19(R)-羥基鉤吻精堿[11-methoxy-19(R)-hydroxygelselegine〕[11],19(R)-和19(S)-羥基二氫鉤吻堿子hydroxydihydrokoumine)[12],20-羥基二氫蘭金斷腸草堿(20-hydroxydihydrorankinidine),N-去甲氧基胡蔓藤堿乙(N-desmethoxyhumantenine),15-羥基胡蔓藤堿乙(15-hydroxyhumantenine),鉤吻模合于堿(gelsemoxo-nine)[13],鉤吻內酚胺(gelsemamide),11-甲氧基鉤吻內酸胺(11-methoxygelsemamide)[14],19(R)-和19(S)-羥基二氧-1-甲氧基鉤吻堿(hydroxydihydrogelsevirine),19(R)-乙酸基二氫-1-甲氧基鉤吻堿〔19(R)-cetyldihydrogelsevirine〕,19(R)-羥基二氫鉤吻堿〔19(R)-hydroxydihydrogelsemine〕,鉤吻堿,1-甲氧基鉤吻堿(gel-sevirine)[15],19(Z)-阿枯米定堿,16-表伏康卡平堿[16]。
藥理作用
1.鎮痛 鉤吻堿腹腔注射,對小鼠熱板法試驗表明有鎮痛作用,ED50為0.28mg/kg;對小鼠醋酸扭體法也表明有鎮痛作用,腹腔注射的ED50為0.28mg/kg,灌胃的ED50為0.39mg/kg;對大鼠光輻射甩尾法也表明有鎮痛作用,腹腔注射的ED50為0.5mg/kg。
2.協同戊巴比妥鈉作用 鉤吻堿0.5、0.7、1.0mg/kg皮下注射,與閾下劑量戊巴比妥鈉有協同作用,明顯增加入睡鼠數。
3.抗炎 鉤吻總堿1mg/kg皮下注射,對W 膠或蛋清引起的大鼠足跖水腫有抑制作用;0.5mg/kg皮下注射連續7日,可抑制大鼠棉球肉芽組織增生;1mg/kg皮下注射可降低大鼠叉菜膠性足腫炎癥組織前列腺素E(PGE)含量。
毒性
毒性:鉤吻堿靜脈注射對小鼠(雌雄各半)的LD50為1.56mg/kg,腹腔注射對雌性小鼠的LD50為1.5mg/kg,腹腔注射對雄性大鼠的LD50為1.2mg/kg。
性味
苦;辛;性溫;大毒
歸經
肝;腎經
功效主治
解毒消腫;止痛;接骨。主疔瘡腫毒;流注;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浸酒擦;或煎湯熏洗;或搗敷。
禁忌
忌內服。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治手生蛇頭疔,足生天蛇毒,痔瘡,氣性壞疽,煎水熏洗。2.《廣西中藥志》:浸酒外擦,治風濕,跌打,消腫止痛。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