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防風
英文名
RADIX SAPOSHNIKOVIAE
來源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莖植株的根,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
性狀
本品呈長圓錐形或長圓柱形,下部漸細,有的略彎曲,長15~30cm,直徑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縱皺紋、多數橫長皮孔及點狀突起的細根痕。根頭部有明顯密集的環紋,有的環紋上殘存棕褐色毛狀葉基。體輕,質松,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淺棕色,有裂隙,木部淺黃色。氣特異,味微甘。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 5~30列細胞。皮層窄,有較大的橢圓形油管。韌皮部較寬,有多數類圓形油管,周圍分泌細胞4~8個,管內可見金黃色分泌物;射線多彎曲,外側常成裂隙。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甚多,呈放射狀排列。根頭處有髓,
薄壁組織中偶見石細胞。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徑17~60μm,充滿金黃色分泌物。葉基維管束常伴有纖維束。網紋導管直徑14~85μm。石細胞少見,黃綠色,長圓形或類長方形,壁較厚。
(2) 取本品粉末1g,加丙酮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防風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升麻苷和5-O-甲基維斯阿米醇苷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
辛、甘,溫。
歸經
歸膀胱、肝、脾經。
功能主治
解表祛風,勝濕,止痙。用于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破傷風。
用法用量
4.5~9g。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備注
(1)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與荊芥作用相仿,故兩藥往往配合應用。防風能祛風濕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療風濕痹痛等癥。防風治破傷風,有祛風止痙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藥同用。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瀉作用,如用于腹痛泄瀉,常配合白芍、白朮、陳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應用。
(2)防風一藥,顧名思義,是治風止痛的藥物。它既能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濕而止痛。因它微溫而不燥,藥性較為緩和,故又可用于風熱癰盛、目赤腫痛、咽喉不利等癥,可與荊芥、薄荷、連翹、山梔、黃芩等同用。至于祛風解痙方面,則力量較弱,如用治破傷風,本品只能作為輔助藥,不能獨任其功。荊芥與防風常同用于祛風解表,有如麻黃配桂枝以發汗解表,也是取它相須的作用。但荊、防發散之力不如麻、桂,作用較為緩和。至于荊、防兩藥相比,則荊芥發汗之力較強,而防風祛風止痛之功較好。根據臨床體會,防風炒用可減緩它祛風的力量,卻有止瀉的功效,可用于腹瀉。防風炒炭,又可用于崩漏而見血色清淡者,與溫經止血的炮姜相比,則功用相似而力較遜。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防風
別名
銅蕓(《本經》),茴蕓、茴草、百枝、閭根、百蜚(《吳普本草》),屏風(《別錄》),風肉(《藥材資料匯編》)。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春、秋均可采挖,將根挖出后,除去莖葉及泥土,先曬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曬至足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體無毛。根粗壯,莖基密生褐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莖單生,2歧分枝。基生葉三角狀卵形,長7~19厘米,2~3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條形至披針形,全緣;葉柄長2~6.5厘米;頂生葉簡化,具擴展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傘梗5~9,不等長;總苞片缺如;小傘形花序有花4~9朵,小總苞片4~5,金價披針形;萼齒短三角形,較顯著;花瓣5,白色,倒卵形,凹頭,向內卷;子房下位,2室,花柱2,花柱基部圓錐形。