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陽和解凝膏
【處方】鮮牛蒡草480g (或干品120g )鮮鳳仙透骨草40g (或干品10g )生川烏20g 桂枝20g 大黃20g 當歸20g 生草烏20g 生附子20g 地龍20g 僵蠶20g 赤芍20g 白芷20g 白蘞20g 白及20g 川芎10g 續斷10g 防風10g 荊芥10g 五靈脂10g 木香10g 香櫞10g 陳皮10g 肉桂20g 乳香20g 沒藥20g 蘇合香40g 麝香10g
【性狀】為攤于紙上的黑膏藥。
【炮制】上二十七味,除蘇合香外,肉桂、乳香、沒藥粉碎成細粉,與麝香配研,過篩,混勻。其余牛蒡草等二十二味,酌予碎斷,與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鍋內炸枯,去渣,濾過,煉至滴水成珠;另取紅丹750~1050g,加入油內,攪勻,收膏,將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蘇合香及上述粉末,攪勻,分攤于紙上,即得。
【功能主治】溫陽化濕,消腫散結。用于陰疽,瘰疬末潰,寒濕痹痛。
【用法用量】外用,加溫軟化,貼于患處。
【規格】每張凈重(1)1.5g(2)3g(3)6g(4)9g
【貯藏】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外科全生集》:陽和解凝膏
【別名】陽和膏(《經驗方》卷上)。
【處方】新鮮大力子根、葉、梗1.5千克 活白鳳仙梗120克 川附 桂枝 大黃 當歸 肉桂 官桂 草烏 川烏 地龍 僵蠶 赤芍 白芷 白蘞 白及各60克 川芎120克 續斷 防風 荊芥 五靈脂 木香 香櫞 陳皮各30克 乳香末 沒藥末各60克蘇合油120克 麝香30克
【功能主治】溫經和陽,行氣活血,驅風散寒,化痰通絡。治寒濕凝滯所致之陰疽、流注、瘰癘、凍瘡、乳癖等陰性瘡瘍;兼治筋骨酸痛,寒性瘧疾(貼背心)。現用于淋巴腺結核及胸壁結核硬結期、I~Ⅱ度凍傷、骨與關節結核初期等。
【用法用量】先以菜油5千克煎大力子、白鳳仙,煎枯去滓;次日除后四味外,余藥入油內煎枯,去滓濾凈;經一宿油冷后稱準份量,每500克油加黃丹(炒透)210克,攪拌,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為度,離火稍冷;將后味研為細末,加入油內攪和。半月后加熱烊化,攤布上,貼患處。
【摘錄】《外科全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