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飛廉
別名
大薊、刺蓋
來源
為菊科飛廉屬植物飛廉Carduus crispus L.和藏飛廉C. acanthoides L.,以全草或根入藥。夏、秋季花盛開時采割全草;春、秋挖根,去雜質,鮮用或曬干用。
原形態
1.飛廉(老牛銼、大力王):二年生多刺草本,高50~120厘米。主根肥厚,伸直或偏斜。莖直立,具縱棱,棱有綠色間歇的三角形刺齒狀翼。單葉互生,通常無柄,抱莖;下部葉橢圓狀披針形,長5~20厘米,羽狀深裂,裂片常大小相對而生,邊緣有刺,刺長3~10毫米,上面綠色,具細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初具蛛絲狀毛,后漸變光滑;上部葉漸小。夏秋開花,頭狀花序2~3個簇生于枝端,或單生葉腋,較柔軟,常略下垂,直徑1.5~2.5厘米;總苞鐘形,苞片多層,外層較內層逐漸變短,中層苞片條狀披針形,先端長尖成刺狀,向外反曲,內層苞片條形,膜質,捎帶紫色。花全為管狀花,紫紅色,長15~16毫米,花瓣5裂,花絲有毛,花藥合生,基部箭頭狀或耳廓狀,尾纖長。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冠毛白色或灰白色,呈刺毛狀。
生于田野、路旁草叢中。全國大部分省區有分布。
2.藏飛廉:與前種主要區別為全株被白色蛛絲狀毛,葉片羽狀淺裂,裂片近等大,整齊對生;頭狀花序多單生,較大。花序下有寬條形葉狀總苞片,長超過頭狀花序。
生于山坡、路旁草叢中。分布于云南和西藏地區。
栽培
適宜溫暖或涼爽氣候,耐寒和干旱。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均可栽種。種子繁殖,春季3、4月播種,條播或穴播,行株距1.5×1尺,每穴播種5、6粒,覆土1寸左右。播種后約10天左右出苗,苗出齊后需行間苗一次,每穴可留壯苗1~2株。雨季注意排水以防爛根。‘
化學成分
藏飛廉干草中含有生物堿類:強堿性生物堿部分由降壓作用;其中有藏飛廉堿(acanthoidine,C16H24O2N4)鹽酸藏飛廉次堿(acanthoidine hydrochloride,C16H22O2N4)。此外,尚含有兩種弱堿性生物堿。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清熱利濕。用于吐血,鼻衄,尿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白帝,乳糜尿,泌尿系感染;外用治癰癤、疔瘡。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復方
鼻衄、功能性子宮出血、尿血:飛廉、茜草、地榆各3錢,水煎服。
備注
飛廉瘦果制成酊劑,有利膽作用,可治黃疸,對于輕度膽絞痛有效。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飛廉
別名
飛輕(《本經》),天薺、伏豬、伏兔、飛雉、木禾(《別錄》),飛廉蒿(《千金翼方》),老牛錯(《黑龍江中藥》),紅花草、刺打草,雷公菜(《湖南藥物志》),大力王、楓頭棵。飛簾(蘇醫《中草藥手冊》)。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菊科植物飛廉的全草或根。冬、春季采根,夏季采莖;葉及花,鮮用或曬干用。
原形態
二年生草本。莖直立,高70~100厘米,具縱條棱,并附有綠色的翼,翼有齒刺。下部葉橢圓狀披針形,長5~20厘米,羽狀深裂,裂片的邊緣具刺,上面綠色,具細毛或近平光滑,下面初具蛛絲狀毛,后漸變光滑;上部葉漸小。頭狀花序2~3枚,著生于枝端,直徑1.5~2.5厘米;總苞鐘形,長約2厘米,寬1.5~3厘米,苞片多層,外層較內層逐漸變短,中層苞片線狀披針形,先端長尖成刺狀。向外反曲,內層苞片線形,膜質,稍帶紫色。花全部為管狀花,兩性,紫紅色,花管長15~16毫米,先端5裂;雄蕊5,花藥合生;雌蕊1,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長3毫米,頂端平截,基部收縮;冠毛白色或灰白色,長約15毫米,呈刺毛狀。花期6、7月。
