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大葉花椒莖葉
出處
《湖南藥物志》
來源
性味
甘辛,無毒。
功效主治
祛風敵寒,殺蟲,止痛。
復方
①治腰痛:大葉花椒莖葉三至六錢。水煎服。
②治牙痛:大葉花椒莖皮含痛處。
③治婦女產后月經不調:大葉花椒樹皮一兩。水煎服。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大葉花椒莖葉
英文名
Stem and leaf of Shellfish pricklyash
出處
出自《湖南藥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蜆殼花椒Zanthoxylum dissitum Hemsl.的莖枝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anthoxylum dissitum Hemsl.[Z.bodinieri Levl.;Fagara dissita Eng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蜆殼花椒 常綠木質藤本,幼時為灌木狀,高1-3.5m。莖、枝著生略下彎的皮刺。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堅紙質至革質;葉柄長1-4cm;小枝、葉軸、總葉柄及有時葉下面中肋上生小而下曲的銳皮刺;小葉柄長2-8mm;小葉片3-9,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外形,長7-16cm,寬3-6cm,先端漸尖,略彎斜,葉基廣楔形,兩側略不等,全緣,兩面光滑,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青色。聚傘狀圓錐花序,腋生,較葉短;苞片小,卵圓形;萼片4,廣卵形,長約1mm;花瓣4,卵狀長圓形,長4-5mm,寬2-2.5mm;雄花黃色,雄蕊4,伸出花瓣外;退化心皮小,先端2-4叉裂;雌花與雄花相似,無退化雄蕊。蓇葖果成熟時淡褐色,外形似蚌殼狀,密集成簇。種子球形,直徑6-7mm,黑色,光亮。花期3-5月,果期5-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600-1900m的疏林或灌木叢中,尤以石灰巖山坡多見。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莖的表面灰褐色或暗灰色,有縱向突起的棱紋,乳頭狀突起的皮刺或橢圓形的皮刺疤痕。質堅硬,難以折斷,斷面木質性。中心有圓形髓部。羽狀復葉,互生,小葉3-9片,葉片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長8-15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廣楔形,全緣,兩面光滑;葉柄短。小枝、葉柄、葉軸、有時葉下面中脈處有小銳刺。葉革質。氣特異。味稍苦而有刺喉感。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木栓層為8-15列細胞,壁增厚。皮層有較多成束的纖維及石細胞群;韌皮薄壁細胞含有少量草酸鈣方晶,直徑10-52μm,木質部導管單個排列。有髓部,髓部薄壁細胞木化。
性味
苦;辛;溫
歸經
肺;腎經
功效主治
祛風散寒;活血止痛。主風寒濕痹;胃痛;疝氣痛;腰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