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楓香樹根功效

《中藥大辭典》:楓香樹根

別名

楓果根、杜東根(《福建民間實用草藥》)。

出處

《綱目》

來源

金縷梅科植物楓香的樹根。

性味

《泉州本草》:"辛苦,性平,無毒。"

歸經

《泉州本草》:"入脾、腎、肝三經。"

功效主治

治癰疽,疔瘡,風濕關節痛。

《綱目》:"治癰疽巳成,擂飲,以滓貼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復方

①治乳癰:楓樹根一兩,犁頭草三錢。酒水各半煎服。初起者可使內消;已成膿者,可使易潰。(《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②治癰疔:鮮楓果根二兩,紅糖一兩,酒糟五錢,共搗爛敷患處。(《福建民間實用草藥》)

③治腫毒凝結:鮮楓果根二重皮和冬蜜杵爛,敷患處。(《福建民間實用草藥》)

④治風濕關節痛:楓樹根一至二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⑤治風疹:楓樹根五錢至一兩,楓果十一枚,艾葉一錢五分,楓樹菌五錢。煮雞蛋兌灑食。(《湖南藥物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楓香樹根

英文名

Root of Beautiful Sweetgum

別名

楓果根、杜東根。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金縷科植物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采收和儲藏:秋、矢采挖,洗凈,去粗皮,曬干。

原形態

楓香樹 落葉喬木,高20-40m。樹皮灰褐色,方塊狀剝落。葉互生;葉柄長3-7cm;托葉線形,早落;葉片心形,常3裂,幼時及萌發枝上的葉多為掌狀5裂,長6-12cm,寬8-15cm,裂片卵狀三角形或卵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細鋸齒,齒尖有腺狀突。花單性,雌雄同株,無花被;雄花淡黃綠色,成葇荑花序再排成總狀,生于枝頂;雄蕊多數,花絲不等長;雌花排成圓球形的頭狀花序;萼齒5,鉆形;子房半下位,2室,花柱2,柱頭彎曲。頭狀果序圓球形,直徑2.5-4.5cm,表面有刺,蒴果有宿存花萼和花柱,兩瓣裂開,每瓣2淺裂。種子多數,細小,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地常綠闊葉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秦嶺及淮河以南各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錐形,稍彎曲,直徑2-6cm,長20-30cm。表面灰黑色或灰棕色,外皮剝落處顯黃白色。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皮部黑棕色,木部黃白色。氣清香,味辛、微苦澀。

性味

辛;苦;平

歸經

脾;腎;肝經

功效主治

解毒消腫;祛風止痛。主癰疽疔瘡;風濕痹痛;牙痛;濕熱泄瀉;痢疾;小兒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本草綱目》:治癰疽已成,擂酒飲,以滓貼之。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