生境分部
生于荒野道旁。分布全國各地。
性味
苦,平。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咸,有毒。"
④《西藏常用中草藥》:"苦,涼。"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利濕,涼血散瘀。治風熱感冒,頭風眩暈,風熱痹痛,皮膚刺癢,尿路感染,乳糜尿,尿血,帶下,跌打瘀腫,疔瘡腫毒,湯火傷。
①《本經》:"主骨節熱,脛重酸疼。"
②《別錄》:"治頭眩頂重,皮間風邪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益氣明目。"
③《藥性淪》:"主留血。"
④《唐本草》:"療疳蝕,殺蟲。"
⑤《四聲本草》:"小兒疳痢,為散,以漿水下。"
⑥《綱目》:"治頭風旋運。"
⑦《西藏常用中草藥》:"涼血,止血,散瘀消腫。治各種出血,跌打瘀腫,惡瘡,燒傷,燙傷。"
⑧蘇醫《中草藥手冊》:"祛風,利濕,清熱,消腫。治乳糜尿;尿血,尿路感染,流感,白帶過多,月經過多;外用治疔瘡腫毒,痔瘡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者1~2兩;入散劑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燒存性研末摻。
禁忌
《本草經集注》:"得烏頭良。惡麻黃。"
復方
①治關節炎:老牛錯(全草)一斤,何首烏三兩,生地半斤。用酒浸泡一周,每天服一小杯。(《黑龍江中藥》)
②治無名腫毒,痔瘡,外傷腫痛:老牛錯莖葉,搗成泥狀,敷患處。(《黑龍江中藥》)
③治疳匿蝕口齒及下部:飛廉蒿燒作灰,搗篩,以兩錢匕服(每次煎兩小時),每日服二次。(江蘇《中草藥新醫療法》)
備注
西藏以同屬植物科刺飛廉作飛廉入藥,其特征:莖具翼,有刺,幼時被白色柔毛。下部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抱莖;葉片披針形或倒披針形,羽狀淺裂,邊緣有齒,齒上有針刺。頭狀花序單生;總苞片數層,先端具刺;花紫紅色。瘦果橢圓形,稍扁,具光澤;冠毛白色多層,基部合生。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飛廉
英文名
Curly Bristlethistle Herb, Herb or root of Curly Bristlethistle
別名
飛輕、天薺、伏豬、伏兔、飛雉、木禾、飛廉蒿、老牛錯、紅花草、刺打草、雷公菜、大力王、楓頭棵、飛簾、紅馬刺、刺蓋、刺蘿卜、大薊、老牛銼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陶弘景:飛廉,處處有,極似苦芺,惟葉下附莖,輕有皮起似箭羽,葉又多刻缺,花紫色。今既別有漏盧,則非此別名爾。
2.《唐本草》:飛廉有兩種,一是陶證,生平澤中者;其生山崗上者,葉頗相似,而無疏缺,且多毛,莖亦無羽,根直下,更無旁枝,生則肉白皮黑,中有黑脈,日干則黑如玄參,用莖、葉及根,療疳蝕殺蟲,與平澤者俱有驗。今俗以馬薊、以苦芺為漏盧,并非是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絲毛飛廉與節毛飛廉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arduus crispus L.2.Carduus acanthoids L.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全草及花,秋季挖根,鮮用或除花陰干外,其余切段曬干。
原形態
1.絲毛飛廉 二年生草本,高50-120cm。主根肥厚,伸直或偏斜。莖直立,具縱棱,棱有綠色間歇的三角形刺齒狀翼。葉互生;通常無柄而抱莖;下部葉橢圓狀披針形,長5-20cm,羽狀深裂,裂片常大小相對而生,邊緣刺,上面綠色,具細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初具蛛絲狀毛,后漸變光滑;上部葉漸小。頭狀花序2-3個簇生枝端,直徑1.5-2.5cm,總苞鐘狀,長約2cm,寬1.5-3cm;總苞片多層,外層較內層逐變短,中層條狀披針形,先端長尖成刺狀,向外反曲,內層條形,膜質,稍帶紫色;花全為管狀花,兩性,紫紅色,長15-16mm。瘦果長橢圓形,長約3mm,先端平截,基部收縮;冠毛白色或灰白色,長約15mm,呈刺毛狀,稍粗糙。花期5-7月。
