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大刺兒菜
別名
大薊,絳策爾那布(藏名)。
出處
《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
為菊科植物大刺兒萊的全草。8~10月采收。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莖直立,上部分枝,被疏毛或綿毛。葉互生,基部葉具柄,上部葉基部抱莖,葉片羽狀分裂有刺。頭狀花序大,單生或數個聚生枝端,密被綿毛;總苞片外層頂端具長刺;花紅色。瘦果,冠毛羽狀。
生境分部
生于山野荒地及路旁。
性味
甘苦,涼。
功效主治
涼血,止血,消察散腫。治吐血,鼻出血,尿血,子宮出血,黃疸,瘡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大刺兒菜
英文名
all grass of Tibet Thistle
別名
大薊、藏大薊
出處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貢的薊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rsium eriophoroideum (Hook.f .)Pe-trak. [Cnicus eriophoroides Hook.f . Cirsium bolocephalum Pe-trak.]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切段曬干。
原形態
貢山薊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莖直立,粗壯,上部密被蛛絲狀綿毛。莖下部和中部葉披針形或萇圓狀披針形,無柄,耳狀半抱莖,羽狀半裂,裂片寬三角形,邊緣有大小一等的齒,刺長5-15mm,兩面綠色,上面疏生長3-8mm的黃色針刺,下面脈上被柔毛;上部葉條狀披針形,具疏刺齒。頭狀花序單生或1-2個集生于枝端,球形,直徑4-5cm,無梗或有短梗,基部具苞片狀小葉;總苞密被蛛絲狀絨毛;外層和中層總苞片卵狀矩圓形,先端狹條形,背部有脊,內層漸長,條形,先端長漸尖;全為管狀花,花冠暗紫色,長約3.8cm,筒部較檐部長約2倍。瘦果長圓形4.5-7mm,壓扁,淡褐黑色,稍光亮;冠毛羽狀,污白色,先端略粗糙。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草地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苦;性涼
功效主治
涼血止血;散瘀消腫。主吐血;衄血;尿血;子宮出血;黃疸;瘡前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