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甘松功效

《中國藥典》:甘松

英文名

RADIX ET RHIZOMA NARDOSTACHYOS

別名

松香

來源

本品為敗醬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或匙葉甘松 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 的干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雜質,曬干或陰干。

性狀

本品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根莖短小,上端有莖、葉殘基,呈狹長的膜質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或數條交結、分枝或并列,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皺縮,有細根及須根。質松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

鑒別

本品粉末暗棕色。石細胞類圓形或不規則多角形,偶見長條形,單個或成群,直徑33~64μm,長可至200μm或更長,壁甚厚,無色,胞腔狹小。梯紋或網紋導管,直徑7~ 40μm,小型梯紋導管成束,其旁有時可見細長的木纖維。木栓細胞多為不規則多角形,壁暗棕色,較薄,內含黃色至棕黃色揮發油。基生葉殘基碎片較多,細胞呈長方形或長多角形,淡黃色至棕色,直徑20~ 31μm,長50~ 90μm,壁呈念珠狀增厚。另一種碎片細胞呈長條形,長可達200μm,壁有時呈念珠狀增厚。

性味

辛、甘,溫。

歸經

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

理氣止痛,開郁醒脾。用于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外治牙痛,腳腫。

用法用量

3~6g。外用適量,泡湯漱口或煎湯洗腳或研末敷患處。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蛀。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甘松

別名

香松(《中藥志》)。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敗科植物甘松香或寬葉甘松的根莖及根。春、秋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為佳。采挖后去凈泥砂,除去殘莖及須根,不用水洗,直接曬干或陰干。

原形態

①甘松香(《開寶本草》)

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有強烈松節油樣香氣,高20~35厘米。莖上端略被短毛,靠根處有少數紉線狀棕色葉基纖維。根生葉不多,一般每簇具6~9葉,葉片窄線狀倒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7~18厘米,寬0.4~1厘米,先端鈍圓,中部以下漸窄,略成葉柄狀,基部稍擴展成鞘,全緣,葉脈不清楚,兩面光滑無毛;莖生葉3~4對,基部不窄縮成柄狀,長2~6厘米,越上越小。花成頭狀聚傘花序,花序下有葉狀長卵形總苞片2。花淺粉紅色;基部有卵形全緣苞片3;萼細小,長不及1毫米;花冠闊管狀,管基部一側突縮,先端5裂,略不等大,裂片先端圓;雄蕊4;著生花冠管基部,長于花冠,花絲大部有毛,上端光滑,花藥近橫著;子房下位,花柱細長略超出花冠,柱頭漏斗狀。瘦果倒卵形,1室發育;種子1枚,宿存花萼小而不顯著。花期8月。

生長于高山草原地帶。分布我國西南部。

②寬葉甘松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根莖短,基部宿存細線狀棕色葉基纖維。葉根出,葉片倒披針形或長匙形,先端鈍圓,中部以下漸窄成葉柄狀,全緣,具葉脈3條。花為聚傘花序式的頭狀花序;花莖上有葉狀總苞片2,披針形;花莖兩側著生2列對稱白色短毛;花冠闊管狀,淡粉紅色,先端淺粉紅色;萼片5齒裂。瘦果倒卵形或扁形。

多生于高山草原地帶。分布西藏等地。

生境分部

主產四川。此外,甘肅、青海等地亦產。

性狀

甘松香干燥的根莖及根,全角彎曲如,上粗下細。根莖上附有地上莖殘基及多層的枯葉殘基,長約1~2厘米;外層棕黑色,內層棕色至黃色;呈狹長膜質片狀或纖維狀。地上莖殘基中空,顯棕色。主根條柱形,單一,有的數股交結,并列或分枝;長約5~13厘米,少數達20厘米,直徑約0.3~1厘米;表面皺縮,呈棕褐色,常裂成片狀;中心木質部灰棕色,老根下部為單一中柱,而上部有2~4個分體中柱。幼根和須根彎曲,表面皺縮,淺棕黃色。氣芳香,味苦。以主根肥壯、條長、芳香味濃、無碎片泥砂者為佳。

藥理作用

①中樞鎮靜作用

甘松香對蛙、兔有與纈草相似的鎮靜作用,而毒性較后者為強。寬葉甘松之揮發性物質亦有相似的鎮靜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安定作用;其有機溶媒提取物對小、大鼠、貓口服或腹腔注射,可引起鎮靜、升壓,以乙醇提取物效力最高,大劑量有毒,1.5~3.75克/公斤可致死。纈草酮在拮抗最大電休克方面的作用強于大侖丁及寬葉甘松揮發油,但對五甲烯四氮唑性驚厥,則并無保護作用。

