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大丁草
別名
小火草、臁草
來源
為菊科大丁草屬植物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 (L.) Nakai [Gerbera anandria (L.)Sch.Bip.],以全草入藥。開花前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備用。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下生多數細長須根,具辛辣味,有春秋二型:春型植株較矮小,基生葉叢生,蓮座狀,有長柄;葉片橢圓狀寬卵形,長2~5.5厘米,寬1.5~4.5厘米,先端圓鈍,基部心形,邊緣淺齒狀或基部羽裂。春夏間抽花葶,高8~19厘米,初有白色蛛絲毛密生,后漸脫落。有條形苞葉。頭狀花序單生,直徑約2厘米;邊花舌狀,淡紫色,中央花管狀,黃色。秋型植株高大,基生葉倒披針狀長橢圓形或橢圓狀廣卵形,長5~16厘米,寬3~5.5厘米,基部逐漸變窄成柄,邊緣提琴狀羽裂,頂端裂片卵形,邊緣具不規則圓齒,上面綠色,下面密生白色蛛絲毛。秋季開花,僅有管狀花。瘦果紡錘形,兩端收縮。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溝谷、路旁及林下草叢中。我國南北各省區均有分布。
性味
苦,寒。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止咳,止血。用于肺熱咳嗽,腸炎,痢疾,尿路感染,風濕關節痛;外用治乳腺炎,癰癤腫毒,臁瘡;燒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0.3~1兩;外用適量,研末外敷或搗爛敷患處。
復方
外傷出血:大丁草研末,撒傷口。有一定的止血和消炎效果。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大丁草
別名
燒金草(《綱目》),豹子藥、苦馬菜、米湯菜、雞毛蒿、白小米菜(《貴州民間藥物》),踏地香(《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龍根草、翻白葉(《貴州草藥》)。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菊科植物大丁草的全草或帶根全草。夏、秋采收,洗凈。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有春、秋二型。春型植株較矮小,高8~19厘米;花莖直立,初有白色蛛絲毛密生,后漸脫落,上具線形苞片數枚;基部葉叢生,呈蓮座狀,橢圓狀廣卵形,長2~5.5厘米,寬1.5~4.5厘米,先端圓鈍,基部心臟形。秋型植株高大,高30~60厘米,基部葉倒技針狀長橢圓形,或橢圓狀廣卵形,長5~16厘米,寬3~5.5厘米,先端圓鈍,基部逐漸狹窄成柄,邊緣提琴狀羽狀分裂,頂端裂片卵形,邊緣具不規則的圓齒,齒端凸頭,上面綠色,下面密具白色蛛絲毛。頭狀花序單生,直徑約2厘米;總苞簡狀鐘形,長8~10毫米,寬5~10毫米;苞片約3層,外層苞片較短,線形,內層苞片線狀披針形;舌狀花紫紅色,長10~12毫米;管狀花長約7毫米。瘦果長4.5~6毫米,兩端收縮;冠毛長4.5~5毫米。
生境分部
生于坡地、路旁、田邊或灌木叢中。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性味
《貴州民間藥物》:"苦,溫,無毒。"
功效主治
祛風濕,解毒。治風濕麻木,咳喘,疔瘡。
①《貴州民間藥物》:"治風濕麻木。"
②《貴州草藥》:"驅風除濕,止咳喘,解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泡酒。外用:搗敷。
復方
①治風濕麻木:豹子藥一兩。泡酒服。
②治咳喘:豹子藥二錢。煎水服,紅糖作引。
③治疔瘡:豹子藥根適量,搗絨敷患處。并治獸咬傷。(選方出《貴州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大丁草
英文名
Herb of Common Leibnitzia
別名
燒金草、豹子藥、苦馬菜、米湯菜、雞毛蒿、白小米菜、踏地香、龍根草、翻白葉、小火草、臁草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大丁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eibnitzia anandria (L.) Nakai [Tussi-lago anandria L.; Gerbera anandria (L.) Sch.-Bip]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大丁草 多年生草本。植株有二型:春型株矮小,高8-20cm。葉廣卵形或橢圓狀廣卵形,長2-6cm,寬1.5-5cm,先端鈍,基部心形或有時羽裂;頭狀花序紫紅色;舌狀花長10-12mm;管狀花長約7mm。秋型植株高大,高30-60cm;葉片倒披針狀長橢圓形或橢圓狀廣卵形,長5-6cm,寬3-5.5cm,通常提琴狀羽裂,先端裂片卵形,邊緣有不規則同圓齒,基部常狹窄下延成柄;頭狀花序紫紅色,全為管狀花。瘦果長4.5-6mm,有縱條;冠毛長4-5mm,污白色或黃棕色。