2.節毛飛廉 本種與前種之區別,在于本種全株被白色蛛絲狀毛。莖具翼,有刺。葉片披針形或倒披針形,羽狀淺裂,裂片近等大,整齊對生,邊緣有齒,齒上有針刺;下部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抱莖。頭狀花序多為單生,較大;花序下有寬條形葉狀總苞片,長超過頭狀花序;總苞片數層,先端具刺;花紫紅色。瘦果橢圓形,稍扁,具光澤;冠毛白色,多層,基部合生。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生于山坡草叢中及路旁。
資源分布:1.生于田野、路旁或山地草叢中。我國大部分省區有分布。
2.分布于支南及西藏。
性狀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直徑0.2-1cm,具縱棱,并附有綠色的翅,翅有針刺,質脆,斷面髓部白色,常呈空洞。葉橢圓狀披針形,長5-20cm,羽狀深裂,裂片邊緣具刺,上面綠色,具細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具蛛絲狀毛。頭狀花序干縮,總苞鐘形,黃褐色,苞片數層,線狀披針形,先端長尖成刺向外反卷,內層苞片膜質,帶紫色。花紫紅色,冠毛刺狀,黃白色。氣味微弱。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呈類圓形,表皮、皮層于葉狀翅處向外突出,棱脊處的表皮下方有厚角組織,外韌維管束環列,韌皮纖維束微木化,木質部內側具微木化纖維群;髓常呈空洞。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類多角形,下表皮細胞不規則形,垂周壁波狀變曲。氣孔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多斷碎,由5-10余個細胞組成,基部細胞直徑21-40(-83)μm,頂端細胞極細長并扭曲。
化學成分
節毛飛廉新鮮莖含去氫飛廉堿(acanthoine)和去氫飛廉定(acanthodine)[11]等。
性味
味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活血消腫。主感冒咳嗽;頭痛眩暈;泌尿系感染;乳糜尿;白帶;黃疸;風濕痹痛;吐血;衄血;尿血;月經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跌打損傷;疔瘡癤腫;痔瘡腫痛;燒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鮮品30-60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或燒存性,研末摻
禁忌
血虛及脾胃功能弱者慎服。
復方
1.治關節炎:老牛錯(全草)一斤,何首烏三兩,生地半斤。用酒浸泡一周,每天服一小杯。(《黑龍江中藥》)2.治無名腫毒,痔瘡,外傷腫痛:老牛錯莖葉,搗成泥狀,敷患處。(《黑龍江中藥》)
各家論述
1.《本經》:主骨節熱,脛重酸疼。
2.《別錄》:治頭眩頂重,皮間風邪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益氣明目。
3.《藥性論》:主留血。
4.《唐本草》:療疳蝕,殺蟲。
5.《四聲本草》:小兒疳痢,為散,以漿水下。
6.《綱目》:治頭風旋運。
7.《西藏常用中草藥》:涼血,止血,散瘀消腫。治各種出血,跌打瘀腫,惡瘡,燒傷,燙傷。
8.蘇醫《中草藥手冊》:祛風,利濕,清熱,消腫。治乳糜尿,尿血,尿路感染,流感,白帶過多,月經過多;外用治療瘡腫毒,痔瘡腫痛。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