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百草霜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百草霜

別名

鍋底灰、鍋煙子

來源

為雜草經燃燒后附于鍋底或煙筒中所存的煙。刮下或掃下,過細篩,除凈雜質。

性狀

為烏黑色粉末或結成小顆粒,手捻即為細末。質輕細,似霜,隨風可以飛揚,入水則漂浮而分散。無臭,無味。

性味

辛,溫。

功效主治

止血,止瀉。用于吐血,咯血,便血,功能性子宮出血,腹瀉,食積瀉痢。外用治外傷出血,衄血。

用法用量

1~3錢;外用適量,撒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百草霜

別名

灶突墨(《千金方》),灶突中塵(《外臺秘要方》),灶額上墨(《本草圖經》),灶煙煤、灶煤(《中國醫學大辭典》)。

出處

《本草圖經》

來源

為雜草經燃燒后附于灶突或煙囪內的煙灰。將灶突或煙囪內的黑灰,輕輕刮下,用細篩篩去雜質。

性狀

為黑色粉末,或結成小顆粒狀,手捻即為細粉。質輕,入水則飄浮分散。無油膩感。無臭,味淡微辛。以烏黑色、質輕細、無雜質者為佳。

性味

辛,溫.

①《綱目》:"辛,溫,無毒。"

②《揪藥解》:"味辛,氣平。"

③《醫林纂要》:"辛苦,溫。"

歸經

入肝、肺、胃經。

①《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腎。"

②《要藥分劑》:"入肝、肺、胃三經。"

功效主治

止血,消積。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帶下,瀉痢,食積,咽喉口舌諸瘡。

①《本草圖經》:"主消化積滯,今人下食藥中多用之。"

②《綱目》:"止上下諸血,婦人崩中帶下、胎前產后諸病,傷寒陽毒發狂,黃疸,瘧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諸瘡。"

③《玉楸藥解》:"斂營止血,清熱消瘀。專止失血,吐衄便血,產漏諸血。"

④《醫林纂要》:"瀉心降火,去妄熱,止妄血,下氣消積行痰。"

⑤《現代實用中藥》:"涂白癬及頭部濕疹。"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0.3~1.5錢。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禁忌

《本草匯言》:"陰虛火燥,咳嗽肺損者,勿用。"

復方

①治吐血,及傷食醉飽,低頭掬損肺臟,吐血汗血,口鼻妄行,但聲未失者:㈠百草霜末,糯米湯服二錢。㈡百草霜五錢,槐花末二兩。每服二錢,茅根湯下。(《劉長春經驗方》)

②治衄血不止:百草霜末吹之。(《綱目》)

③治齒縫出血:百草霜末摻之。(《瀕湖集簡方》)

④治血虛內熱,血不歸源而崩:陳槐花一兩,百草霜半兩。為末。每服一、二錢,燒紅秤錘淬酒下。(《婦人良方》)

⑤治婦人崩血大脫:百草霜、炮姜(末)各三錢,用人參三錢煎湯飲。(《本草匯言》)

⑥治婦人白帶:百草霜一兩,香金墨半兩。研末,每服三錢,巴豆霜 一葉,批開入藥在內,紙裹煨熟,細嚼,溫酒送之。(《永類鈐方》)

⑦治卒下血不止:灶突中塵一升,黃連五兩,地榆三兩。上三味,搗篩為散,粥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重者夜一。(《外臺秘要方》)

⑧治腸出血及子宮出血:百草霜、阿膠藕節側柏葉當歸、茅根。研末,蜜丸,溫酒送下。(《四川中藥志》疏血丸)

⑨治血痢,不問遠近:黃連一兩(去須,微炒),灶突墨二兩,木香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圣惠方》)

⑩治一切痢下初起:百草霜三錢,金墨一錢,半夏七分,巴豆(煮)十四粒(研勻),黃蠟三錢。同香油化開,和成劑,量大小,每服三、五丸,或四、五十丸,姜湯下。(《灊江切要》刷丸)