雙懸果卵形,幼嫩時具疣狀突起,成熟時裂開成2分果,懸掛在二果柄的頂端,分果有棱。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野生于丘陵地帶山坡草叢中,或田邊、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東北、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山西、湖南等地。
性狀
干燥的根,呈圓錐形或紡錘形,稍彎曲,長20~30厘米,根頭部直徑約1厘米,中部直徑1~1.5厘米。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根頭部有密集的細環節,節上有棕色粗毛,頂端有莖的殘痕;根部外皮皺縮而粗糙,有不整齊的縱皺及細橫紋,除散生污黃色的橫長皮孔外,點狀突起的須根痕也隨處可見。質松而軟,易折斷,斷而不平坦,木部淡黃色,皮部黃棕色有裂隙,射線呈放射狀。氣微香,味微甘。以條粗壯、皮細而緊、無毛頭、斷面有棕色環、中心色淡黃者為佳。外皮粗糙、有毛頭,帶硬苗者質次。
主產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此外,遼防風藥材寧、山東、山西、陜西等地亦產。以黑龍江產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所產的稱"關防風"或"東防風",品質最佳;內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張家口)所產的"口防風"和山西所產的"西防風"品質次于關防風;河北(保定、唐山)及山東所產的稱"山防風",又稱"黃防風"、"青防風",品質亦較次。
化學成分
防風含揮發油、甘露醇、苦味甙等。
藥理作用
①解熱作用
對人工發熱家兔,經口給予關防風煎劑或浸劑,有明顯解熱作用,煎劑的作用較浸劑好。
②鎮痛作用
小鼠灌服防風(品種未鑒定)50%乙醇浸出液(蒸去乙醇),能明顯提高痛閾(電刺激鼠尾法),皮下注射同樣有效。
③抗菌作用
新鮮關防風榨出液在體外試驗,對綠膿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品種未經鑒定的防風煎劑對溶血性鏈球菌及痢疾桿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關防風醇浸膏給家兔皮下注射,對血糖無影響。
鑒別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 5~30列細胞。皮層窄,有較大的橢圓形油管。韌皮部較寬,有多數類圓形油管,周圍分泌細胞4~8個,管內可見金黃色分泌物;射線多彎曲,外側常成裂隙。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甚多,呈放射狀排列。根頭處有髓,薄壁組織中偶見石細胞。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徑17~60μm,充滿金黃色分泌物。葉基維管束常伴有纖維束。網紋導管直徑14~85μm。石細胞少見,黃綠色,長圓形或類長方形,壁較厚。
炮制
防風: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干。炒防風:取防風片,置鍋內微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性味
辛甘,溫。
①《本經》:"味甘,溫。"
②《別錄》:"辛,無毒。"
③《藥品化義》:"氣和,味甘微辛,性微溫。"
④《本草再新》:"味辛,性平,無毒。"
歸經
入膀胱、肺、脾經。
①《珍珠囊》:"太陽經本藥。"
②《湯液本草》:"足陽明胃、足太陰脾二經之行經藥。"
③《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經。"
④《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功能主治
發表,祛風,勝濕,止痛。治外感風寒,頭痛,目眩,項強,風寒濕痹,骨節酸痛,四肢攣急,破傷風。
①《本經》:"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
②《本草經集注》:"殺附子毒。"
③《別錄》:"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④《日華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癱緩,通利五臟關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志,勻氣脈。"
⑤《珍珠囊》:"身:去上風,梢:去下風。"
