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鳳仙根功效

《中藥大辭典》:鳳仙根

出處

《綱目》

來源

科植物鳳仙的根。

性味

①《綱目》:"苦甘辛,有小毒。"

②《嶺南采藥錄》:"味甘,性平。"

功效主治

活血,通經,軟堅,消腫。治風濕筋骨疼痛,跌撲腫痛,咽喉骨哽。

①《綱目》:"治雞、魚骨哽,誤吞鋼,杖撲腫痛。散血通經,軟堅透骨。"

②《分類草藥性》:"治一切崩帶,風濕癱瘓,筋骨疼痛。"

③《嶺南采藥錄》:"去紅腫之毒。浸甚佳。"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或浸酒。外用:搗敷。

復方

①治跌撲傷,紅腫紫瘀,潰爛:鳳仙根、莖搗敷。(《本草正義》)

②治跌打損傷:鳳仙花根適量,曬干研末,每次三至五錢。水酒沖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③治骨鯁喉:金鳳花根,嚼爛噙下,骨自下,便用溫水灌漱,免損齒,雞骨尤效。(《世醫得效方》)

④治水腫:鳳仙鮮根每次四至五個,燉豬肉吃,三、四次效。(《泉州本草》)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鳳仙根

英文名

Root of Garden Balsam

別名

金鳳花根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鳳仙花科植物鳳仙花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mpatiens balsamina L.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根部,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鳳仙花 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莖肉質,直立,粗壯。葉互生;葉柄長約1-3cm,兩側有數個腺體;葉片披針形,長4-12cm,寬1-3cm,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銳鋸齒,側脈5-9對。花梗短,單生或數枚簇生葉腋,密生短柔毛;花大,通常粉紅色或雜色,單瓣或重瓣;萼片2,寬卵形,有疏短柔毛;旗瓣圓,先端凹,有小尖頭,背面中肋有龍骨突;翼瓣寬大,有短柄,2裂,基部裂片近圓形,上部裂片寬斧形,先端2淺裂;唇瓣舟形,被疏短柔毛,基部突然延長成細而內彎的距;花藥鈍。蒴果紡錘形,熟時一觸即裂,密生茸毛。種子多數,球形,黑色。

生境分部

中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化學成分

根含矢車菊素甙(Cyanidinmono一glycoside)。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功效主治

活血止痛;利濕消腫。主跌撲腫痛;風濕骨痛;白帶;水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6-15g;或研末,3-6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本草匯言》:鳳仙根,通經活血之藥也。氏方,治杖撲腫痛,血脈瘀凝。此寒滑走散之品,其性快便捷烈,又不宜多服久服,恐損脾胃,泄元氣也。

2.《綱目》:治雞、魚骨哽,誤吞銅鐵,杖撲腫痛。散血通經,軟堅透骨。

3.《分類草藥性》:治一切崩帶,風濕癱瘓,筋骨疼痛。

4.《嶺南采藥錄》:去紅腫之毒。浸酒甚佳。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