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浮小麥
來源
禾本科小麥屬植物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的干燥輕浮癟瘦的果實。果實成熟時采收,取癟瘦輕浮與未脫凈皮的麥粒,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干。
性味
甘,涼。
功效主治
止虛汗,養心安神。用于體虛多汗,臟躁癥。
用法用量
3~5錢。生用或炒香用。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浮小麥
別名
浮水麥(《本草蒙筌》),浮麥(《綱目》)。
出處
《本草匯言》
來源
為干癟輕浮的小麥,水淘浮起者。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小麥"條。
生境分部
全國大部分地區多有生產。
性狀
干燥穎果呈長圓形,長約2~6毫米,直徑約1.5~2.5毫米。表面淺黃棕色或黃色,略皺,腹面中央有較深的縱溝,背面基部有不明顯的胚1枚,頂端有黃色柔毛。質堅硬,少數極癟者,質地較軟。斷面白色或淡黃棕色。少數帶有穎及稃。氣無,味淡。以粒勻、輕浮,表面有光澤者為佳。
炮制
揀去雜質,篩凈灰屑,漂洗后曬干。
《綱目》:"焙用。"
性味
甘咸,涼。
①《綱目》:"甘咸,寒,無毒。"
②《本草備要》:"咸,涼。"
功效主治
治骨蒸勞熱,止自汗盜汗。
①《本草蒙筌》:"斂虛汗。"
②《綱目》:"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③《現代實用中藥》:"補心,止煩,除熱,斂汗,利小便。"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炒焦研末。
復方
①治盜汗及虛汗不止:浮小麥,文武火炒令焦,為末。每服二錢,米飲湯調下,頻服為佳。一法取陳小麥用干棗煎服。(《衛生寶鑒》)
②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麥加童便炒為末,砂糖煎水調服。(《奇方類編》)
各家論述
①《本草匯言》:"卓登山云,浮小麥系小麥之皮,枯浮無肉,體輕性燥,善除一切風濕在脾胃中。如濕勝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湯飲。倘屬陰陽兩虛,以致自汗盜汗,非其宜也。"
②《本經逢原》:"浮麥,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浮小麥
英文名
Blighted Wheat, shriveled wheat, light wheat
別名
浮麥
出處
出自《本草匯言》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小麥干癟輕浮的穎果。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ticum aestivum L.
采收和儲藏:夏至前后,成熟果實采收后,取癟瘦輕浮與未脫凈皮的麥粒,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干。
原形態
小麥,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cm。稈直立,通常6-9節。葉鞘光滑,常較節間為短;葉舌膜質,短小;葉片扁平,長披針形,長15-40cm,寬8-14mm,先端漸尖,基部方圓形。穗狀花序直立,長3-10cm;小穗兩側扁平,長約12mm,在穗軸上平行排列或近于科行,每小穗具3-9花,僅下部的花結實;穎短,第1穎較第2穎為寬,兩者背面均具有銳利的脊,有時延伸成芒;外稃膜質,微裂成3齒狀,中央的齒常延伸成芒,內稃與外稃等長或略短,脊上具鱗毛狀的窄翼;雄蕊3;子房卵形。穎果長圓形或近卵形,長約6mm,淺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部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為我國主要食糧之一。
性狀
性狀鑒定:干癟穎果呈長圓形,兩端略尖。長約7mm,直徑經2.6mm。表面黃白色,皺縮。有時尚帶有未脫凈的外稃志人稃。腹面有一深陷 的縱溝,頂端鈍形,帶有淺黃棕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臍。質硬而脆,易斷,斷面白色,四化建設性差。無臭,味淡。
以粒均勻、輕浮、無雜質為佳。
顯微鑒別,穎果橫切面:果皮與種皮愈合。果皮表皮細胞1列,壁較厚,平周壁尤甚;果皮中層細胞數列,壁較厚;橫細胞1列,與果皮表皮及中層細胞垂直交錯排列,有紋孔;有時在橫細胞層下可見管細4胞。種皮棕黃色,細胞頹廢皺縮,其內為珠心殘余,細胞類方形,隱約可見層狀紋理。內胚乳最外野為糊粉層,其余為富含淀粉粒的薄壁細胞。
粉末特征:白色,有黃棕色果皮小片。①淀粉粒為主扁平的圓形、橢圓形或圓三角狀,直徑30-40μm,側面觀呈雙透鏡狀、貝殼狀,寬11-19μm,兩端稍尖或鈍圓,臍點裂縫狀;少復粒,由2-4或多分粒組成。②橫細胞成片,細長柱形,長28-232μm,直徑6-21μm,壁念珠狀增厚。③果皮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長多角形,長64-220μm,直徑16-42μm,壁念珠狀增厚。④果皮中層細胞長條形或不規則形,壁念珠狀增厚。⑤非腺毛單細胞,長40-950μm,直徑10-30μm,壁厚5-10μm。
鑒別
薄層角譜:取本品細粉0.1g,加70%乙醇1ml,冷浸過夜,上清液作點樣用。并以果糖、蔗糖、棉子糠溶液做對照溶液。分別點樣于硅膠G-1%CMC薄板上,以正丁醇-冰X 酸-水(4:1:5)上層液展開,展距10cm,重復1次。噴以a-萘酚硫酸溶液,加熱后果糖、蔗糖、棉子糖顯藍紫色。
炮制
揀去雜質,篩凈灰屑,漂洗后曬干。《綱目》:焙用。
性味
味甘;性涼
歸經
心經
功效主治
除虛熱;止汗。主止陰虛發熱;盜汗;自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止汁,宜微炒用。
禁忌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無汗而煩躁或虛脫汗出者忌用。”
復方
①治盜汗及虛汗不止: 浮小麥,文武火炒令焦,為末。每服二錢,米欽湯調下,頻服為佳。一法取陳小麥用干棗煎服。(《衛生寶鑒》)②治男子血淋不止: 浮小麥加童便炒為末,砂糖煎水調服。(《奇方類編》)
各家論述
1.《本草匯言》:卓登山云,浮小麥系小麥之皮,枯浮無肉,體輕性燥,善除一切風濕在脾胃中。如濕勝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湯飲。倘屬陰陽兩虛,以致自汗盜汗,非其宜也。
2.《本經逢原》:浮麥消克斂盜汗,取其散皮膝之熱也。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