⑥《藥類法象》:"治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
⑦王好占:"搜肝氣。"
⑧《長沙藥解》:"行經絡,逐濕淫,通關節,止疼痛,舒筋脈,伸急攣,活肢節,起癱瘓,斂自汗、盔汗,斷漏下、崩中。"
⑨《本草求原》:"解烏頭、芫花、野菌諸熱藥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禁忌
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
②《唐本草》:"畏萆薢。"
③《本草經疏》:"諸病血虛痙急,頭痛不因于風寒,溏泄不因于寒濕,二便秘澀,小兒脾虛發搐,慢驚慢脾風,氣升作嘔,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④《得配本草》:"元氣虛,病不因風濕者禁用。"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復方
①治風邪傷衛,有汗惡風:防風、荊芥、葛根。(《癥因脈治》防風湯)
②治偏正頭痛,年深不愈,風濕熱上塑損目,及腦痛不止:川芎五錢,柴胡七錢,黃連(炒)、防風(去蘆)、羌活各一兩,炙甘草一兩五錢,黃芩三兩(去皮,銼,一半酒制,一半炒)。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于盞內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抹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臨臥,如苦頭痛,每服加細辛二分。(《蘭室秘藏》清空膏)
③治偏正頭風,痛不可忍者:防風、白芷各四兩。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如牙風毒,只用茶清為丸,每服一丸,茶湯下。如偏正頭風,空心服。如身上麻風,食后服。未愈連進三服。(《普濟方》)
④治風熱拂郁,筋脈拘倦,肢體焦痿,頭目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等癥: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術、梔子各-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宜明論方》防風通圣散)
⑤治白虎風,走轉疼痛,兩膝熱腫:防風一(二)兩(去蘆頭,微炒),地龍二兩(微炒),漏蘆二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圣惠方》防風散)
⑥治癰疽最難收口者:防風、白芷、甘草、赤芍、川芎、歸尾各二錢,雄豬蹄一節。加連須蔥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以絹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后上藥,其深曲處,以羊毛筆洗之。(《外科十法》防風湯)
⑦治一切風瘡疥癬,皮膚瘙癢,搔成癮疹:防風(去叉)、蟬殼、豬牙皂莢(酥炙,去皮、子)各一兩半,天麻二兩。上四味搗為細末,用精補骨脂 煮熟搗爛,以酒熬為膏,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荊芥酒或茶湯下。(《圣濟總錄》防風丸)
⑧治破傷風及打撲傷損:天南星(湯洗七次)、防風(去叉股)各等分。細末。如破傷以藥敷貼瘡口,然后以溫酒調下一錢。如牙關急緊,角弓反張,用藥二錢,童子小便調下,或因斗傷相打,內有傷損之人,以藥二錢,溫酒調下。(《本事方》玉真散)
⑨治自汗:防風、黃芪各一兩,白術二兩。每服三錢,水一鐘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風散)
⑩治盜汗:防風五錢,川芎二錢半,人參一錢二分半。為細末,每服二錢,臨臥米飲調下。(《世醫得效方》防風散)
⑾消風順氣,治老人大腸秘澀:防風、枳殼(麩炒)各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食前白湯服二錢。(《簡便單方》)
⑿治崩中:防風去蘆頭,炙亦為末,每服二錢,以面糊、酒調下,更以面糊、酒投之。(《經驗后方》)
⒀治霉菌性陰道炎:防風、大戟、艾葉各五錢。水煎,熏洗,每日一次。(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
備注
除上述正品防風外,尚有以下幾種,均為地區習慣用藥。
②竹葉防風
為同科植物竹葉防風的根,詳"竹葉防風"條。
③云防風
為同科植物松葉防風的根,產云南、四川。植物高30~100厘米,莖有細條紋。葉為2回或3回成三數分裂,裂片狹線形或線狀披針形,中部以上莖生葉有葉鞘。傘形花序,花序柄延長,堅硬;無總苞或僅有葉狀總苞1片;傘輻6~8,長短不一;小總苞片約10片;萼缺;花冠黃色。果卵形。
④新疆防風