②抗心律不整

纈草酮有抗心律不整的作用,且為一較安全的藥物。對異位性室性節律(冠狀動脈二期結扎術后的不麻醉犬)的抑制,強于奎尼丁及甘松揮發油;而在損傷性心房撲動及烏頭堿性心房顫動方面的抑制,則與奎尼丁相同。從寬葉甘松根中提出的揮發油在各種心臟標本上,延長反拗期、減慢傳導方面的作用,弱于奎尼丁;在對小鼠急性靜脈注射的毒性,也較奎尼丁為小。對洋地黃引起的室性心律不整,無保護作用。

③對平滑肌的作用

在給豚鼠噴射組織胺的前、后,應用寬葉甘松可使支氣管擴張。醇提取物在離體平滑肌器官上(小腸、大腸、子宮、支氣管),具有拮抗組織胺、5-羥色胺及乙酰膽堿的作用;還能拮抗氯化鋇引起的痙攣,故對平滑肌尚有直接作用。臨床上用治哮喘、咳嗽、下瀉、腹痛等可能與此有關。

④其他作用

寬葉甘松揮發油有微弱的抗菌、驅風及解痙作用,對皮膚、粘膜無局部刺激性

炮制

除凈雜質,搶水速洗,撈出,切段,晾干。

性味

甘,溫。

①《開寶本草》:"甘,溫,無毒。"

②《湯液本草》:"氣平。"

③《本草從新》:"辛甘,溫。"

④江西《中草藥學》:"甘,溫,有小毒。"

歸經

入脾、胃經。

①《本草匯言》:"入足太陰、陽明經。"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

功能主治

理氣止痛,醒脾健胃。治胃痛,胸腹脹滿,頭痛,癔病,腳氣。

①《本草拾遺》:"主熏皮黚黯,風疳齒匿,野雞痔。"

②《日華子本草》:"治心腹脹,下氣。"

③《開寶本草》:"主惡氣,卒心腹痛滿。"

④王好古:"理元氣,去氣郁。"

⑤《綱目》:"治腳氣膝浮,煎湯淋洗。"

⑥《現代實用中藥》:"適用于頭痛、腹痛及精神憂郁等證,并能驅蛔,凡因蛔蟲而發驚瘸者,用此有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泡水含漱或煎水洗。

禁忌

氣虛血熱者忌服。

①《本草拾遺》:"得白芷附子良。"

②《本草從新》:"辛香伐氣,挾虛者忌之。"

復方

①治各種腸胃疼痛:甘松香、木香厚樸。煎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神經性胃痛:甘松香、香附沉香。煎服。(《四川中藥志》)

③治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兩,甘松一兩,陳皮一兩半。上為細末,水煮面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湯下,食后。(《雞峰普濟方》松香丸)

④治癔病,神經衰弱,腸胃痙攣等:甘松六錢,廣皮一錢半。水500毫升,浸于沸水內三小時(每半小時內煮沸一次)。分十二次服,日服六次。(江西《中草藥學》)

⑤治腎虛齒痛:甘松、硫黃等分。為細末,百沸湯泡,漱口。(《普濟方》)

⑥治濕腳氣,收濕拔毒:甘松、荷葉心、藁本。三味煎湯,洗之。(《普濟方》甘松湯)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甘松

英文名

Nardostachyos Root and Rhizome, Rhizome of Spoonleaf Nardostachyos, Rhizome of Chinese Nardostachys,Chinese Nardostachys

別名

甘香松、香松

出處

出自《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敗醬科植物甘松和寬葉甘松的根和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Nardostachyschinensis Batal.2.Nardostachys jatamansi (D. Don) DC. [Pa-trinia jatamansi D.Don; N.grandifloraDC.]

