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大接骨丹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大接骨丹

別名

冬瓜接骨丹、叨里木

來源

山茱萸(叨里木科)鞘柄木屬植物裂葉鞘柄木Torricellia angulata Oliv.、齒裂鞘柄木T. angulata Oliv. var. intermedia(Harms ex Diels)Hu 及鞘柄木T. tiliifolia (Wall.)DC.,以根皮、葉及花入藥。根及葉全年可采,剝取根皮,洗凈曬干或鮮用。鮮用最佳。夏季采花,陰干。

原形態

1、裂葉鞘柄木(爛泥巴樹、爛枇杷)落葉灌木至小喬木,高2~7米。枝具環形葉痕,疏被柔毛或無毛。葉互生;葉柄稍扁,基部擴大成鞘狀;葉片略成心狀圓形,長5~13厘米,寬6~16厘米,掌狀5~7淺裂,裂片全緣,基部心形或截形,主脈掌狀5出,下面脈腋具叢毛。夏初開黃色小花,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多而密集成頂生下垂圓錐花序,花萼短,5裂;花瓣5,綠色帶紅,長橢圓形,頂端漸尖而向內彎;雄蕊5;具退化子房;雌花成疏花總狀花序,花萼筒狀,3~5裂,無花冠,子房下位。3~4室,花柱3~4枚。果實核果狀,圓形或卵狀圓形。生于山野溝邊土坎,也有栽培。分布于湖北、四川等省。

2、齒裂鞘柄木(懶茶葉)與上述正種的區別是:葉5~9淺裂,裂片邊緣有不規則的齒牙,下面葉脈被疏毛。

生于林緣、路邊或栽培于庭院。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省。

3、鞘柄木(大葫蘆葉、椴葉鞘柄木、象耳朵)與上面二種的區別主要是:葉完整不裂,寬卵狀圓形或近心狀圓形,邊緣具不規則銳鋸齒,圓錐花序大,可達30厘米以上。

生于水邊或村寨旁。分布于云南省。

性味

苦、辛,溫。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祛風利濕。根皮、葉:用于風濕關節痛,產后腰痛,慢性腸炎,腹瀉;外用治骨折,跌打損傷。花:治血瘀經閉。

用法用量

根皮、葉3~5錢;外用適量,鮮根皮搗爛敷患處。花每用5錢。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大接骨丹

別名

水東瓜、水五加(《貴州民間方藥集》),水冬瓜接骨草樹(《云南中草藥》),清明花(《貴州草藥》)。

出處

《云南中草藥》

來源

為山茱萸種植物齒葉叨里木的根、花、葉。秋季采葉,夏季采花,冬季挖根。

原形態

小喬木,高3~5米。枝圓柱形,灰褐色,具皮孔,質脆,心空,節膨大;芽大而明顯,常帶紅色,單葉互生,葉片掌狀7淺裂,長10~15厘米,寬10~18厘米,基部心形,裂片闊三角形,邊緣祖鋸齒,葉脈掌狀分枝,上面稍有短毛;葉柄長7~15厘米,基部鞘狀抱莖。花單性,雌雄異株,為開展稠密的圓錐花序,花淡黃色;雄花萼5裂;花瓣5,內向鑷合狀排列;雌花無花瓣。核果;有種子3~4枚,花期初夏。

生境分部

栽培于村邊路旁,或林緣。

性味

《云南中草藥》:"苦辛微麻,平。"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舒筋接骨。治骨折,跌打損傷,干血勞傷,扁桃腺炎,哮喘。

①《貴州民間方藥集》:"根:搗爛外敷,消傷腫,接骨;浸內服,可舒筋活血。"

②《貴州草藥》:"根皮、花、葉:調血,接骨,補虛,解熱,平喘。治骨折,婦女干血癆,扁桃腺炎,哮喘,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根、花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研末吹喉。

復方

①治跌打損傷:水東瓜五錢,地蜂子五鐃,酸漿草一兩,大鵝兒腸五錢,紅牛膝五錢,鐵筷子五錢。泡酒一斤,每服一兩,日服二次。

②治跌打瘀血不散:水東瓜、牛膝、木瓜松節。泡酒內服。

③接骨:㈠鮮水東瓜根皮,巖冬青枝尖。搗爛敷患處,日換一次。㈡水東瓜一兩,巴巖姜一兩,野葡萄根一兩。共搗爛敷傷處。(選方出《貴陽民間藥草》)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大接骨丹

英文名

Root or flower of Toothedleaf Torricellia

別名

水冬瓜木、清明花、接骨丹、接骨草樹、水冬瓜、水五加

出處

出自《云南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有齒鞘柄木的根、根皮、樹皮及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rricellia angulata Oliv.var.intermedia(Harms) Hu[T.inetrmedia Harms ex Diels]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8m。樹皮灰色;老枝黃灰色,有長橢圓形皮孔及半環形的葉痕。葉互生;葉柄長約5cm,基部擴大成鞘包于枝上;葉片膜質或紙質,闊卵形或近于圓形,長6-15cm,寬5-15cm,有裂片5-7,裂片的邊緣有齒牙狀鋸齒,掌狀脈5-7條,達于葉緣,在兩面均凸起。總狀圓錐花序頂生,下垂,雄花序長5-30cm,密被短柔毛;雄花的花萼管倒圓錐形,裂片5;花瓣5,長圓披針形,先端鉤狀內彎;雄蕊5,與花瓣互生;花盤墊狀,圓形,中間有3枚退化花柱;花梗纖細,近基部有2枚長披針形的小苞片;雌花序較長,常達35cm;花萼管狀鐘形,裂片5,披針形,無花瓣及雄蕊;子房倒卵形,3室,與花萼管合生;花梗細圓柱形,有小苞片3。果實核果狀,卵形,直徑4mm,藥柱宿存。花期4月,果期6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400-1800m的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味

味辛;微苦;性平

功效主治

活血舒筋;祛風利濕。主跌打瘀腫;筋傷骨折;閉經;風濕痹痛;胃痛;腹痛泄瀉;水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呀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方藥集》:根:搗爛外敷,消傷腫,接骨;浸酒內服,可舒筋活血。2.《貴州草藥》:根皮、花、葉:調血,接骨,補虛,解熱,平喘。治骨折,婦女干血癆,扁桃腺炎,哮喘,跌打損傷。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