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地楊梅
出處
《本草抬遺》
來源
為燈芯草科植物地楊梅的全草或果實。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小塊根。葉叢生;細長而尖,邊緣有白色長毛;葉鞘閉合包于莖上。花軸自葉叢抽出,高約20厘米,密生小花,排列成頭狀的穗狀花序;花赤褐色帶黑,花被6片,廣披針形,先端尖;雄蕊6枚;子房1室。蒴果開裂,具種子3粒。花果期春、夏。
生境分部
生長于平地、山坡或草原。分布我國東北等地。
化學成分
本屬多種植物含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灰分中含硅、D 、錳較多。種子的脂肪油中含亞油酸28~48%,亞麻酸0~0.6%。
性味
《本草拾遺》:"味辛,平,無毒。"
功效主治
《本草拾遺》:"主赤白痢,取莖、子煎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
備注
此外,尚有多花地楊梅,其花序傘狀,由多個頭狀小花序構成。生于山坡、林下或原野。分布我國東部、西南及東北等地。它的全草或果實亦同等入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地楊梅
英文名
Herb or fruit of Flowery Woodrush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燈芯草科植物地楊梅和多花地楊梅的全草或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uzula capitata (Miq.)Miq.ex Kom.[L.campestris(L.)DC.var.capitata Miq.] 2.Luzula multiflora(Retz.)Lej.[Juncusmultiflora Retz.;L.campestris(L.)DC.var.multiflora(Retz.)C.B.Clarke].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割全草,剪取果實,分別曬干。
原形態
1.莖叢生,地下有小塊根。葉鞘閉合;葉線形,長7-15cm,寬2-6mm,邊緣具緣毛。花序自葉叢中抽出,排成1個頭狀花序;花被片6,白綠色至赤褐色,長2.5-3mm;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的2/3,花藥狹長橢圓形,花絲較短。蒴果淡綠色至淡褐色,長約等于花被片。種子3顆,暗褐色;種阜淡黃色,長約為種子1/2。花、果期4-6月。
2.多花地楊梅 多年生草本,高12-50cm。葉鞘閉合;葉線形,長5-10cm,寬約4mm。花序常由5-12個小頭狀花序集生成聚傘花序;小頭狀花序梗長短不等,多花;先出葉寬卵形,邊緣有小齒和緣毛;花被片黃褐色或黑褐色,長2.5-3mm;雄蕊6,花藥長約為花絲2倍;柱頭刷狀而旋卷。蒴果近卵形,淡綠色到淡褐色,長約等于花被片。種子卵形,長1.5mm,暗褐色;種阜淡黃色,長約為種子的1/2-1/3。花、果期7-8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 2.多花地楊梅生于山坡草叢、路旁潮濕處。
資源分布:1. 2.多花地楊梅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普遍分布。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氣候,耐嚴寒。對土壤條件要求嚴,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宜選擇肥沃、疏松的坡地或林下地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每殖,直播法。夏季采收成熟種子,曬干貯藏待播。翌年春季,按行距20cm開淺溝條播,上覆細土1-2cm。 田間管理 播后注意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后定期清除雜草、松土;生長期施肥1-2次。
性味
辛;平
歸經
胃;腸經
功效主治
清熱止痢。主赤白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
《本草拾遺》:主赤白痢,取莖、子煎服。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