采收和儲藏:春、秋二季采收,愉秋季采者為佳。采挖后去凈泥沙,不可用水洗,以免損失香氣。除去殖莖及細根,曬干或陰干。

原形態

1.甘松 多年生草本,高20-35cm。全株有強烈松脂樣香氣。基生葉較少而疏生,通常每叢6-9片,葉片窄線狀倒披針形或倒長披針形,長6-20cm,寬4-10mm,先端鈍圓,中以下漸窄略成葉柄狀,基部稍擴展成鞘,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主脈三出。聚傘花序呈緊密圓頭狀;總苞2片,長卵形;小苞片2,甚小;花萼5裂,齒極小;花粉紅色;花冠筒狀,先端5裂,基部偏突;雄蕊4,伸出花冠;子房下位,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柱頭漏斗狀。瘦果倒卵形,長約3mm,萼突破存。花期8月。

2.寬葉甘松 本種與甘松的區別在于:根莖密被葉鞘纖維;叢生葉長是匙形或線狀倒披針形,長達25cm,寬達2.5cm,基部漸窄而為葉柄。莖生葉下部的橢圓形至倒卵形,是部下延成葉柄,上部的葉無柄。花后花序主軸和側軸多數不明顯伸長。果實被毛。花期6-8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生于海拔3500-4500的高山草原地帶。

2.生于3000m以上的高山草原地帶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北部。

2.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多彎曲,上粗下細,長5-18cm。根莖短,上端有殘留莖基,外被多層枯葉殖基,呈膜質片狀或纖維狀,外層棕黑色,內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有的數條交結,并列或分枝,長6-16cm,直徑0.3-1cm;表面皺縮,棕褐色,有細根和須根。質松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葉苦、辛,有清涼感。

以條長、根粗、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外財為數個同心性的木栓組織環,常脫落,僅剩下最內一圈。中柱維管束系統常有炸數個木栓組織環分割成2-6束,每束由數個同心性的木栓組織環包圍部分韌皮部與木質部。根的較老部分,由于束間組織死亡裂開而互相脫離,形成若干個獨立的束。木栓細胞含黃色或棕黃色揮發油。

根莖橫切面:維管束成不連續的環狀排列;髓部中心有石細胞群,石細胞類圓形;石細胞群周圍有木栓組織不繞。

化學成分

1.甘松 根和根莖含多種倍半萜類成分,纈草萜酮(valeranone),甘松新酮(nardosinone),1(10)-馬兜鈴烯[1(10)-aristolene],9-馬兜鈴烯-2-酮[1(10)aristolen-2-one],1,8,9,10-四去氫馬兜鈴烷-2-酮(1,8,9,10-te-tradehydroaristolan-2-one)[2]又名甘松酮(nardostachone)[3],9-馬兜鈴烯醇(9-aristolen-1α-ol)又名甘松醇(nardostachnol),1,2,9,10-四去氫馬兜鈴烷(1,2,9,10-tetradehydroaristolane)[4],青木香酮(debilone)[5],廣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β-廣藿香烯(βpatchoulene)[6],甘松香醇(narchinol)A[7],β-橄欖烯(β-maalie-ne)[8],甘松環氧化物(nardonoxide)[9],甘松香酮(kanshone)A、B[10、C[11]D、E,異甘松新酮(isonardosinone),甘松新酮二醇(nardoinonediol),甘松呋喃(nardofuran)[12],去氧甘松香醇(de-oxonarchinol)A[13]。甘松根酮(gansongone),甘松根醇(ganson-gol)即是1(10)-馬兜鈴烯-9β-醇[1(10)-aristolen-9β-ol],9β-馬兜鈴烷醇(aristolaln-9β-ol)[14],11-桉葉烯-2,4α-二醇(eudesm-11-en-2,4α-diol)[15]等。以及環烯醚萜化合物甘松二酯(nardosta-chin)[16]。還含三萜成分: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14],熊果酸(ursolic acid)[16]以及乙基-β-D-吡喃葡萄糖甙(ethyl-β-D-glucopy-ran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

2.寬葉甘松 根和根莖含多種倍半萜類成分:寬葉甘松酸(jatamansic acid)[17],白菖烯(calarene)[18],纈草萜酮又名寬葉甘松醇(jatamansone)[19],甘松奧醇(nardol)[20],β-桉葉醇(β-eu-desmol),欖香醇(elemol)[21],白菖烯醇(calarenol)[22],甘松酮[23],西車烯(seychellene),西車烷(seychellane)[24],去甲西車酮(norseychelanone),α-和β-廣藿香烯(patchoulene),廣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25],9-馬兜鈴烯-2-酮[26],馬兜鈴烯(aristolene),β-橄欖烯[27]等。又含呋喃香豆精類成分:白芷素(angelicin),寬葉甘松醇(jatamansinol)[2],山芹醇(oroselol),寬葉甘松素(jatamansin)就是當歸酸寬葉甘松醇酯(jatamansinyl angelate)[28];單萜成分:α-和β-蒎烯(pinene),3-蒈烯(3-carene)[21];生物堿成分:獼猴桃堿(actinidine)[29];其他成分:異戊酸(isovaleric acid),正二十六烷(n-hexacosane),正二十六醇(n-hexacosanol),花生酸正二十產醇酯(n-hexacosane),正二十六醇(n-hexacosanol),花生酸正二十六醇酯(n-hexacosanyl arachidate),異戊酸正二十六醇酯(n-hexacosanyl isovalerate)β-谷甾醇[23]。