⑾治小兒食積疳膨:百草霜三錢,巴豆霜一分。研勻,以飛羅面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

⑿治咽喉無故腫閉:百草霜、白硼砂各二錢。研細末,吹入喉中。

⒀治口舌生瘡:百草霜二錢,甘草一錢,肉桂五分。為末,頻頻搽之。(⑾方以下出《方脈正宗》)

臨床應用

治療咯血:取百草霜沖服,每次0.5~1錢,每日3~4次。共治14例,其中多數為肺結核,結果11例在用藥后1~3天咯血停止或顯著減少。本品對中、小量咯血效果較優,對大量咯血則較差。未見副作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百草霜

英文名

Plant Soot, Soot from the bottom of a boiler

別名

月下灰、灶突墨、釜下墨、灶突中塵、釜臍墨、釜月中墨、鐺墨、灶額上墨、釜底墨、鍋底黑、鐺底煤、灶額墨、釜煤、釜炲、鍋底灰、灶煙煤、灶煤、鍋煙子

出處

出自《本草圖經》

來源

藥材基源:為稻草、麥秸、雜草燃燒后附于鍋底或煙囪內的黑色煙灰。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uligo Plantae

采收和儲藏:從燒柴草的鍋底或煙囪內刮取,用細篩篩去雜質,置瓶中用。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粉末狀,或粘結成小顆粒狀,手捻之即成粉末。黑色。體輕,質細似霜,入水則漂浮而分散。觸之沾手,無油膩感。氣微,味淡微辛。以色黑、體輕、質細、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分

主含碳粒。

性味

苦;辛;性溫

歸經

肝;肺;胃經

功效主治

止血;消積;清毒散火。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帶下;食積;痢疾;黃疸;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臁瘡;白禿頭瘡;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1-3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禁忌

陰虛內熱者慎服。

復方

1.疏血丸(《醫宗金鑒》),治腸出血及子宮出血。2.六神丸(《中藥制劑手冊》),主治咽喉腫痛,單雙乳蛾,疔瘡癰癤等癥。3.治衄血不止方(《本草綱目》):百草霜末吹之。4.治口舌生瘡方(《方脈正宗》)。5.治咽喉無故腫閉方(《方脈正宗》)。6.治小兒食積疳膨方(《方脈正宗》)。7.治血痢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8.治卒下血不止方(《外臺秘要》)。9.治婦人白帶方(《永類鈐方》)。10.治婦人崩血大脫方(《本草匯言》)。

各家論述

1.《本草圖經》:主消化積滯,今人下食藥中多用之。

2.《綱目》:止上下諸血,婦人崩中帶下、胎前產后諸病,傷寒陽毒發狂,黃疸,瘧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諸瘡。

3.《玉楸藥解》:斂營止血,請熱消瘀。專止失血,吐衄便血,產漏諸血。

4.《醫林纂要》:瀉心降火,去妄熱,止妄血,下氣消積行痰。

5.《現代實用中藥》:涂白癬及頭部濕疹。

6.《本草經疏》:百草霜乃煙氣結成,其味辛,氣溫無毒。辛主散,故能消化積滯及下食也。凡血見灰則止,此藥性能止血,復能散瘀滯,故主上下諸血及崩中帶下、胎前產后諸病。雖能止血,無益腸胃,救標則可,治本則非;故不宜多服。

7.《本草匯言》:百草霜,解三焦結熱,化藏府瘀血之藥也。蘇頌主化小兒食積癥塊,婦人氣痞血瘕,取此得火氣之輕揚,而散陰凝陳聚之物也。瀕湖治黃疸瘧脹,咽喉腫閉,口舌生瘡,取此得火氣之輕升,而發越濕熱痰氣搏結之疾也。雜病方用治吐、衄、崩血不止者,謂其輕浮火化之質,且色之黑也,血見黑即止,亦從治熱勝動血而安營血之暴走也。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