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紫烏頭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onitum episcopale Levl
采收和儲藏:秋年來挖,除去殘望及泥土,曬干或烘干。
原形態
紫烏頭,多年生草本。塊根倒圓錐形,長約5cm,直徑約1.8cm。莖纏繞,有分枝,上部疏被伸展的或反曲的短柔毛。葉互生;葉柄與葉片近等長,被反曲的短柔尾與葉片近等長,被反曲的短柔毛,或幾無毛;莖中部葉的葉片五角形,長7.5-10cm,寬10-15.5cm,基部心形,3裂達基部或近基部,中央全裂片菱形,近羽狀深裂,側全裂片斜扇形,一回側裂片不達基部,二回裂片3-4對,全緣或具1-3小裂片,兩面疏被短柔毛或無毛。總狀花序有3-8朵花;花序軸和花梗密被淡的色短桌上或微硬毛;苞片線形;花梗長1.5-4cm;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狹線形,長3-8mm,寬0.3-0.5mm,密被短柔毛。花兩性,兩側對稱;萼片5,花瓣狀,藍紫色,上等片高盔形,高1.7-2.4cm,下緣長1.5-1.6cm,與外線形成向下展的喙,側萼片長1.2-1.4cm,外面密被短柔毛;花瓣2,唇長4.5-6mm,微凹,距長約3mm,向后彎曲,無毛;雄蕊多數,花絲全緣或有2小齒,無毛;心皮5,無毛或上部疏生短毛。蓇葖果長1.1-1.8cm,無毛。種子多數,三棱形,長2.5-3mm,密生橫膜翅。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2400-3200山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貴州本部、云南西北部和東北部。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錐形,長5-7cm,直徑1-2cm。表面黑褐色,極為皺縮,具多數粗縱溝紋。質堅硬,不易折斷,斷而紫黑色,略可見環狀形成層。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后生皮層為2-3列細胞;皮層細胞4-5列,均不規則形,間有多數石細胞。形成層環于根上段、中段為六角形,下段略呈六邊形。木質部束中的導管1-2列,形成層的角隅大多呈V字形排列。中央為隨部。
粉末特征:1.石細胞長條形、梭形、類方形或不規則形,長48-137μm,直徑28-44μm,紋孔及孔溝明顯。2.淀粉粒均為單粒,長圓形、棒錘形、瓜子形或細條狀、長10-36μm,直徑5-28μm,臍點均不明顯,少數可見層紋。
化學成分
塊根含烏頭諾辛(aconosine),鶴烏堿(scopaline),紫烏生堿(episcopalisine),此烏生寧堿(episcopalisinine),紫烏亭堿(episcopalitine),紫烏定堿(episcopalidine),紫草烏頭烏甲(delavaconitine A)汗烏堿(yunaconitine),準藍爾烏頭堿(songorine),塔拉胺(talatisamine),14-乙酰塔拉胺(14-acetyltalatisamine),塔拉胺(talatisamine),14-乙酰塔拉胺(14-acetyltalatisamine),異葉烏頭定堿(heterophylloidine),去乙酰異葉烏頭定堿(deacetylheterophylloidine)。
藥理作用
1.對心臟作用,紫烏堿與烏頭堿結構相似,但其致心律失常作用較烏頭堿弱600倍,且在一定劑量范圍內可明顯拮抗烏頭堿所致心律失常作用。紫烏堿高濃度時使大鼠離體心房心率減慢,心收縮力增強,5×10(-3)mol/L紫烏生堿右明顯拮抗1.25×10(-4)mol/L烏頭堿的增加心率、降低心縮力作后靜注烏頭堿所致心律不齊,而腹腔注射烏頭堿后15min靜注紫烏生堿10mg/kg,其抗烏頭堿作用更佳,可明顯減少烏頭堿所致心律失常發生率及死亡。
2.局部麻醉作用,1%紫草烏頭堿溶液表面麻醉作用約為可卡因的2倍,家兔角膜麻醇可維持40-60min。
3.鎮痛作用,紫草烏頭堿的鎮痛作用較粉防已堿強而弱于嗎啡。
4.毒性,紫草烏頭堿的小鼠皮下和靜脈注射LD50分別為106mg/kg和28mg/kg;給麻醉犬靜脈注射10-12mg/kg能使其心率減慢,血壓降低,呼吸停止而死亡。
鑒別
理化鑒 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1g、加10%氨溶液1ml,乙醚10ml,冷浸24h,濾過。濾波揮干.殘渣用二氯中烷洗入1ml容量瓶定容,作為樣品溶液。另取滇烏堿、塔拉烏頭胺制成各1mg/1ml二氯甲烷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在高效硅膠GF254薄層極上點樣品和對 照品溶液各3pl,以環己烷-乙酸乙酯-二乙胺(8:1:1)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碘化鉍鉀、碘化鉀碘試液等容混合液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譜相應位置相同顏色的斑點。
性味
味辛;性熱;有毒
功效主治
祛風濕;解毒;醒酒。主風濕骨痛;跌打傷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醋、酒磨涂。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