藥理作用

1.中樞鎮靜作用:甘松香對蛙、兔有與纈草相似的鎮靜作用,而毒性較后者為強。寬葉甘松之揮發性物質亦有相似的鎮靜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安定作用,但毒性較纈草為大。其有機溶媒提取物對小鼠、大鼠、貓口服或腹腔注射,可引起鎮靜、升壓,以乙醇提取物效力最高,大劑量有毒,1.5-3.75g/kg可致死。纈草酮在拮抗最大電休克方面的作用強于大侖丁及寬葉甘松揮發油,但對五甲烯四氮唑性驚厥,則并無保護作用。

2.抗心律失常作用:2.1.對氯化鈉所致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實驗用18只體重250-500g大白鼠,隨機分組,8只對照,10只用藥,先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0.3g/kg),仰位固走,切開一側頸靜脈,并插入導管供注射藥物用。描記正常心電圖Ⅱ導聯后,由頸靜脈注入2mg/kg 0.8%氯化鈉,通常可立即出現心律失常,輕者為室性早搏,重者甚至發展為室撲、室顫等。對照組8只中7只心律失常持續8-23分鐘(14.5±5.1),1只持續時間較久,超過60分鐘。用藥組一般在心律失常出現1-2分鐘后,由頸靜脈注入2-4ml/kg 50-100%甘松,結果表明甘松能對抗氯化鈉誘發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

2.2.對抗家兔由氯仿-腎上腺引起的心律失常作用:實驗按文獻方法,用體重1.5-2kg家兔。仰位固定后用氯仿進行吸入麻醉至角膜反射剛消失(約為三期一級)時,描記正常心電圖Ⅱ導聯后,立即由耳緣靜脈快速注入0.01%鹽酸腎上腺素0.5ml/kg,并觀察心電示波器和記錄心電圖Ⅱ導聯,待出現心律失常后,由靜脈注射25%甘松溶液2ml/kg,并在注射甘松后的5、10、15分鐘時分別再由耳靜脈重復注入上述劑量的腎上腺素。仍按上述方法記錄心電圖Ⅱ導聯,以觀察是否誘發心律失常,結果表明,甘松有對抗家兔于氯仿-腎上腺素誘發的心律失常。

2.3.對抗氯化鋇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作用:50%甘松乙醇提取液2ml/kg靜脈注射,結果表明有對抗氯化鋇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作用。

2.4.纈草酮有抗心律不整的作用,且為一較安全的藥物。對異位性室性節律(冠狀動脈二期結扎術后的不麻醉犬)的抑制,強于奎尼丁及甘松揮發油;而在損傷性心房撲動及烏頭堿性心房顫動方面的抑制,則與奎尼丁相同。

2.5.對離體兔心房不應期的作用:實驗按Covier介紹的方法取體重1-1.5kg幼兔,擊頭致昏后開胸取出心臟,立即置入盛有氧的樂氏液的培養皿中,游離左心房,然后將此標本一端穿線打結并留長線,另一端鉤在一特制的鉑依金的刺激雙電極上,放入盛有不斷通氧的恒濕(30℃)樂氏溶液的浴槽內,標本上端的長線與肌力傳感器相連,并通過757-1型多導生理監視儀與記錄儀相連以記錄其收縮曲線,刺激電極的另一端與YSD-4型藥理,生理實驗多用儀連接,待標本穩定30分鐘左右,以每分鐘64次的頻率,強度20V左右及波寬2-6ms等參數進行刺激,調節兩次刺激脈沖間隔,測定標本恒定的不應期,然后用樂氏液配制的0.05%甘松溶液置換浴槽中樂氏液,以后每隔5分鐘測定其不應期。實驗結果表明,該濃度的甘松有明顯延長心房不應期作用,其延長幅度在13-34%之間,而濃度增加1倍(0.1%),雖不應期仍有所延長,但收縮幅度有所減弱,表明甘松對心肌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2.6.寬葉甘松香揮發油對離體兔心房不應期,損傷刺激引起的麻醉狗心房撲動,以及因烏頭堿、乙酰膽堿引起的狗心房纖維顫動等有抗心律不齊作用,但比奎尼丁為弱,延長反拗期、減慢傳導方面的作用,也弱于奎尼丁。在對小鼠急性靜脈注射的毒性,也較奎尼丁為小。對洋地黃引起的室性心律不整,無保護作用。