為同科植物細葉防風的根。產新疆。植物高1~2米。基生葉多數,3回羽狀全裂,裂片線形;莖生葉較小。傘形花序,傘輻少數,不等長,被短柔毛;總苞有5~10片披針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傘形花序有花多數,集成頭狀,小總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齒短,絲狀;花瓣白色。果近圓柱形,密生柔毛。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防風
英文名
Divaricate Saposhnikovia Root, Root of Divaricate Saposhnikovia
別名
銅蕓、回云、回草、百枝、百種、屏風、風肉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1.《別錄》:防風、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瑯琊、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干。
2.陶弘景:郡縣無名沙苑。今(防風)第一出彭城蘭陵,即近瑯琊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惟實而脂潤,頭節堅如蚯蚓頭者為好。
3.《唐本草》:防風今出齊州,龍山最善,淄州、兗州、青州者亦佳。葉似牡蒿、附子苗等。《別錄》云,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痼疾,子似胡荽而大,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poshnikouia diuaricata (Turcz.) Schis-chk.[Stenocoelium diuaricatum Turcz.; Siler diuaricatum (Tur-cz.) Benth. Et Hoo. F. ; Ledebouriella seseloides Auct. Non Wolff; L.diuaricata (Turcz) Hiroe]
采收和儲藏:一般于地苛種第2年的冬季收獲,如選地不當或管理不善,則需3-4年收獲。采挖后,去掉殘莖、須根及泥土,曬至九成干時,按粗細長短分別扎成小捆,再曬或炕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粗壯,長圓柱形,有分枝,淡黃桂冠色,根斜上升,與主莖近等長,有細棱。基生葉叢生,有扁長的葉柄,基部有寬葉鞘,稍抱莖;葉片卵形或長圓形,長14-35cm,寬6-8(-18)cm,二至三回羽狀分裂,第一回裂片卵形或長圓形,有柄,長5-8cm,第二回裂片下部具短柄,末回裂片狹楔形,長2.5-5cm,寬1-2.5cm;頂生葉間化,有寬葉鞘。復傘形花序多數,生于莖和分枝頂端,頂生花序梗長2-5cm,傘輻5-7,長3-5cm,無毛,無總苞片;小傘形花序有死4-10,小總苞片4-6,線形或披針形,長約3mm;萼齒三角狀卵形;花瓣倒卵形,白色,長約1.5mm,無毛,先端微凹,具內折小舌片。雙懸果狹圓形或橢圓形,長4-5mm,寬2-3mm,幼時有疣狀突起,成熟時漸平滑;每棱槽內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草原、丘陵和多古礫山坡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寧夏、山東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涼爽氣候,耐寒,耐干旱。宜選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不宜在酸性大,粘性重的土壤中種植。
栽培技術 用種子、根插繁殖。種子繁殖: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秋播在9-10月進行。條播按行距30cm開溝,深2cm,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土蓋平,蓋草澆水。播后20-25d即可出苗,1hm2用種子15-30kg。根插繁殖:在收獲時或早春,取粗0.7cm以上的根條,截成3-5cm長段,按行株距50cm×15cm。1hm2用根量750kg。也可將種根于冬季按行株距10cm×50cm假植育苗,待翌年早春有1-2片葉子時移栽定植。
田間管理 苗高5cm時,按株距7cm間苗,苗高10-13cm時,按株距13-16cm,定苗。6月前除草、培土,6月上旬和8月下旬各追肥1次。兩年以上植株,除留種外,應及時摘除蓊苔。
病蟲害防治 病害的白粉病,夏、秋季為害,發病時噴波美0.2-0.3度石硫合劑,或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25%粉銹寧1000倍液噴霧。蟲害有黃鳳蝶,5月開始為害,在幼齡期噴90%敵百蟲800倍液噴殺。黃翅茴香螟,現蕾開花期發生,在早晨或傍晚用90%敵蟲800倍液或Bt乳劑300倍液噴霧防治。