春花期4-5月,秋花期8-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路旁、林邊、草地、溝邊等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南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卷縮成團,枯綠色。根莖短,下生多數細須根,植株有大小之分,基生葉叢生,蓮座狀;葉片橢圓狀寬卵形,長2-5.5cm,先端鈍圓,基部心形,邊緣淺齒狀。花葶長8-19cm,有的具白色蛛絲毛,有條形苞葉。頭狀花序單生,直徑2cm,小植株花序邊緣為舌狀花,淡紫紅色,中央花管狀,黃色,植株僅有管狀花。瘦果紡錘形,兩端收縮。氣微,味辛辣、苦。
顯微鑒別 根橫切在:表皮細胞1列,常顯淡棕色或棕色,可見多數根毛或其殘基,赤為淡棕色或棕色。皮層薄壁組織寬厚,有時可見裂隙(根的較粗部分);內皮層細胞1列,凱氏點明顯。中柱鞘細胞1列。外韌型維管束,韌皮束常為4-5;初生木質部常為4-5原型,次生木質部少量(根的較粗部分)。中心為較小的髓。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角質層較厚;氣孔多見于下表皮;可見多細胞非腺毛或基殘基(下表皮龍多),非腺毛頂細胞甚狹長,盤繞扭曲。葉肉葉未見柵欄組織與海綿組織的分化,唯上表皮下的細胞排列更緊湊、規整;兩側葉肉組織常相連于主脈處上表皮下。主脈處下表皮下可見約1列細胞組成的厚角組織(或不明顯)。主脈維管束圓形,木質部上方及韌皮部下方可見厚角組織。
化學成分
本品地上部分含苯并吡喃類化合物(benzofu-rans)[1],及野櫻甙(prunasin),5-甲基香豆粗-4-O-β-D-吡喃葡萄糖甙(5-methylcoumarin-4-O-β-Dglucopyranoside)[2],大丁甙(ger-berinside)[3],大丁甙元(4-hydroxy-5-methylcoumarin),大丁雙香豆粗[3,3-methenebi-(4-hydroxy-5-methylcoumarin)],琥珀酸(succinic acid),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luteolin-7-β-D-gluco-side),大丁纖維二糖甙(5-methylcoumarin-4-cellobioside),大丁龍膽二糖甙(5-methlcoumarin-4-gentiobioside),蒲公英賽醇(tarax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4],3,8-二羥基-4-甲氧基香豆精(3,8-dihydroxy-4-methylxycoumarin),3,8-二羥基-4-甲氧基-2-氧代-2H-1-苯并吡喃-5-羥酸(3,8-dihydroxy-4-methoxy-2-oxo-2H-1-benzopyran-5-carboxylic acid),5,8-二羥基-7-(4-羥基-5-甲基-香豆粗-3-基)-香豆精[5,8-dihydroxy-7-(4-hydroxy-5-methyl-coumarin-3-yl)-coumarin][5]。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體外試驗(杯碟法),大丁草水煎劑(10%-50%),大丁甙和甙元(5×10-4-2×10-3),大醒草成分Ⅰ、Ⅱ、Ⅲ、Ⅵ、Ⅸ區以及乙醇提取物中分離的結晶5-甲基-香豆精-4-O-β-D-葡萄糖甙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均顯示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1-3]。小鼠腹腔注射水煎劑或醇浸劑5g/kg及大丁甙40-240mg/kg對綠膿桿菌感染也有一定療效;大丁甙抗綠膿桿菌ED50為46.2mg/kg[1]。
2.對網狀內舌皮系統吞噬作用 大丁甙20-56mg/kg腹腔注射能增加家兔及小鼠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1]。
3.毒性 大丁甙給小鼠腹腔注射200-500mg/kg,3d內無死亡,給家兔靜注20mg/kg,每日2次,7d后血液、肝腎功能未風異常[1]。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10ml,浸泡過夜,過濾,濾液于白瓷皿中揮干,滴加5%香莢西酣濃酸溶液,放置呈紫紅色。
(2)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5ml,溫浸10min,濾過,濾液1ml,加3%碳酸溶液1ml,在沸水浴中加熱3min,冰浴冷卻,加新配制的重氮試劑2滴,顯紅色。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肺熱咳嗽;濕熱瀉痢;熱淋;風濕關節痛;癰癤腫毒;臁瘡;早蛇咬傷;燒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治風濕麻木。2.《貴州草藥》:驅風除濕,止咳喘,解毒。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