3.對心血管的作用:甘松注射液(包括揮發油及水提醇沉部分)2g/kg靜脈注射,使兔心率減慢,并對抗垂體后葉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減輕T波的升高。給狗靜脈注射揮發油0.1-1.0mg/kg,狗血壓下降1.9995-3.9996kPa,可持續數小時之久;能減弱心臟收縮力和加快心率,并有一定抗腎上腺和擴末梢血管的作用。

4.對平滑肌的作用:在給豚鼠噴射組織胺的前、后,應用寬葉甘松可使支氣管擴張。醇提取物在離體平滑肌器官上(小腸、大腸、子宮、支氣管),具有拮抗組織胺、5-羥色胺及乙酰膽堿的作用;還能拮抗氯化鋇或氯化鈉引起的痙攣,故對平滑肌尚有直接作用。臨床上用治哮喘、咳嗽、下瀉、腹痛等可能與此有關。

5.甘松注射液16.7、40、60g/kg靜脈注射,增強小鼠耐缺氧能力。

6.其他作用:寬葉甘松揮發油有微弱的抗菌、驅風及解痙作用,對皮膚、粘膜無局部刺激性。寬葉甘松給兔皮下注射,兔表現對刺激的反應遲鈍、困倦、食欲減退。甘松醇提取物有降壓和抗潰瘍作用。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0.5g,加石油醚5ml,振搖,放置過夜,濾過。濾液置蒸發皿中蒸干,殘渣加濃硫酸數滴,顯紅棕色。

(2)取本品粉末50g,提取揮發油。取揮發油0.1ml加乙醇2.4ml稀釋,再加2,4-二硝基苯肼試劑0.5ml振搖后放置,析出橘紅色沉淀。

炮制

除凈雜質,搶水速洗,撈出,切段,晾干。

性味

味辛;甘;性溫

歸經

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

理氣止痛;醒脾健胃。主脘腹脹痛;不國民飲食;牙痛;腳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感想末敷;或泡水含漱;或煎湯外洗。

禁忌

氣虛血熱者忌服。

復方

松香氣《雞峰普濟方》:燥濕化痰;風疳蟲牙方《圣濟總錄》:驅風殺蟲;大七香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脾胃虛寒;甘松湯《普濟方》:濕腳氣。腎虛齒痛方《經效濟世方》:漱口。

各家論述

1.《綱目》:甘松,芳香能開脾郁,少加入脾胃藥中,甚醒脾氣。

2.《本草匯言》:甘松,醒脾暢胃之藥也。《開寶方》主心腹卒痛,散滿下氣,皆取溫香行散之意。其氣芳香,入脾胃藥中,大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入八珍散、三合粉中,治老人脾虛不食,久瀉虛脫,溫而不熱,香而不燥,甘而不滯,至和至美,脾之陽分用藥也,與半夏曲 合用更善。

3.《本草求真》:甘松,雖有類山柰,但山柰氣多辛竄,此則甘多于辛,故書載能入脾開郁也。

4.《本草正義》:甘松,近東瀛醫家謂此藥善通經絡,專治轉筋,為霍亂轉筋必需之藥。頤自定霍亂藥方,用伊打和酒精,浸取濃汁,合姜、附、萸、連諸味,治真寒霍亂、轉筋入腹危急重癥,極有捷效,知此物溫運,活絡通經,無出其右。此固向來治藥物學者之所未知者也。

5.《本草拾遺》:主黑皮ganzeng,風疳齒gu,野雞痔。

6.《日華子本草》:治心腹脹,下氣。

7.《開寶本草》:主惡氣,卒心腹痛滿。

8.王好古:理元氣,去氣郁。

9.《綱目》:治腳氣膝浮,煎湯淋洗。

10.《現代實用中藥》:適用于頭痛、腹痛及精神憂郁等證,并能驅蛔,凡因蛔蟲而發驚癇者,用此有效。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