還有蚜蟲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長圓錐形或長圓柱形,下部漸細,有的略彎曲,長15-30cm,直徑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縱皺紋、多數橫長皮孔及點狀突起的細根痕。根頭部有明顯密集的環紋,有的部有明顯密集的環紋,有的五紋上殘存棕褐色毛狀葉基。體輕,質松,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淺棕色,有裂隙,散生黃棕色油點,木部淺黃色。氣特異,味微甘。
以條粗壯、斷面皮部色淺棕、木部色淺黃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5-30列木栓細胞。皮層窄,有較大的橢圓形油管。韌皮部較寬,有多數類圓油管,周圍分泌細胞4-8個,管內可見金黃色分泌物;射線多彎曲,外側常成裂隙。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色分泌物;射線多彎曲,外側常成裂隙。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甚多,呈放射狀排列。根頭處有髓。薄壁組織中偶見石細胞。
粉末特征:淡棕色。①油管直徑17-60μm,充滿金黃色分泌物。②葉基維管束常拌有纖維束。③網紋導管直徑14-85μm。④石細胞少見,黃綠色,長圓形或類長方形,壁較厚。
化學成分
根含色酮類成分:防風色酮醇(lede-bouriellol),4′-O-葡萄糖基-5-O-甲基齒阿密醇(4′-O-glucosyl-5-O-methylvisamminol),3′-O-當歸酰基亥酚(3′-O-angeloyl-hamaudol),亥茅酚(hamaudol),3′-O-乙酰基亥茅酚(3 ′-O-acetyl-hamaudol),亥茅酚甙(sec-O-glucosylhamaudol),5-O-甲基具阿米醇(5-O-methylyisamminol),升麻素(cimifugin),升麻素甙(prim-O-glucosylcimifugin);香豆精類成分:香柑內酯(bergapten),補骨脂素(psoralen),歐前胡內酯(imperatori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德爾妥因(deltoin)[1,2],花椒毒素(xanthotoxin)[2],川白芷內酯(anomalin)[3],東莨菪素(scopoletin)[3,4],印度榅桲素(marmesin)[4];聚乙炔類成發:人參炔醇(panaxynol)又稱鐮葉芹醇(falcarinol),鐮葉芹二醇(falcarindiol),(8E)-十七碳-1,8-二烯-4,6-二塊-3,10-二醇[(8E)-heptadeca-1,8-dien-4,6-diyn-3,10diol][2,5];防風酸性多糖(saposhnikovan)A、C[6,7];揮發油含數10種成分,能鑒定的共20種,含量較高的有辛醛(octanal),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壬醛(nonanal),7-辛烯-4-醇(7-octen-4-ol),已醛(hexanal),側析烯(cuparene)和β-桉葉醇(β-eudesmol)等[8]。還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3],甘露醇(mannitol),香草酸(vanillic acid)[4]等。
藥理作用
1.鎮痛作用:1.1.對醋酸致小鼠扭體反應的影響:取體重18-21g小鼠24只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1ml含2g生藥)40g/kg和同體積水。1小時后ip0.5%醋酸0.2ml/20g,觀察20分鐘內小鼠扭體反應次數,結果防風組小鼠扭體反應數為11.4±1.8次,明顯低于對照組19.2±2.4次(P<0.05)。
1.2.對小鼠痛閾的影響:采用熱板法測定痛閾,其條件是熱板溫度為55±0.5℃。取體重18-20g雌性小鼠,經預測反應潛伏期后挑選其反應潛伏期不超過30s的小鼠20只,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相當生藥40g/kg及同體積水,測定給藥前后小鼠反應潛伏期,結果見表2,防風組小鼠的反應潛伏期在服藥后60s及90s均明顯延長,(P<0.05)。
1.3.電刺激鼠尾法:電刺激鼠尾法表明,防岡乙醇浸劑給小白鼠ig21.18g/kg及sc42.36g/kg,均有一定鎮痛作用,給藥后鎮痛率分別為46.4%和56.7%,60分鐘后的鎮痛率則分別39.O%與53.3%。
2.鎮靜作用:2.1.對戊巴比妥鈉閾下睡眠劑量的影響:取體重20-28g小鼠40只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相當40g/kg和同體積水后1小時,ip戊巴比妥鈉35mg/kg,記錄15分鐘內動物入睡數,以翻正反射消失1分鐘以上為入睡指標。結果防風組入睡小鼠(17只,85%)比對照組(17只,35%)明顯增加(P<0.01)。
2.2.對小鼠自發活動的影響:取體重20-22g小鼠24只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相當40g/kg和同體積水后50分鐘,記錄10分鐘內小鼠活動次數。結果防風組為226.3±35.9、對照組為326.7±27.7,可見防風使小鼠自發活動明顯減少(P<0.01)。
2.3.抗炎作用:取體重24g-26g雄性小鼠20只均分二組,劑量同上,l小時后,用巴豆油合劑25ul涂右耳致炎,4小時處死小鼠,稱重并觀察炎癥反應程度。結果防風組的腫脹程度(13.9±0.9mg)明顯低于對照組(18.4±1.2mg)(P<0.05)。
2.4.體外抑菌試驗:采用平板法進行體外抑菌實驗,結果防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及二種霉菌(產黃青霉、雜色曲霉)等有抑菌作用,而對流感桿菌、傷寒桿菌、福氏及志賀氏痢疾桿菌無抑菌作用。
5.抗過敏作用:5.1.對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遲發型超敏反應的影響:取體重25-28g雄性小鼠20只均分二組,用5%DNCB丙酮溶液0.01ml背部皮膚致敏,次日再致敏一次,5天開始給藥,防風組小鼠每日po防風20g/kg,對照組服用同體積水,連續給藥7天,在末次給藥后用1%DNCB丙酮0.02ml涂右耳,20小時處死小鼠取左右耳片(直徑8mm)稱重,以二耳片重量之差表示遲發型超敏反應的程度。結果防風組為2.90±0.45mg,明顯低于對照組4.88±0.78mg(P<0.05),說明防風有抑制DNCB所致的遲發型超敏反應的作用。
5.2.對致敏豚鼠離體氣管、回腸平滑肌過敏性收縮的影響:取體重250g-350g豚鼠10只,于每只豚鼠腹腔注射5%卵蛋白1ml,同時二后腿各注射0.4ml致敏,4周后進行豚鼠離體氣管回腸平滑肌過敏性收縮試驗。結果,氣管收縮(2.8±0.5mm),比對照試驗(7.8±0.7mm)明顯降低。回腸收縮試驗結果,10段回腸收縮高度為31.8±4.3mm比對照組10段回腸收縮高度(42.4±5.2mm)明顯降低。
6.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取體重23-25g小鼠24只分2組,每日ig給藥1次,連服4天,在末次給藥后同時ip5%雞紅細胞液0.5ml再處死,計算紅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
7.解熱作用:將家兔用三聯疫苗(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疫苗)制成動物致熱模型。Ip關防風水煎液2g/kg,以安替匹林和生理鹽水作對照。防風水煎液在1-2小時內解熱作用明顯。
毒性
取體重18-20g小鼠雌雄各半,均分4組,1次分別ig不同劑量的防風,觀察5天由動物死亡數,按簡化機率單位法計算LD50,結果LD50為213.8±25.4g(生藥/kg)。
炮制
1.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干。
2.炒防風:取防風片,置鍋內微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3.炭制:取防風片置鍋內,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內呈黃褐色為度。噴灑清水適量,滅盡火星,取出,晾一夜。
4.蜜炙:取防風,加蜜炒至蜜被吸盡,放冷即可。每防風片1kg,蜂蜜0.3kg。
性味
味辛;甘;性微溫
歸經
歸膀胱;肺;脾;肝經
功能主治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主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一般生用,止瀉炒用,止血炒炭用。
禁忌
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惡干姜、藜蘆、白蘞、芫花。
2.《唐本草》:畏萆薢。
3.《本草經疏》:諸病血虛痙急,頭痛不因于風寒,溏泄不因于寒濕,二便秘澀,小兒脾虛發搐,慢驚慢脾風,氣升作嘔,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4.《得配本草》:元氣虛,病不因風濕者禁用。
復方
1.2.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發汗祛濕,兼清里熱,主治外感風寒濕邪。3.玉屏風散(《丹溪心法》),益氣固表,主治表虛自汗,易感風邪。4.消風散(《外科正宗》),疏風養血,清熱除濕,主治風疹,濕疹。5.川芎茶調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疏風止痛,主治外感風邪頭痛。6.玉真散(《外科正宗》),功效祛風化痰。
各家論述
1.《本經》: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
2.《本草經集注》:殺附子毒。
3.《別錄》: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4.《日華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癱緩,通利五臟關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志,勻氣脈。
5.《珍珠囊》:身:去上風,梢:去下風。
6.《藥類法象》:治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邪。
7.王好古:搜肝氣。
8.《長沙藥解》:行經絡,逐濕淫,通關節,止疼痛,舒筋脈,伸急孿,活肢節,起癱瘓,斂自汗、盜汗,斷漏下、崩中。
9.《本草求原》:解烏頭、芫花、野菌諸熱藥毒。
10.《藥對》:(防風)得蔥白能行周身,得澤瀉、藁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余糧療婦人子藏風。
11.李杲:防風,治一身盡痛,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凡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陽證,正當用防風。凡瘡在胸膈以上,雖無手足太陽證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病人身體拘倦者風也,諸瘡見此證,亦須用之。錢仲陽瀉黃散中倍用防風者,乃于土中瀉木也。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12.《本草經疏》:防風治風通用,升發而能散,故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周身骨節疼痹,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下乳,金瘡因傷于風內痙。其云主目無所見者,因中風邪,故不見也。煩滿者,因風邪客于胸中,故煩滿也。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祛風燥濕,故主痹也。發散之藥,焉可久服,其曰輕身,亦濕去耳。《別錄》云,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調食用之香而療風更優也。
13.《本草匯言》:防風,散風寒濕痹之藥也,故主諸風周身不遂,骨節酸痛,四肢攣急,痿躄癎痙等證。又傷寒初病太陽經,頭痛發熱,身痛無汗,或傷風咳嗽,鼻塞咽干,或痘?將出,根點未透,用防風辛溫輕散,潤澤不燥,能發邪從毛竅出,故外科癰瘡腫毒、瘡痍風癩諸證,亦必需也。為卒伍之職,隨引而效,如無引經之藥,亦不能獨奏其功。故與芎、芷上行,治頭目之風;與羌、獨下行,治腰膝之風;與當歸治血風;與白術治脾風;與蘇、麻治寒風;與芥、連治熱風;與荊、柏治腸風;與乳、桂治痛風,及大人中風、小兒驚風,防風盡能去之。若入大風厲風藥中,須加殺蟲活血藥乃可。
14.《本草正》:防風,用此者用其氣平散風,雖膀胱脾胃經藥,然隨諸經之藥,各經皆至。氣味俱輕,故散風邪治一身之痛,療風眼3?估淅帷7縋蓯な??室噯ナ???樘迨??H羲媸當聿蠱?鉅??嗄蓯蘸梗??傺羝??鉤Ψ縵卵?纜?H淮朔繅┲兄?蠹粒?嗄蘢呱⑸轄乖???蠓?梅??茨萇巳恕?5、《本草正義》:防風,通治一切風邪,故《本經》以主大風三字為提綱。頭痛惡風,及風邪而目盲無所見,其外感風邪之盛可知,風行周身,而骨節為之痛痹,亦風邪之深且重者,而防風皆治之,誠風藥中之首屈一指者矣。《別錄》主煩滿脅痛,亦風淫于外而遏抑其清陽之氣,不得宣布也。脅風二字,太不經見,而下文接以頭面去來一句,則所謂風者,蓋即指頭面去來之風邪,脅字蓋誤,瀕湖《綱目》引此無脅字,亦疑而刪之也。四肢攣急,即《本經》風行周身、骨節疼痹之證。字乳者,產育乳子之時。金瘡則破傷也。內痙二字,直接字乳金瘡作一句讀,即新產之中風及破傷風二證,皆有發痙一候,是血虛而內風煽動,非外來之風邪,故曰內痙,而防風亦能通治,頗似合外風內風而一以貫之。然古人以中風一證,無不從外來風邪治療,是以產后發痙,角弓反張,《千金》、《外臺》均用豆淋酒等方,純以發表祛風為主。究竟產后痙厥、金創破傷二者,雖有猝為寒風所乘,宜于解表之一證,要知二者皆在血脫之后,陰不涵陽,肝風內煽,發為痙瘈,尤其多數,此則宜于潛陽息風,鎮定為亟,萬不可再用風藥,助其暴戾。《別錄》內痙二字,必非防風之辛溫發散者所可妄試。防風為風病之主藥,《本經》所主,皆風門重證,故首以大風一句表揚其功用,則驅除外風,兼能通痹起廢,其效最弘,《本經》列于上品,正以其足當大任而推重之,非無故也。后人但以為感冒風寒,輕疏發散之用,未免視之太淺。防風為泄風之上劑,然以走竄宣散成功,必其人氣血充足,體質堅實,猝為外邪所乘,乃能任此辛溫宣泄,而無流弊。幾古人治風諸方,皆不能輕用于今時東南之人者,以質脆陰薄,不能勝此燥烈之性也。防風雖不至如烏、附、姜、辛之剛烈,然溫燥之氣,撲人眉字,確是溫辛一類,所以溫熱之風邪外受,凡柴、葛、羌、防皆當審慎,而肝陽之動風,血虛之風痙,又必柔潤息風,方為正治,散風諸劑,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